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zq

[心情] 姜治泉《《太上感应篇》讲座节要》(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2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何为道、何为德、何为道德之人?为什么说“崇信圣贤者,未有不获圣贤之报者”?
       2、凡人最大的过失是什么?修行大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018/5/27
完全透彻明了人生真相,是圣。明了但不透彻的人是贤。佛教里,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善知识。
如果问佛教与其他教的差别是什么?佛教修学的最高境界是离四相,即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而其他教不讲离相。
对造作极恶之人,都不可以轻视他、讪谤他。他眼睛里看我不是人,我眼睛里看他是佛菩萨。
只见他人过,不见自己过。这就是修行不得力的根本原因。以为自己没有过失,是我们最大的过失。
侵凌道德
道是明理,德是能将他所明之理落实在生活上。有道德之人,如读书明理之儒士、刻苦修德之僧道。言为法则,行为楷模,即现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道德之人,心量广大。量大福大。
一个受人尊重的道德圣贤善知识,如果你侵凌侮辱他,破坏人们对他的信心,你的罪过就非常大。如果你赞叹帮助他,你的功德也就非常大。
看得破,忍不过,不但自己不能成就,还害了众生。《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于忍。
《感应篇汇编》内容非常丰富,注解实例非常精彩,流通量很大,是一本很好的自修教材。
崇信圣贤者,未有不获圣贤之报者。
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活到老一事无成。世间人追求的名闻利养是虚伪的、没有意义,唯有追求仁义、提高境界、大慈大悲、趣向菩提才是真实有益的。
真正有大成就的条件:一是大慈大悲。二是师承,师承是对老师绝对地尊崇。三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1: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杀生的果报是什么?夏天蚊虫比较多,怎么处理才对?为什么说堕胎就是杀生?
       2、佛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间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如何做个善男子善女人?

2018/6/3
下面讲的是杀生的罪过。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这是恶报的第四个段落,杀生之恶。先解释一下字面意思。[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惊~。~伏。~虫。,读音有qī、xī两种,有停留、居住、寄托、隐居等意思。
人类堕胎,亦是杀生,千万不可为之。
古时即使游牧打猎,都是网开三面,绝对不能一网打尽。
澳洲人爱护动植物,若有工程要砍树,而刚好这棵树上有鸟巢,要等这些鸟长大飞走了再砍树,有时候要等几个月。
清净比丘,不踏生草。除非那个地方没有路。
现在很多人迷信科学,实际现代科学还非常有限,无法解释许多因果报应的事。佛法的殊胜,是佛的定功达到究竟处,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在《无量寿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间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要知道怎么修,知道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1: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怎样理解“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为什么说“损人即损己,利人即利己”?
       2、唐朝时代元晓法师来自哪个国家?他是怎么恍然大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美恶自我,何关水乎”的?

2018/6/10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人之有失,是一桩不幸的事情。贤人君子看到决定有怜悯之心,绝不会有幸灾乐祸之心。
毁有二义,毁坏和毁谤。人的成就是有因缘的,即使你毁坏毁谤,虽有阻碍,但终究不会改变结果,只是作了一个坏的增上缘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这都是损人利己的恶业。
千经万典,只论个心字。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左手有痛痒,右手自然去帮助它,不讲任何条件。损人即损己,利人即利己。
佛法讲证果、成道。果与道就是事实真相。不论哪个宗教,果与道都是自性。
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的。
出家人的衣服,一块一块,表示是从垃圾里捡来的烂旧衣服上剪下能用的布,然后拼凑成,再染色。
印经书,纸张要好。西方的高级圣经纸可以保存二百年,一般的纸顶多保存一百年。中国的毛边纸可以保存五百年,宣纸连史纸可以保存一千年。要尽善尽美,人家拿在手上,能生欢喜心。
假冒伪劣商品,尤其是假药假食品,制造贩卖者,罪恶极大。
境缘无好丑,好丑从心起,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唐朝时代,元晓法师,是韩国高僧,到中国来寻师访友,吃了不少苦头。夜晚睡在坟地,口渴,看到旁边有水,就顺手捧起喝,天亮才发现是死尸流出的水。一看到这,就觉得恶心。然后,恍然大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美恶自我,何关水乎。”你心清净平等,死尸的水也是很好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2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怎样理解“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净宗修学有哪五个科目?
       2、夏莲居居士被认为是谁再来?他是为了做什么再来的?

2018/6/17
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如抄袭别人的文章等,自欺欺人。后果不堪设想,灾难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
利益社会和众生者为善,只想利于自己者是恶。在服务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
仔细考察,不论哪个宗教,其教义都是教人断恶修善,其修学的教条也是大同小异的。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十戒和佛教的五戒十善完全相同。
凡人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圣人则相反,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舜王就是圣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后母以及后母生的兄弟,对他不好,父亲听后母的话,都欲置他于死地。但他从无怨言,仍然悉心尽孝尽悌,成为天下第一孝子,以致后来感动邻里乡党,感动尧帝。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让给他。
所谓舍己为人是圣人的境界,这个意思不算圆满。圣人无己,何谈舍己?
如果我们把《弟子规》学好,就了不起了!自己不做到,教别人是教不好的。
台北和洛杉矶两个净宗学会,都要求净空法师开示。净老开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净宗修学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都离不开这个大原则。从礼敬诸佛着手。诸佛,即一切众生。
佛教比其他教讲得广泛、透彻、圆融。但是我们佛门弟子,不明了佛的教义,不依教奉行,就不如他教信徒。人家以后升天堂,我们不好好修行,地狱面前僧道多啊。
夏莲居居士,有高人看到他的照片,透明通亮,纯净之人,实则是再来人啊。他再来做什么?就是为了会集《无量寿经》。夏莲老是普贤菩萨再来,黄念祖居士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2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若真修道人,不见世人过”是谁说的?基督教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表示什么意思?
       2、喜欢大手大脚浪费物力的人,晚年会出现什么情形?破坏他人家庭的果报是什么?

2018/6/24
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人之丑行,所谓言之辱而不可闻于人者也。尔乃形容暴露之,是厚道既伤,阴骘随捐矣。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人过)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恒搜己过,哪得有功夫管他家屋里事?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人过。” 喜欢打听评说他人过失和隐私,就不是真正修行人,必定堕入三途。
言语伤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结下深仇大恨。
毁谤之罪,都在阿鼻地狱。
儒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基督教说:主原教我,毋听淫声,毋视邪色,毋道非礼之言,毋取非义之物,毋践非礼之地,心毋妄思,意无妄动。
印祖指示大众,学佛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时刻警惕自己,死期即至,将何处去?告诫我们断恶修善,才会有个好的去处。
往生净土的条件,心净则国土净,心恶则不能往生。
    【一个大学同学打来电话,请我帮忙在本校给他办一个客座教授的证书,说要评正高职称。我说,这事很简单,要是以前,是小菜一碟。但是,我现在持戒了,不能办了,就像戒荤了再吃肉就是犯戒。他理解,我感恩。】
耗人货财。
这些过失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普遍的,在佛门里面也常常见到。
不知道珍惜物力,特别是在富裕的环境中,不懂得惜福,任意糟蹋,是非常折福的,尤其到年老的时候,痛苦不堪。
什么样的重罪,佛都有办法帮助你,唯独偷盗常住物,哪个佛菩萨都没法救助你。为什么?因为常住物,不是一个人的,是十方众生供养的,是通十方三世的。
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
破坏他人家庭,挑拨离间,果报是妻离子散。
基督教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这就是佛法里面的代众生苦布施、代众生苦供养。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前世),被歌利王一片片割肉,凌迟致死,比耶稣更胜。
  古人非常重视防微杜渐,知道教育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人跟其他动物差别所在。人要不受教育,比什么动物都可怕。老虎吃饱了,就不会伤害他跟前的任何小动物,而人即使温饱无忧,还会贪得无厌。当前反腐,许多落马官员就是一个个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2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一天中最佳的睡眠时段是何时?熬夜对身体什么伤害?
       2、何谓多元文化?怎样和不同教派、不同法门的信士相处?

2018/7/1  
你的习气一旦养成,要改过来,很痛苦。改过来了,就觉得正常了。如迟睡迟起的人,觉得早起早睡不正常,一旦改过来了,就觉得正常不过了。
周围明白人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知道?我们修行达到一定水平和境界,就会发现,周围的人个个都是菩萨,只有自己一人是凡夫。这个时候,你的心行就不会有一点过失了。
诸佛菩萨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其内容和形式不拘,但目的是社会众生的利益。我们到一个地方,要了解这个地方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而不是我们需要这个地方做什么。
    宗教的团结不是一个难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有宗教都是教化人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只有佛法提出断恶修善要离一切相,不能执着于我。断恶修善不离相,只能得人天福报,离相才能脱离六道轮回,越越三界。
超越三界了,没放下法执,居四圣法界。若放下法执,就可以突破十法界。
锡克教的祭坛,不拜神像,拜经典。我们进他们的祭坛,拜他们的经典,他们看了高兴。到时,他们来我们的佛堂,就会拜我们的佛像。
【我妻姨父去世后,我们去殡仪馆悼念,在服务中心租用花圈时,看到屏幕上显示另一悼念厅怀亲堂的逝者名字为“杜永耀”,我说,“我的舅舅也过了!” 一同来的几位都诧异,我才向他们解释,因为我的母亲名”杜永玉”,这位逝者就是舅舅啊! 到福寿宫给姨父磕头后,我约妻到怀亲堂给“舅舅”也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其家属更诧异,当我说明情况后,他们很感激。后来,他们又来福寿宫给我们的姨父也磕了头。跟净空法师讲的情形一样!】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人自畏而爱之。若动逞威凌,即有慑服,而人不怀德,何以居人上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21: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人体自身美容时间在一天中是何时?这个时段应该怎么做?
       2、何谓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什么益处?

2018/7/8
先交流上次的思考题:
医生建议: 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11 :00到早晨7 :00 晚上10 :00前最好上床休息,中午尽可能睡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午觉(午睡一小时抵过晚上睡三小时),年轻人一天至少要睡足八小时! 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 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正常人最佳的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在7至8小时,但不一定强求,应视个体差异而定。
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经常疲劳,免疫力下降。人若经常熬夜,所造成的后遗症,最严重的就是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自然的,感冒、胃肠感染、过敏原等等的自律神经失调症状。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美容时间,也就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春痘等问题。对于不习惯早睡的人来说,最迟也要在凌晨1时的养肝时间进入熟睡期。而且,更糟糕的是长期熬夜会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
上次讲到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苟富,是稍稍富有。《礼记》云:“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就是“行己有耻”的具体现象。
自己能够节俭一分,对社会就会帮助一分,长存此心,无量功德。有些圣贤,纵然有机缘得大富大贵,也安贫乐道。如范仲淹,舍财弃官,布施众人,致使家道至今八百年不衰。
我们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围绕着我们,当我们走运的时候不觉得,背时的时候,他们就乘机来讨债。
当前,我们遭受着空前的危机,这个危机不是列强侵略,而是忽视圣贤的教育。
断恶修善,不发菩提心,得人天福报。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感应篇》里面所讲的过失,统统消除。
一同修说自己有幸得遇净宗法门,为早日往生极乐世界,现已辞去工作,一心念佛,生活费用不成问题。问如此作法如不如法?有人诽谤怎么办?净空法师答:如法。有人诽谤随他去,不理会,更不要放在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21: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实至名归”?怎样理解孟子语“有诸内必形诸外”及庄子之“名者,实之宾也”?
       2、为什么说“人生就是酬业”?如何“借假修真”?

2018/7/15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孟子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
所谓,“实至名归,”何必去求知名度? 心求出名,已经不善。名实不符,鬼神都嫉妒。包藏不善的心,自然就有不善的果报。
古人求的是德行,不求扬名。古今中外,世出世间,从来没有追求名闻利养的,永远谦虚,永远节俭,永远对人对物恭敬。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协,纵暴杀伤
这就是挫折别人的才能,掩盖自己的短处,不肯认错。仗势欺人,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佛眼睛看众生都是佛。四宏誓愿里,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就是不分族类,不分宗派,不分教别。
《大乘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若有方便,要多多帮助别人,决定不要有分别执着。
普贤菩萨讲,如教修行就是供养。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
从这一句开始,讲的是不知道爱惜物力。剪裁是指做衣,烹宰指的是做饭。从穿衣吃饭上,教诫人们不能随意浪费,要懂得惜福。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佛法承认命运是有的,但是命运可以改变。这里面的业因果报非常复杂。人生就是酬业。
论福报,中国没有人相比的就是乾隆皇帝,富贵聪明、健康长寿,做了六十年皇帝四年太上皇。这是多世多劫修来的。
太上这一篇,理上说的不多,事上说的不少。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们能够奉行,心就定了,定能开慧。
若要世上没有刀兵劫,佛说:除非众生不吃肉。
爱惜物力要从日常生活上下手。
佛教导我们,食存五观,即进餐时要观想,懂得爱惜物力。一丝一缕,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个人如果不能转迷为悟,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若能依教奉行,断恶修善,可以改善命运。
别人毁谤我,我决不理会,永远保持对人的好印象,决不毁谤人,还感恩他,保护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
魔的威力大,是你理会回应他,若不理会魔,他再大的威力也不用处,这就是世尊降魔的妙招。
如果你的戒定慧被外面境界破坏了,外面境界是魔。如果你的戒定慧不被外面境界破坏,外面境界是佛。境界是一不是二,魔佛不二,关键在于你的心。
从孔子到释迦牟尼佛,世出世间的大圣贤,都是尊崇“述而不作”,只传承先圣的教诲。所以,千万要记住,我们不可以搞什么创新,不要搞什么发明。科技方面可以创作,德行上不可以创作。
真正看破放下的态度,就是心不着相,事照样做,但不放在心上,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修行功夫圆满,就是不管做什么,痕迹都不落。
    有个居士,很有善根,深信佛法,但不信净土。这很正常,毕竟学佛时间不长,只有两年。
净空法师学佛的前十年,都不相信净土,前七年,是排斥净土的。后跟忏云法师住茅棚,学《弥陀疏钞》,才不排斥净土了,以后亲近李炳南老师十年,对净土才生起信心。致于专修专弘净土,是在讲《华严》时,发现华严重要的代表人物,文殊、普贤、善才童子,他们都修净土、导归极乐。
佛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借假修真,什么是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假。什么是真?自性是真。
善导大师,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不同的宗教对世界的创造者说法不一样,如梵、我、上帝、主、自性、法身等。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即超经验智慧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这个智慧是能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这个智慧所生。能生是一,所生是无量无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1: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放火烧山的罪过极大?《了凡四训》劝人发哪三种心?
2、佛教艺术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佛教众生修行的三个科目是什么?

2018/7/22
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
这些是显横之恶。
放火烧山,山中飞禽走兽蜎飞蠕动生灵不计其数,一把火会伤害多少生命?罪过极大!
《俞净意遇灶神记》是一篇很好的警示文。只是做表面功夫,没有真心做到,全是假的,心念不善,怎么可以有好的果报呢?
人在大劫难中,幸存下来,改过自新,否极泰来,苦尽甘来。
了凡四训劝人发三种心:一要有耻心,二要有畏心,三要发起勇猛的心(改错)。
不要打听别人的事情,净空法师从来不问别人的姓名、电话,更不会问别人住在哪里,有什么经历,从来不主动找谁做什么,尽量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知事多时是非多,识人少时烦恼少。当然,能够有缘分去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这是自利利他,功德更殊胜。随缘,不攀缘,就会快乐幸福。随缘不着相,用心如镜,不落印象,不留痕迹,就会有殊胜的功德,就是佛菩萨。
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规模,就是制度规矩。不守规矩,就是骄慢心理造成的。
圣贤大德,一生能遇上一个人传道,就很满意了。
学佛要在心理建设上下功夫,《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建设经典。圣贤的教诲,天天要读,思维经义,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之中。
佛教在很早的时候,就走向了艺术化的教学。从楼堂馆所、佛菩萨像到佛教音乐都极富艺术性。我们“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这个群的群主齐老师带领大家以戏曲歌舞弘扬正气,非常值得赞扬。
开光的真正意思就是一尊佛像做好后,清清楚楚地说明这尊佛像的意义,然后你见到这尊像,自己自性的光明就显露。佛像给人开光,不是人给佛像开光。你见到地藏菩萨像,就想到孝亲尊师,这个念头一生,就是光明。见到观音菩萨,就晓得我要以慈悲、爱心对一切众生。
所以,佛教不是多神教,不是泛神教,这些佛像都是教学的导具。佛门里面的礼拜仪式全是表法。敬香表戒定慧,供水表清净平等,所以要供清水而不能供茶。供花表业因,供果表果报。
道场要有道。居士林的道风是念佛,居士林的学风是讲经。一个道场,没有道,没有学,那就变成世间香火庙了,没有意义。常常跑香火庙的人,就是迷信,没有智慧,社会一般人都把他看低一级。
佛教我们三个科目:一、断恶修善。二、破迷开悟。三、转凡成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2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不犯邪淫有哪五种善果?犯之有哪五种恶报?
       2、神识投胎有哪几种情况?来生再得人身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018/7/29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这以下是阴藏之恶。
凡人荣贵,皆非偶然,皆其昔有善缘,宿植德本,更其祖宗积德乃能如是。见之者,当起追慕之心,非慕其荣贵,实追慕其前修也。
财富是怎么修来的呢?财布施。
孝养父母的人,修恩田;奉事三宝的人,修敬田。帮贪救生的人,修悲田。这三种人,都是有福的人。
没有一个宗教不禁止赌博的。
佛菩萨都有神通,为什么不去赌博多赢一些钱来布施救难呢?因为这种方法不是正道,做不得啊!
佛法是孝道,是师道,如果孝道师道做到圆满,你就成佛了。
父母是家中的两尊活佛,这个一定要清楚。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这种心态,古今中外都有,是从贪嗔嫉妒心产生的。
人与人的关系是恩怨债务,如果没有恩怨债务,就不会遇到。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要积德累功,广结善缘。
天目山齐居士讲,一个亲戚开拖拉机傍晚在路上遇到五个人,要请他送一程到邻村一户人家,亲戚说一个人20元钱,五个人到后给了他100元,他回家一看是假币纸钱。第二天,他去邻村那家找人质问,主人说:哪有五个人?昨晚一个人也没来我家呀,倒是我家母猪昨晚下了五个小猪。亲戚惊呼,昨晚碰到鬼了,五个鬼来投了猪胎。
有的神识是在受孕时投胎,有的是在刚要出生时夺胎。有的神识和这个孕妇有怨,但怨不大,让孕妇怀孕受点苦就报完了,所以有死胎或一生就死的婴儿,若此时,遇另一神识有缘,就可能发生夺胎现象,就前面讲的五鬼投猪胎,一投就生。一般夺胎的出生以后对前世的情况都记得很清楚。
天津有个老太太,儿子死了两年,结果投胎作狗了,给妈妈托梦说在一个寺庙里,妈妈跑到寺庙,人跟狗抱起来痛哭。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这种恶业在现在社会已经是泛滥成灾。
《礼记-仪礼》云:男女五岁不同席。为什么?防微杜渐。而现在13-15岁的少女堕胎的,比比皆是。
几天前,一个同修带她的侄儿来找我咨询,侄儿13岁,读初一,说班上好多同学在谈恋爱,他也谈了,但只几天就结束了,学习成绩班上最差。
我们细心省察,还是古人的做法是正确的。现在所谓的民主开放,个人得到的名闻利养,只是一点点利益,带来的是身心不安、社会不稳、灾难频繁等无穷无尽的祸患。
佛言,人于世间不犯他人妇女,心不念邪僻,从是得五善。五种善果:一保财富,二不惧官,三不畏人,四得生天,五生世间得端正妇。
佛又说,人于世间淫佚,犯他人妇女,从是得五恶。五种恶报:一、家室不和,数亡钱财。二、受法律惩罚。三、自欺欺人,身心不安。四、死入地狱中,受炮烙的刑法。五、从地狱出来后,堕落在畜生道。
清心寡欲,得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第一个因素,心地清净,就是清心寡欲。
荤,不是肉食,肉食叫腥,荤是素菜,就是五辛:葱、蒜、韭菜、藠头、洋葱。这五种,生吃动性(性冲动),熟吃动气(发脾气)。佛家要戒荤,是为了防微杜渐,爱护众生。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
负,即欠。凡有主之物,主人未同意给你,你得到了,都是犯偷盗之罪。借人之物不还,亦属偷盗。若还愿物主死,罪更甚。借物不还,已属愚痴,若愿他死,则愚痴至极。愚痴者,死堕畜生。三恶道,易入不易出。
人道的基本条件,在佛家是五戒,戒杀盗淫妄酒;在儒家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干求指一切恳求托于人的大小之事。不遂,是不如意。求人而不如意,便恨咒别人,这也是阴藏之恶。
君子达理安命,岂肯向人干求。明理的人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够安心随缘,知命乐天,而不会去求人。如果万不得已要求人,别人肯帮助务必感激,别人不能帮助也会理解,决不生恶意。否则,就是古人所说之小人。
《金刚经》里面有“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是暴君的意思。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丝毫无怨,临死时还说成佛后第一个度他。果然,后世,释迦牟尼佛首度僑陈如尊者。
所有一切冤亲债主加给我种种不如意,我都欢喜承受,恭敬赞叹。我们的账就结了。那些加害者是我们修忍辱波罗蜜的老师,应该感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21: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新加坡许哲居士, 101岁皈依佛教时,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还能打双盘、翻跟头。她是怎么修来的?明朝汪会道,性颖悟,书过目辄成诵,八岁能文。为什么后来寻翻故篇,茫然不识一字?
       2、上古时代的许由,人家请他做国王,他赶快跑到深山老林躲起来。为什么?诸葛亮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出山的?

2018/8/5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天下之事本来败易而成难。我们发心为众生做点好事,还要看众生有没有福报?若众生没有福报,我们的好事也难做成。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尽忠报国,确实是为国为民,还要遭秦桧高宗把他杀掉。可是在历史上,后人永远记得岳飞,当时他不得志。
《二十五史》里面,每一部都有“隐逸志”,记述的就是当时不得志而隐居的有道德有才能的贤达。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出家修道。他们,不为自己,为了众生。有缘就兼善天下,无缘则独善其身。
比我们能力强、德性高的人多啊,但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护法,志向得不到伸展。护法功德超过弘法功德不知多少倍。所以,发心弘法,一定要尊重护法。
埋蛊压人,用药杀树
古大德说,凡是肆意养蛊、放蛊害人,都有很深的过失。据说养蛊的人家里非常干净,蛊养了之后,不放出来害人,就会害自己。凡是损人不利己的事,都在这一句范围内。
菩萨戒里面讲,清净比丘,不踏生草。人生活在爱的世界里,这是真正的幸福。
许哲居士,是胎里素,一生素食,而且吃的是生菜,油盐糖醋都不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还能打双盘、翻跟头,每天工作强度不亚于年轻人。101岁时皈依佛教。广东潮州人,从身体体能上看,耳聪目明,还能翻跟头,每天还做义工,教别人功夫。一生不见世间过,见如不见,不落印象。她说她是100岁的年轻人,真的不错。别人供养她很多钱,她说这是让她做好事的,一生建了十几个养老院,照顾老弱病残,替人交水电费、房租费,自己从不享用,穿衣都是捡别人破旧的衣服穿。她说她信“爱”的宗教,实际包括了所有宗教。
佛家道家都讲究养生之道。什么是养生之道?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清心寡欲。在接人处事时,恒顺众生,也会表现真诚的情绪,但内心不着印象。七情六欲都会伤害身体,发一分钟的脾气,对身体的伤害,三天都难恢复。
恚怒师傅,抵触父兄
此与慢其先生有别,此是因教之而恚怒。
古人事师之道,无犯无隐。凡有所教,皆当虚心和气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福无福之人也。
你厌恨老师,老师还会不会教你?不会。因为你的器太小,容纳不了,老师何必跟你结怨。损失在哪?损失在你自己。
父兄,五伦之首。孝悌,人道之先。纵然父母师长不公平有偏爱,我们也诚实恭敬受教。诸位翻开历史看,绝对没有一个不孝父母不尊师长的人而有成就的。
明朝汪会道,性颖悟,书过目辄成诵,八岁能文,然师事师傅则傲慢异常,稍拂意,则背师怒詈(音 [lì],义责骂)。一日独坐书斋,忽呵欠,口中跃出一鬼。鬼指其曰:“汝本大魁天下(中状元),因汝恚怒师傅,上帝削去禄籍,吾亦从此去矣。”尔后,汪寻翻故篇,茫然不识一字。
强取强求,好侵好夺
分所不当得而必欲得之谓之强。分,是本分。分所不当得,是指现前,若真强得了,依旧是命里所有的,只是在时间上提前了。
以人供我曰取,以我干人曰求。都不能勉强,应该随缘随分。
以诡计暗取曰侵,以势明取曰夺。如此得来,自难消受,将必并其本有者而失之矣。
现报,即花报,是一时。后报,是果报,长久。
郑瑄曰,余观钱之为物,人所共爱,势所必争,后患无穷。钱,是会意字,一边是金,一边是两个戈。戈,即武器。想一想,这个钱字皆是多可怕。造字,这是古人的智慧。
贪吃世间肉,感召刀兵劫。
掳掠致富,巧诈求迁
所谓掳掠,非因兵火,安得有之。然居官吞剥百姓,私窃公帑。豪强,重利举债,皆掳掠也。以此致富,悉出家破人离,妻啼子泣之余,岂能安享。
盗国家之物,债主是所有国人。盗寺院常住之物,债主是尽虚空遍法界众生。
掳掠造业,所得到的都是命中来有,只是提前而已,但所得之财富、聪明智慧等,均因造业而大打折扣。
巧诈求迁。即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更高的升迁职务。
古代有个武训,是个乞丐,办了十几所学校,也能成佛菩萨。
上古时代的许由,人家请他做国王,他赶快跑到深山老林躲起来。为什么?当国王,责任大,麻烦多,吃力不讨好。
诸葛亮也是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旦在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世尊在《尸迦罗越经》里告诫主人对奴仆有哪五事?人生的福报在什么时候享最好?最大的福报是什么?
       2、为什么大圣大贤都甘心过清贫的生活?怎样理解“一切交给佛菩萨安排,是最好的安排”?

2018/8/12
赏罚不平,逸乐过节
略错一分,便是不平。过轻过重,便是过失。
公道不存,人心不服。非特无以旌功惩罪,且反足积怨,招过失。
父母遗产分配,后人彼此争夺,闹到法庭,这是大不孝。出家人争夺老住持的地位财物,是大不敬。
礼曰:乐不可极,欲不可纵。若不节制,乐极生悲。
《国语》云:民劳则思善,逸则思淫,是不欲人逸也。
《孟子》云:“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福报在临终时候享最好。临终的最大福报就是:没有病苦,神志清楚,知道去哪里,佛菩萨接引往生。孟子这一句话是经验之谈,道理很深。
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官吏虐待平民,主人虐待奴婢,是很恶劣的习性。
《尸迦罗越经》云:“佛告尸迦罗越言,一切世人,视其奴仆当有五事。一者先宜知其饥渴寒暑,然后驱使。二者有病当为医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挞,当问虚实,然后责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训治之。四者,若有些小私财,不得夺之。五者,给与物件,当令平等,勿得偏曲。”
真正修行道场,老和尚对僧人都有严格的要求。净空法师出家前以居士身份跟忏云法师在埔里山上住茅棚,三点起床,三点半做早课,早课各做各的,主要是拜佛。净空法师每天拜八百拜,住了半年,拜佛超过十万拜。后来在台中学教,每天还拜三百拜。拜得了定心,拜佛是个很好的运动,对身心有很大的帮助。对自己苛刻,就能成就自己。
恐吓有两种。一是遇到人有急难,不去安慰,反而故意装腔作势吓唬人。二是图利,损人利己。
人命无常,国土危脆。观世音菩萨遇众生劫难,则是无畏布施,所以人称施无畏者。
怨天尤人,呵风骂雨
对自然现象要诚敬,心是定的,不惊不怖。
《曲礼》云:“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必变,即特别的恭敬,则可以化大灾难为小灾难,化小灾难为无灾。
斗合争讼,妄逐朋党
遇到别人有争讼的时候,不劝解,还纵容他们斗争,帮助诉讼。在佛门,破和合僧是五逆罪。道场弘法利生,鬼神都得利益。破坏道场,就是和十方众生结怨了。纵然道场有破戒不道的地方,我们也不管,因为我们不是执法的人。如果是事实,好言劝导。
朋党,即结党营私、帮派黑道,是借助某种势力胡作非为,是非常可怕恐怖的事情。
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比现在好多了,真善美慧、诗情画意确实有。而现在人,包括出家人,党派林立,无情无义,尤其夫妻都没有情爱,离婚率高。
凡是妄逐朋党这一类的,都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凡是大圣大贤,都甘心过清贫的生活,这有大道理,这是大智慧。懂得安贫乐道,神贫啊!真正放下万缘,才过得上高尚的精神生活。法喜充满,前途一片光明。
好多人,到老了,快要走了,才想想这一生究竟做了些什么, 想为社会后世做点什么,可是心有而乏力了。
古代高僧大德,一半以上都是在30岁之前成就的。六祖惠能大师24岁开悟,然后在猎人队里隐藏15年,近40岁出来弘法利世。
诸佛菩萨在世间叫游戏神通,表演给大家看的。做出尊师重道的样子,给人看这就是行菩萨道的样子,这是真实智慧。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妻妾之语,甘而易入,父母之训,正而难从。妻妾之语,未有不与父母训相反者,世人所以孝衰于妻子也。夫父母阅历好既多,见事必当,爱子又切,为谋必周。岂有年少女子而所见反胜于老成练达之人乎。事理亦然,不但为劝孝说法也。
鼓励儿女升官发财,谋求自家的利益,这些观念都有问题。现在有几家父母劝勉儿女舍己利人?不多见。所以,这里的违父母训,应该是违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训诲。佛法里面最低的标准是五戒十善,详细一点,净业三福最好。
世间第一善法是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菩萨是最圆满觉悟的人。

只管行善,弘法利生,一切交给佛菩萨安排,是最好的安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2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六顺”?是谁最早提出“六顺”的?孔子是如何定义“悖德”和“悖礼”的?
2、报应之“花报”和“果报”是什么意思?二者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

2018/8/19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
索取无厌曰贪,昏昧无耻曰冒。事上忠而持己廉,人臣之大节。今也以贪冒之故而罔上,臣节安在?纵令一时宝贵,多见旋踵破败,子孙狼狈矣。
现在社会,犯罪率高,尤其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台湾廖居士印了六十万册《百过格》,以求拯救台湾。能不能有效用?尽人事而听天命。
造作恶语,谗毁平人
恶语就是口业,自古以来,一切众生最容易犯的。善护三业,都是把口业放在第一。
自己有过失,有什么资格说别人过失。等到哪一天自己没有过失了,一定不会说别人的过失。
人中有过,应该帮他掩饰。人本来没有罪,若编造谣言,陷害别人,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古诗曰: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两舌绮言,危害极大。君听则臣死,父听子当决,夫妻听则离,兄弟听则断往来,朋友听信则断交情。所以,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谗言是魔鬼的造作。听信谗言,是随顺魔鬼。不信谗言,就是随顺佛菩萨。谣言止于智者。
有些人诽谤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断人法身慧命,障碍别人往生,这是极大的罪过。
毁人称直,骂神称正
这是许多人,特别是现代人常常犯的大病。
学佛的人,德行学问在士君子之上。心真诚,所以得到天地鬼神社会大众的尊敬。如许哲居士,101岁,精神体力跟40岁的人一样。所以,20岁学佛,自己永远是20岁,30岁学永远是30岁。
如果心不正直,诽谤别人,良心已经丧尽,造极重的罪业,果报在阿鼻地狱和拔舌地狱。
心有偏邪,就不忠厚。
佛的四摄法里讲爱语,爱护对方的言语。所以,言语要在诚有余而言不足,言点到为止。
程子说: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而责己当反是。世间之人,口业无穷,故太上再三严戒也。
《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第一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出家人造罪业,比在家人的罪过大十倍。因为出家人代表佛的形象,造罪业直接损坏佛的形象和名义。
骂神称正。
聪明正直之谓神,“神”,左边是示字,表上天垂象,右边申字表通达。神即通达天地自然的人。
乃有无忌惮之小人,自谓正直无邪,可以屈服鬼神。不知其心术之微,鬼神早已窥破。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周卫石厝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六顺也。
佛家的教育彻始彻终就是“孝敬”而已,孝敬达到圆满的境界就成佛了。孝敬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背亲向疏,不只一端。造作恶业,大的来讲不顺真理,小的来讲不顺礼仪。
对妻子的家人比对自己的家人好,对兄弟斤斤计较,薄其所当厚,厚其所当薄。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根本原因是利益所向,功利主义。
我们父母师长没有教导我们,我们幸运的是遇到了经教,让我们懂得知恩报恩的道理。
佛教我们对人也是从近及远,先要帮助靠近的,然后再帮助远处的。
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而尊敬别人,必定有其他动机,反常啊,这样的人就要加以提防。他的目的很明显,名闻利养。
我们做人一定要顺正法、顺礼法,合情合理合法,这样就可心减少过失,世出世间才能有所成就。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监猥事。
这两句还是属于前面的无忌惮之恶。是指天赌咒发誓,来证明自己的坏心不坏,这是非常大的恶。
为什么经天天要讲,道天天要读,是为了唤醒我们的觉悟。自己做错事不承认,还发誓赌咒要天地鬼神来给自己作伪证,这种心行是极大的恶。
当世报,在佛家讲,是花报。来世报,是果报。花报好,果报更好。花报坏,果报更坏。
台湾南投现在寺庙林立,人心向善,为什么还会发生地震?决不是一个地区盖几座寺庙,立几尊佛像,就可免灾。有庙无道,不能兴教。看有没有人真正修道啊,看人心啊!忏云法师的道场,也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地震发生,而他的道场没事?为什么一个仓库发生火灾,刚好放佛经的地方未被烧?
印光大师说,现在这个时代和古时人修行的情况相反了,颠倒了。古时修行成就最多的是出家男众,其次是出家女众,再次是在家男众,最少的是在家女众。而现在人修行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家女众修行成就的多,而出家男众成就的最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21: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古代人的帽子前低后高,皇帝的帽子平顶且前面有冕旒,有何意义?现世善知识难碰难遇,怎么亲近善知识?
2、淫欲过度如何界定?有什么危害?

2018/8/28
施与後悔,假借不还。
这两句是不仁恕之恶。
施与而后悔者,究其初,毕竟非真心乐善,不过一时高兴求名幸福耳。
舍财得财。如何舍,如何得。布施时痛快高兴,果报得财时也轻松愉快。布施时,不痛快,甚至后悔,将来得财时,也很辛苦。果报有时节因缘,有的福报少年就得到了,父母是他的增上缘,但中年贫困潦倒,晚年困苦不堪。有的是小时年轻贫困,晚年好运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福报。懂得这个道理,是聪明有智慧的人,把福报留到晚年享。
布施不求果报,福报则大;布施求果报,福报则小。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假借不还,属于偷盗,果报是贫穷。有些小物件、书籍,借了不好好保管而损坏,甚至不还,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对品德影响极大,果报亦是。
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这也是属于不仁恕之恶。分,是本分。分外,是本分之外。力上,是超过自己的力量,不知道谦让,拼命追求物质享受。这有极大的危机埋伏,不久就会爆发,这是很折福的。凡是不让人的人都是薄福之人。
父母教一句,孩子顶十句,这就是不仁不顺,会招致灾难啊!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就成了共业,环境就是凶,会有灾。
当今世道,不仁不义,灾难频繁。《楞严经》上说,末法时代,妖魔鬼怪如恒河沙。怎样救世?反思自己是不是妖魔鬼怪,如果是,要转变,一念之间,就转过来了。如果不转,前途一片黑暗。怎么转?修净业三福。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世出世间的圣贤,就是“孝养”这两个字。
自己的成见,自私自利,都是罪过。
现在世界军备竞赛,日趋严重。世界末日,一念之间。一发念头,几分钟,这个世界就毁灭了。到时你到哪里去?不修怎么能行啊,信愿不坚不行啊!
为什么不会说话?没学过嘛,言语措词、语气态度不当,常令人反感,引人非议。
古代教学四个科目,第一德行,第二言语就是教你怎么讲话。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教导自己子女的使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做下一代的表率。
古代一般人带帽子,是前低后高,进贤帽,希望后代比自己高强。皇帝的帽子是平顶的,表平待人。帽子前面有冕旒[liú],像窗帘一样,地位愈高,冕旒愈多。皇帝是12条,大夫是5条。表最高的领袖看事不要看得太清楚,看个大概就行了。看得太清楚了,下面的人不好办事。两面耳朵有耳塞,也表示不要听得太清楚。所以,中国古代的衣冠设计,是高度的艺术智慧。
人要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嗔痴慢,他所得到的是虚空界遍法界。智慧无量无边,财力无量无边,福德无量无边。原来,舍小得大啊!你有这个念头也不行,有舍下得大的念头,也是贪心,有贪心就得不到。
如果没有德行,有学问不如没有学问,有学问帮你造业。
无论对什么人,要和颜爱语。不能老板着一副面孔,让人不愿接近你,甚至讨厌你,你就完全失败了。要向弥勒菩萨学习。
淫欲过度
邪缘外合,灭德丧心,太上固已,垂戒于前矣。至于夫妇正色,尤须有节,若云正色非淫,岂免纵欲,杀身之祸。
正淫如何才算不过度?依《黄帝内经》按年龄而定:夫妻生活30岁一周一次,40岁半月一次,50岁一月一次,60岁就应该停止性生活。现代人一般多为过度,这就是很多老年病年轻化的根本原因。中风、糖尿病、癌症多发,免疫力低下,都是纵欲所致。
佛法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厌离娑婆,不把爱欲断掉是不行的,要从心底去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得生净土。
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
这些事,在现代社会里面,常常见到。我们自己要细细反省。
秽食餧人,这句话引伸就很广啊。凡是把不好的、坏的东西拿来布施供养都是恶行。
怎样识别正道和旁门左道?看是否与戒定慧相应。用净土五个科目一对照就清楚了。世出世间法里,绝对不和人争权争名争利,就是正念。
今天的社会,小孩一生下来,就教他竞争,你说这个世界怎么得了?上下交争利,国之危矣,世界危矣。
我们做到与世无争、于人无求。发菩萨心,一向专念。这样比什么权名利都好啊!
若学生拜了师,这个老师对于学生就要负完全责任,学生也不可以背师叛道。纵然错了,那是老师的错,他受果报,学生只要没有背师叛道就没错,不会有错的果报。
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
四句皆小人贪利之事也。尺度升秤之类,所以平物价,一人情,世人或二样,大入小出,重入轻出,其设心,只要便宜耳。孰知,得半分便宜,却损一分福德。况益我损人,必有天殃,雷火之焚,未必非为此也。
以伪乱真,古时候有,但是很少。现在就不可胜数,甚至连药物都很难买到真的。丧心害人,莫过此甚。香港同修说,在香港买东西,不是内行,买不到真的。正如鬼神所说:“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这也是为什么鬼神也要听经念佛、求生净土。
古人诗曰:越奸越巧越贫穷,奸巧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奸巧得,世间呆汉吸西风。
虽然作奸犯科的人,现在看起来还很福报,但他决不是享此生作为的福,乃其前世所修之余福耳。积德修善的人,现在还很贫穷,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
可惜现在人不读佛书,甚至不读圣贤书,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以致家道中落,或中年丧命,或晚年病苦。
善知识慈悲救世,菩萨更是“作众生不请之友。”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不是来隐居的,不是来过安逸生活的,是来慈悲救世、勇往直前、代众生苦、普度众生。
凡夫能不能转圣?当然能!不然哪里还有修行证果?哪里还有自古以来的众多的高僧大德?
现世,善少恶多,善知识难碰难遇,那我们今天怎么亲近善知识?读经!
像许哲居士,生活水平向低处看齐,助人度人尽心尽力。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101岁了,依然身体健康,已经远离八苦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21: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
       1、为什么古时候修行成就的人多,现在成就的人少?推迟世界末日来临第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
       2、唐朝印宗法师的智慧何在?为佛门乃至世间做出了什么榜样?

2018/9/2
压良为贱,谩蓦愚人
把别人的好东西当成贱东西,欺辱没有智慧的人。凡是使用诡计设骗,令人堕入了他的圈套之中,就叫做谩蓦。
现在社会,好多人不知何为善,何为恶,甚至把善当恶,把恶当善。为什么善恶的标准丧失了?佛在《无量寿经》里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为什么古时候成就的人多,现在成就的人少?古时候讲经听经的时间,每天不少于8个小时。而现在,一周讲一次,45分,这哪里敌得过长时间的社会污浊的熏染。
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以口取物曰婪,言人之贪,如口之食物,无有厌止,无有穷极。这个罪过极重极大。
老子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世人贪求数盈,终归耗散,固不必言,且又落下一场祸孽,更难了耳。
现在为什么人难回头,外面社会的诱惑力太强了,自己的修学不深厚,抵不过外面的诱惑。必须深入经藏、深入义趣的人,才明白回头。
嗜酒悖乱
酒在佛法里面是列为重戒。仅次于四个最重戒:杀、盗、淫、妄。酒属于遮罪。但凡是犯四重罪的人,都是因为饮酒在先。
不会让人醉、迷惑,作佐料、药料的用酒都是可以的。对身体不好的人,世尊对酒有开缘,可以饮一点酒。七十岁以上,身体不好的,可以穿皮衣。
佛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是活的,不是死的。一定要懂,佛制戒是真正的慈悲,帮助我们断烦恼、开智慧。
饮酒要是变成嗜好,嗜酒如命,这个人不能修行,不但出世法不能成就,连世法也不会有成就。
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
这是伦理的问题。
家不和,社会就不安定,世界和平就没有。家是社会、是国家、是世界的根本。
为什么古人对婚礼这么重视?程序复杂、气氛隆重。是因为婚姻关系世界和平。古代基本没有离婚。离婚是社会大乱的根本原因。
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只一个“忍”字持家。忍是大德,所以德性里面,忍是第一,能成一切善法,能遮一切恶法。遮,是止住。《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六波罗蜜中,忍是核心。如果没有忍辱,你的精进、禅定、般若统统没有了。你能布施、持戒,但不能忍辱,你所修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绝不可以争。若人人都争,世界末日来临了。孟子所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在是全世界争,没有一处不争。竞争到最后,同归于尽。所以,基督教天主教的新旧约,最后一章讲世界末日。因此,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上最后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在今天,第一件要紧的事情,是息竞争。
柔顺,即柔和,随顺性德,随顺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
孔子五德:温良恭俭让。柔顺就体现在这五德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男做到忠良,女做到柔顺,就能感化一家人,家就和,万事兴。古时舜王感化一家,那一家是最难感化的,他居然能感化。什么原因?真诚、慈悲、智慧。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儒佛教导我们,只有三件事。第一,人与人关系。第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种关系中,核心是夫妇 。
夫妇和而后家道昌。
古时,夫唱妇随,和睦恩爱,相敬如宾。纵然,有时夫妇有矛盾,也都忍让。因为,夫妇知道,他们的关系好坏事关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夫妇关系太重大了,不能不维护好。
孩子的教育根基在家庭,家教不好,再好的老师都没法教,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没有良好的言语德行。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做表率,要把孩子的根基培好。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矜夸,骄傲自大。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真正大圣大贤,都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
妒忌,男女都有,人之常情,都是心量太小故。
在佛门,印宗就是大榜样。印宗在南方是高僧大德,徒子徒孙无数,他给惠能剃度,反过来,拜惠能为师。后来,惠能度人,表面上看是惠能的成就,实质上是印宗功德啊!印宗决不在惠能之下,这是大德,一般人做不到的。
现在修行人,难成就,基本没有成就的,什么原因?出家人,出了小家,修道场,又进大家。离开自己子女,又收许多徒弟,更大的累赘啊,怎么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松滋人网 ( 鄂ICP备2023004758号-2 )

GMT+8, 2025-2-6 04: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