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8|回复: 0

[心情] 又到清明祭祖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2 20: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松滋柳林河 于 2018-4-12 21:06 编辑

又 到 清 明 祭 祖 时
                                                                      ——对奶奶的思念和追忆
    大地复苏,万木吐绿;蝶飞蜂舞,油菜花黄。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时节又即将到来,而此时身居他乡的我,将无法像往年那样来到奶奶的坟前,给她老人家烧香磕头、挂青扫墓了。只好写上寥寥数语,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她的思念和追忆。
    时光飞逝,转眼奶奶已离开我们近四十年了。琐碎的生活、工作的繁忙冲淡了对过去的记忆。然而,一旦想起奶奶,往事却是那么的清晰,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对奶奶的思念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因为我是奶奶的大孙子,是在奶奶的酷爱下长大的,所以自然对奶奶的感情至深。到底有多少次与她梦中相见,又有多少次为她留下思念的泪水,自己也说不清。
    奶奶是在一九七二年八月的下旬去世的,那年我十五岁,正在斯家场上初中。至今,我清楚的记的,那天我从学校放学回家,父亲正在翻挖竹园,已病倒卧床半月之久的奶奶一人躺在病床上,我照例跟往常放学一样先去喊奶奶,然而,这天却听不到奶奶的回声,且反而感到奶奶的呼吸声不正常,就连忙跑出去喊父亲快来。父亲又吩咐我赶快接家住斜对面的梅伯娘,梅伯娘进门一看后,说:平(我乳名),你奶奶不行了,赶快放下蚊帐,准备好落气钱。其时,这已是奶奶最后的弥留之际,没有任何异样的举动,任凭我们怎样呼唤,最后连眼睛都没睁一下,也许她老人家真的是太累了。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终于慢慢地停止了呼吸,撒手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六十六岁。奶奶走时样子很安详。
    在奶奶下葬的那一天,突然刮起秋风,乌云遮天并下起了雨,这是她的离世竟然感动了上苍,大地为她放悲,苍天为她垂泪。送行的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送她最后一程。
    曾记得,奶奶是在服侍照顾我的姑妈(住麻水坪,其时已得精神分裂症多年)几个月回来后逐渐起病的。在此之前,她老人家虽六十多岁了,但身体一直很硬朗。后来,据曾给奶奶看过病的大外公讲,奶奶得的是血吸虫病。这个病在当时也并非是不治之症,只是那时的家庭条件所限,无钱将奶奶送进医院去治疗,只是找些医术很有限的乡村土郎中被动应付,结果使奶奶的病逐渐恶化了,想来真是愧对她老人家。
                        出生苦难  命运多舛
    奶奶出生在上世纪初的晚清时期,正值清朝走向灭亡阶段,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奶奶告诉我:她在五岁时就死了父亲,和母亲及两岁的妹妹相依为命,没有土地,乞讨为生,四海为家。很少吃到热菜热饭的,渴了就喝几捧沟里的冷水,晚上就在草落空里过夜,被狗咬过好几次。流浪至南海的鸭儿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在湖边搭了一个窝棚,从此,母女三人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她母亲从此以帮人纺棉线赚钱糊口,但仍难维持一家生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忍痛割爱将不到七岁的奶奶送了童养媳,来到斯家场科家冲我爷爷家里。当时我爷爷才九岁,他的父亲也已去世两年,没有兄弟姐妹,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不过我爷爷祖上留下了一笔产业,即有一石多田地,一半八大间房产,另外还有山林和堰塘。吃饭勉强可以维持。但是,不幸的是由于娇生怪养,爷爷长大成人后并不是很成器,不仅种田不在行,而且还性格暴烈,懒惰好赌。输了钱,就拿奶奶和他母亲(我太太)出气,非打即骂,奶奶身上通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婚后,陆续有了我姑妈和我爸爸,他们长大后为我奶奶“鼓刚”,爷爷的怪脾气才有所收敛。
选为代表,服务乡邻
      奶奶虽然没进过学堂门,大字不识一个,但记忆力非凡,三字经、女儿经、劝世文以及增广贤文都能背上几句。夏夜,乘凉时,她不仅告诉我什么星是北斗星、什么星是启明星,还给我们讲牛郎织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等故事。奶奶通情达理,且能说会道,当左邻右舍发生诸如夫妻吵架、婆媳不和等家庭矛盾时,常常请她去主持公道。结果总是把当事双方说得心服口服,久日久之,逐渐在十里八乡有了一定的声望。解放后,被乡亲们一直公认,推选为乡民代表(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人大代表),负责全乡的妇联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妇联主任),参加和领导了解放初期的闹土改、成立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工作。常常出席县的各级会议,跟松滋县的老一发领导人,比如饶民太、廖兴初、易绍全等都很熟悉。那时,由于刚解放,工作千头万绪,会议自然也就很多,有时县里的会议或学习班什么的,一开就是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的,她没法记笔记,全凭口传心记,但却能把会议精神完完整整地带回家。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可谓任劳任怨,加上她为人谦和,处事公道,乡亲们都非常尊敬她,亲切地称她为“斯委员”。奶奶上年级后,曾经多次对我们说起她当年的往事,可以说,那段时光是她一生中最风光、最顺心的日子。是新生的祖国挽救她于水火之中,使她扬了眉、吐了气,做了主人。
     奶奶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家境十分拘紧的情况下,把我父亲送进了学校,直至高小毕业。
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至六十年代初,在乡政府工作了十多年且已五十出头的她退出了岗位,在家操持家务,并带我们几个孙子。
奶奶中等身材,一双小脚,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一日可行百里。在我十多岁时,曾几度跟随年过六旬的她去公安走亲访友,近百里路程一日赶到。每当过了八宝的大路口,我的腿就差不多痛的迈不开步了,但她老人家却并不显得太累,待稍事休息一会就又催我赶路,直到天黑更把天气赶到,第二天一整天我都几乎起不了床,但奶奶却早早地帮姨婆婆做事去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我们家庭最困难的时期,爷爷奶奶都上年纪了,我们兄弟姊妹又多,达五人,均未成人;父亲长期患有胃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只能靠生产队照顾做点较为轻松的事,全家八、九口人,仅母亲是一个硬劳动力。在靠工分按月发粮的年代里,按人均计算我家分得的粮食是最少的。由于分得的粮食太少,加之兄弟姊妹都在吃长饭,粮食月月欠缺。好在奶奶会持家过日子,一是偷偷利用生产队的田边地脚种点小麦、高粱、南瓜、红苕等,同时还挖苦菜子、捡地钱皮、蘑菇、打橡子仁做成豆腐等办法来充饥,她除了要做这些活还要给一家人洗衣做饭,在我的记忆中她几乎一天到晚没有闲着。二是那几年每年夏收和秋收时节,她都要去公安亲戚那里,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月有余。因为那时湖区比山区情况要些,夏收去捡小麦和豌豆,而秋收时节是去捡黄豆和棉花,然后请人挑回。可以想象,在那炎天暑热的夏天和寒风瑟瑟的深秋,她弓着腰、陀着背,腰系包袱,凭一双小脚穿行在茫茫的地里行间,捡拾生产队收拾后剩下的粮食的情景。开始我也不理解是什么支撑她,使她老人家有如此坚忍不拔的毅力。后来才得知,我们家族已是三代单传,几乎断代,而到我们这一辈总算有了四男一女,家族后继有人了,所以她老人家心里总是充满喜悦。用捡来的棉花纺线织布做衣服或做成棉被,使我们尽量穿得暖和。多次用捡来的粮食解绝了燃眉之急,使我们全家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由于那时科学技术落后,化肥、农药、种子缺乏,粮食单产很低,加之领导干部的思想又极左,老百姓除了有一点很少的菜地外,没有任何责任田,所以大都很穷,缺衣少粮是很普遍的事。虽然有奶奶的精心料理,但我家断餐的事还是发生过好多次。记得有一次我下午放学回家后没有饭吃,弟妹们饿得直哭,原来他们还都没吃午饭,父亲常年在外高搞常年施工,母亲饿着肚子坚持上工去了,爷爷坐着抽闷烟,奶奶急得团团转,我想人总不得活活等着饿死吧,转来转去,我抬头看到梁上还挂着几把小籽高粱,随后取下来用棒锤把高粱米锤了下来,与奶奶一道把它推成面,然后“糊”成面糊,总算对付了一顿。等到太阳下山,母亲手工后到外婆家弄来了斗把米,总算又一次使我家化险为夷。还记得有一次断粮食是把仅留得一点小麦种子(我家是单家独户,悄悄开有一点私留地)推了度过的……
      还曾记得,在那寒风萧瑟的深秋,奶奶跟她同是一双小脚的二妈柱着拐杖、背着背篓,背井离乡,共同结伴,远到五峰的大山里去讨米。其实,大山里根本无米可讨,只是讨得一些干苕米、干苕片或干土豆片,在那既没有车甚至连公路都没有的年代里,也不知她当时是如何把那讨得的东西弄回家的。
奶奶白天忙家务,晚上就以纺车为伴,全家七、八个人的衣服全靠她亲手纺制出来。有时要纺到半夜鸡叫,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奶奶的纺车声还在嗡嗡作响。童年的时光里,奶奶的纺车声就是我的催眠曲,把我送入梦乡。
       由于我是奶奶的大孙子,被看得像口气,疼爱有加。听我母亲说,三年自然灾害时,奶奶总是把属于她的那份饭从食堂端回(那段时间全社会都食堂化了),分一大半给我吃,而她却是在再加一些菜叶后充饥。由于有奶奶的细心照料,终于使我在饥荒的年代里得于生存下来了。奶奶呀,您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
贤惠善良,婆媳楷模
      奶奶为人谦和,慈悲善良;心胸豁达,处事稳重。从不传是多非,对别人说长道短。在与奶奶生活的十多年里,我几乎没有看到她烦恼过,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她也能从容应对。与周边邻里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尽管自己的家境并不好,但当别人出现困难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她经常对我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一个人不可能万事不求人。她与我母亲的关系被当地人称为婆媳楷模,别说拌嘴吵架,就是连脸也没有红过。七十年代初,松滋一医老中医尤兴林(江南抗大时的中共地下党)被打成叛徒,下放农村强迫劳动改造,住在我家。这一时期是解放以后仅次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又一个困难时期,所以我家的吃住条件都很差,尤医生又体弱多病,幸好我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所以在劳动上尽全力照顾,特别是生活上我奶奶是特别关照,有时没啥好菜,就煎一个鸡蛋偷偷的放在给他盛的饭中,要知道那时的鸡蛋就是一家人用来换钱去称盐打油的,平时自己是根本舍不得吃的。我们全家人都很尊重他,待他如上宾。他名誉上是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但实际上并没遭受任何痛苦,所以他后来一直很感激,说奶奶太善良了。

    奶奶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抽点土烟,偶尔也喝点白酒。烟叶都是她和爷爷自种自制的。
令人遗憾的是,奶奶一直想要一件阴蓝饰布褂子,由于那时家里太穷了,在她生前都没能如愿,而是在她去世后赶制的,想起来令人痛心!
    奶奶的一生跟她多灾多难的祖国母亲一样,是苦难的一生,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和苦涩,遭受了无数的痛苦和波折。她贤惠善良、知书达理、尊老爱幼、自强不息,以及她从先辈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高尚品德,是留给我们后辈们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铭记。
    奶奶呀,您和蔼、慈祥的形象,早已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将化作为永恒的思念!
    奶奶呀,我作为你亲手精心扶养大的孙子,却没能对您报到养育之恩。我问心有愧!假如您老人家现在还健在,我一定会让您晚年幸福。假如是我当时已成人长大参加工作能挣钱了,我一定会把您送进医院进行及时治疗。……还有很多假如,只可惜时光不能倒流,痛哉!惜哉!在此,我只能深深的感谢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教诲之恩!
    奶奶呀,您慈祥的音容永远定格在我心中!同时也希望跟我阴阳两隔的您,在天国里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愿您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安息吧!
    在这南国的都市,在这祭祖踏青的节日里,遥望远方的故乡,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您坟前墓碑上所刻的对联所表达的那样:“想见音容空有影,欲听教诲杳无声”,只能“望云思亲!”
假如您九泉之下有灵,请保佑您的子子孙孙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向云峰
                                                                                        二0一一年四月清明节于海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松滋人网 ( 鄂ICP备2023004758号-2 )

GMT+8, 2025-2-6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