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古代人的帽子前低后高,皇帝的帽子平顶且前面有冕旒,有何意义?现世善知识难碰难遇,怎么亲近善知识? 2、淫欲过度如何界定?有什么危害?
2018/8/28 施与後悔,假借不还。 这两句是不仁恕之恶。 施与而后悔者,究其初,毕竟非真心乐善,不过一时高兴求名幸福耳。 舍财得财。如何舍,如何得。布施时痛快高兴,果报得财时也轻松愉快。布施时,不痛快,甚至后悔,将来得财时,也很辛苦。果报有时节因缘,有的福报少年就得到了,父母是他的增上缘,但中年贫困潦倒,晚年困苦不堪。有的是小时年轻贫困,晚年好运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福报。懂得这个道理,是聪明有智慧的人,把福报留到晚年享。 布施不求果报,福报则大;布施求果报,福报则小。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假借不还,属于偷盗,果报是贫穷。有些小物件、书籍,借了不好好保管而损坏,甚至不还,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对品德影响极大,果报亦是。 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这也是属于不仁恕之恶。分,是本分。分外,是本分之外。力上,是超过自己的力量,不知道谦让,拼命追求物质享受。这有极大的危机埋伏,不久就会爆发,这是很折福的。凡是不让人的人都是薄福之人。 父母教一句,孩子顶十句,这就是不仁不顺,会招致灾难啊!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就成了共业,环境就是凶,会有灾。 当今世道,不仁不义,灾难频繁。《楞严经》上说,末法时代,妖魔鬼怪如恒河沙。怎样救世?反思自己是不是妖魔鬼怪,如果是,要转变,一念之间,就转过来了。如果不转,前途一片黑暗。怎么转?修净业三福。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世出世间的圣贤,就是“孝养”这两个字。 自己的成见,自私自利,都是罪过。 现在世界军备竞赛,日趋严重。世界末日,一念之间。一发念头,几分钟,这个世界就毁灭了。到时你到哪里去?不修怎么能行啊,信愿不坚不行啊! 为什么不会说话?没学过嘛,言语措词、语气态度不当,常令人反感,引人非议。 古代教学四个科目,第一德行,第二言语就是教你怎么讲话。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教导自己子女的使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做下一代的表率。 古代一般人带帽子,是前低后高,进贤帽,希望后代比自己高强。皇帝的帽子是平顶的,表平待人。帽子前面有冕旒[liú],像窗帘一样,地位愈高,冕旒愈多。皇帝是12条,大夫是5条。表最高的领袖看事不要看得太清楚,看个大概就行了。看得太清楚了,下面的人不好办事。两面耳朵有耳塞,也表示不要听得太清楚。所以,中国古代的衣冠设计,是高度的艺术智慧。 人要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嗔痴慢,他所得到的是虚空界遍法界。智慧无量无边,财力无量无边,福德无量无边。原来,舍小得大啊!你有这个念头也不行,有舍下得大的念头,也是贪心,有贪心就得不到。 如果没有德行,有学问不如没有学问,有学问帮你造业。 无论对什么人,要和颜爱语。不能老板着一副面孔,让人不愿接近你,甚至讨厌你,你就完全失败了。要向弥勒菩萨学习。 淫欲过度。 邪缘外合,灭德丧心,太上固已,垂戒于前矣。至于夫妇正色,尤须有节,若云正色非淫,岂免纵欲,杀身之祸。 正淫如何才算不过度?依《黄帝内经》按年龄而定:夫妻生活30岁一周一次,40岁半月一次,50岁一月一次,60岁就应该停止性生活。现代人一般多为过度,这就是很多老年病年轻化的根本原因。中风、糖尿病、癌症多发,免疫力低下,都是纵欲所致。 佛法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厌离娑婆,不把爱欲断掉是不行的,要从心底去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得生净土。 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 这些事,在现代社会里面,常常见到。我们自己要细细反省。 秽食餧人,这句话引伸就很广啊。凡是把不好的、坏的东西拿来布施供养都是恶行。 怎样识别正道和旁门左道?看是否与戒定慧相应。用净土五个科目一对照就清楚了。世出世间法里,绝对不和人争权争名争利,就是正念。 今天的社会,小孩一生下来,就教他竞争,你说这个世界怎么得了?上下交争利,国之危矣,世界危矣。 我们做到与世无争、于人无求。发菩萨心,一向专念。这样比什么权名利都好啊! 若学生拜了师,这个老师对于学生就要负完全责任,学生也不可以背师叛道。纵然错了,那是老师的错,他受果报,学生只要没有背师叛道就没错,不会有错的果报。 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 四句皆小人贪利之事也。尺度升秤之类,所以平物价,一人情,世人或二样,大入小出,重入轻出,其设心,只要便宜耳。孰知,得半分便宜,却损一分福德。况益我损人,必有天殃,雷火之焚,未必非为此也。 以伪乱真,古时候有,但是很少。现在就不可胜数,甚至连药物都很难买到真的。丧心害人,莫过此甚。香港同修说,在香港买东西,不是内行,买不到真的。正如鬼神所说:“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这也是为什么鬼神也要听经念佛、求生净土。 古人诗曰:越奸越巧越贫穷,奸巧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奸巧得,世间呆汉吸西风。 虽然作奸犯科的人,现在看起来还很福报,但他决不是享此生作为的福,乃其前世所修之余福耳。积德修善的人,现在还很贫穷,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 可惜现在人不读佛书,甚至不读圣贤书,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以致家道中落,或中年丧命,或晚年病苦。 善知识慈悲救世,菩萨更是“作众生不请之友。”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不是来隐居的,不是来过安逸生活的,是来慈悲救世、勇往直前、代众生苦、普度众生。 凡夫能不能转圣?当然能!不然哪里还有修行证果?哪里还有自古以来的众多的高僧大德? 现世,善少恶多,善知识难碰难遇,那我们今天怎么亲近善知识?读经! 像许哲居士,生活水平向低处看齐,助人度人尽心尽力。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101岁了,依然身体健康,已经远离八苦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