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寻根之旅
本帖最后由 松滋柳林河 于 2018-4-28 21:36 编辑我的寻根之旅
水有缘,树有根,人有祖。那么,我的祖先是谁,曾经生活在哪里,又来自何方?这些都是缠绕我心头几十年的疑团。年轻时,一是忙于工作;二是不谙世事,缺乏尊祖敬祖意识,也就没把这件事当回事。随着和谐社会的建立,强烈的寻根意识,促使已步入老年的我迫切地想去解开这些疑团。这不,才有了这次异乎寻常的湖南石门寻根之旅。
---- 题记
一、寻祖赴湘西
4月2日,是清明长假的第一天。我在中华向氏宗亲总会副会长选良家门的陪同下,带着我多年的夙愿,也带着松滋广大族人的重托,作为松滋大乾祖后裔的使者,前往我们的祖籍地湖南省石门县太平街,与那里的族人代表,一起开展宗亲联谊和寻根访祖活动。
对于行程和同伴,已早在前几天就联络好了。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带着渴望的心情,骑着摩托车,从刘家场早早出发,车到皮家榜天才大亮。过卸甲坪、越曲尺河至两河口(又名扬树坪),稍往前,跨过连心桥,就进入湖南石门境内了。顺着水泥铺就的乡村公路溯沱水而上,于7时25分左右到达子良坪东郊向金初(向清清的父亲)家门家里。沿途,沱水蜿蜒,碧波荡漾,两岸山势雄伟,万木吐绿,油菜花黄。真可谓风光旖旎,春满潇湘。可惜来不及欣赏,心想只能等到下回了!
二、相聚太平街
在清清家里稍事寒暄后,太平丽戎家门的爱人(我要称他姑爷爷)柳应佳前辈开着自家的小车到达,随后把我们以及清清的父亲金初家门、清清的爷爷荣帮老前辈一起接到了太平街,丽戎前辈早已候着。来自水田岗的向前家门也骑车一同前往,同时到达。随后德辉等家门也陆续汇聚。早餐后,在石门县政府工作的昭龙家门一行三人也开车到达。此时,十点刚过,家门已聚集上十人。随即,在丽戎家门所开的“佳宝超市”门前开了一个短会,我首先说明了我们此行的来意和目的,接着选良家门作了指导性发言,最后昭龙家门代表石门宗亲欢迎我们远道而来的宗亲。十点半整,我们驱车离开太平,往子良坪方向进发,目的地就是令我们魂牵梦萦的青山蓬。
三、走进青山蓬
在大约行使了两公里左右的地方下了车。应佳前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青山蓬,又叫“八家湾”。啊,久违的祖籍地就在眼前,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心情真的是好激动呀!
站在“子太”公路上,放眼南望,近处,“八家湾”像一个半岛,北高南低,向南突出,蜿蜒的沱水将其环抱。稍远处,是连绵的崇山峻岭,在稍偏南的山丛中有一座格外引人注目的山峰,称“东岳观”,是视线中的最高峰。据当地人说,那上面原来有一座古庙,可惜,毁于那个荒唐的年代。遍地盛开的油菜花,加上青山绿水,真是美不胜收。我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个不停,生怕这里的原生态美景稍纵即逝。心里真是佩服,我们的祖先太有眼光了,慧眼识珠,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随后,我们来到早就在做中餐准备的茂军家门家里;落座后,当地的昭玉等家门陆续到来,此时,已有了十好几人。相互问寒问暖,共叙宗亲友谊,共商寻祖大计。通过短暂交谈,已是亲如一家,从交谈中还得知,这里族人的辈分普遍很高,最高的还有“运”字派,系大乾祖第十八世。“茂”字派大有人在,招待我们中餐的家门就叫茂军,年龄才六十出头。大乾祖第二十世的昭龙家门才刚进四十,连十几岁甚至更小的都是“德”字辈。处在这群族亲中,个个都是我的前辈,五十有余的我,已是他们的孙子、重孙甚至是玄孙了。面对祖籍众多热情的亲人,站在先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我,一个乔迁外地几百年的游子,就像走失的儿女突然回到了母亲的身旁, 此时,早已是泪水涟涟。我敢说,此景此情,至少说,也是百年以来,两地族人的相遇和握手!其意义将是非同寻常和深远的。
四、寻访祖宗墓
由于时间已过十一时,我提出建议,先别吃饭,赶紧去寻访大乾公等祖先的墓地。由于天气很热,我们脱掉内衣,轻装出门。加上当地的族亲,一行好几十多人,扶老携幼,浩浩荡荡,首先寻访的是大乾祖的墓地。我们在向导荣帮老前辈(小时候多次随老人来祭拜过大乾祖)的带领下,参照老谱上所绘制的地图,在实地进行反复堪查。也许是由于改田、修路和建房的缘故,荣帮老人家也有些模糊了,只能大致确定其范围,无法指明其准确位置,一时,大家心情变的比较沉重,甚至多少有些失望。这时,我从内心里也开始担心可能无法达到此行的目的,尽管事先也设想过可能会有这种结局,因为毕竟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了。天气越来越热,参与的家门个个汗流浃背,对此,我只好说先看看别的再说。这时茂军前辈突然说道,在干沟河有块巨石,上面刻有碑文的,大家急忙赶去。但由于碑石分化,前辈一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正在人们焦急之时,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在这里”。大家都赶去,果然如此,在一块河心的大石头上,隐约显出“向八房公介”五个大约30公分见方的大字。这应该是古时向家与西面陈家的分界线,相当于现在国防线上的界碑。无论怎么说,这也是我向氏家族的一个珍贵的文物,随后我们把它用粉笔图上,字迹就显得清洗醒目了。族人纷纷照相,以示纪念!
参照老谱,筠禄、必龙公的墓地在八家湾下面的三村口。当初,这里并不是我们向氏祖先的田地,而是他姓之地,换句话说,筠禄、必龙公去世后是埋在他姓的土地上,所以,老谱记为“三村口筠禄必龙乔梓墓图”。德辉家门看后说,那地方我知道,随后我们就顺着过去的老大路,一路下行约三百米后过“子太”公路,一眼就可看见北面靠山边有一个小村寨,那里有好几户人家,还有老房子在。一看就知道,在过去这里就是个大户人家,一打听,果然如此。这时,就住在附近的德忠家门前来指引,他把我们带到路旁的一个老坟前,肯定的说,这就是必龙公的墓,他小时候多次随老人给他上过坟。墓的左边临路,前面大约五米远处有一小屋,坟的土堆还很明显,碑的顶盖和墓基石均在,只是碑的正身已不知去向,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来的及详查。我想,若假以时日,只要心诚,找到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按照老谱,均禄公跟必龙公是葬在相聚很近的地方(按现在的地形来看,不应超过五米)。随后,德忠家门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地方,说这也是向家的一个祖坟,解放前,郁阶前辈在上一次组织修谱时为了保护它,还特地给这里田地的庄户一百二十个大洋。我们当时以为是均禄公墓,但过后参照老谱的记载,显然有出入。现在看来只能认定是向氏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祖坟,但不会是筠禄公的。到此时,收获已是很大了。
五、共同进午餐
此时,已是大约中午一点了,我们回到茂军前辈家里,共进午餐。就在我们考查时,他的家人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这时,茂军前辈家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族人们聚在一起,像过年一样,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宾主纷纷举杯,共庆两地族人来自不易的相会。由于盛情难却,加之感人的气氛,从不喝酒的我,也不由自主地欣然与族人们共饮了几杯香醇的高梁酒。其时,我们就是不吃不喝,心也早已醉了。亲切的乡音,香甜的美酒,真诚的邀请,火样的热情,使我们感受到了老家人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这种场面我将永生难忘!
六、意外获惊喜
吃过午饭,正准备合影后驱车离开,突然巧遇正准备去下地干活的茂军前辈七十多岁的亲嫂子(茂军前辈的亲哥哥茂焕前辈的遗孀,姓陈),陈老太太知道我们的此行目的后,她说:“我知道,听公爹在世时讲,这是一个叫大什么(这时选良家门提醒是不是大乾公,老人毫不打等地说:就是就是)的坟墓,是湖北向姓的祖先(当地人有的只知道是湖北姓向的祖先,却不知道也是自已的祖先),解放前,经常有湖北人来此朝祖。公爹去世后,我老头在世时还重新给他修了香炉子,并掏出一块小碑(现不知去向了)。接着,她老人家把我们带到一块油菜地的上边,果然看到一座大大的坟,坟墓坐北朝南,现在坟墓的前面及左、右两边都是田地,后面是一条小公路。坟上现生长两棵棕树和一根板栗树,坟上还留有一个大大的树兜,据当地人说,那坟边曾有一个很大的板栗树,约有一米直径,后被人砍去做了整体棺木,直到今天,板栗树的树兜还在。在坟的左前方不远处曾有一根大樟树,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茂军前辈以及很多当地族人都证实了此事,还指证了大樟树的具体位置。之前,向清清的爷爷荣帮老人家也强调说坟前有棵大樟树,看来这已是多方印证了。
为什么能说这座坟是古坟,而不是新坟呢?充分的依据是,若是近代的坟,那坟主的后人们就不可能让它长成这么大的板栗树来。再则,也会不时会有后人前来烧香插清等,不会仅仅只是湖北来人。况且,住在附近的人没有哪一家来认过是其近代祖坟。其三,长成直径一米有余的大树(砍伐时,且砍伐的时间也有好几十年了)不可能是一两百年的事。至于坟堆这么大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大乾公去世后先葬在石门南乡郭公寨,后因坟地被毁和遭窃,在大约两百年后移到此地重葬的,这座坟距今就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二是它是乾公与黄氏妇人的合葬墓。三是在清朝以及民国初期,当地还是有族人通过口传心记知道这是自己的祖先,不时加以培附过。至此,在场的族人都非常的兴奋,并得到了一致认可。试想,若不是陈老太太还健在,茂军家门还能指证大樟树的确切位置,那么,大乾祖的墓地就将成为一个永远也无法揭开的迷。随后,湖南的家门买来香纸鞭炮等,虔诚地祭奠这位先祖。族人们都纷纷前来磕头行礼,我也在乾公的坟前真诚地磕了三个头,并说到:老人家,六百年后的孙子看你来了!到此为止,我们此行应是大获全胜!
七、告别众亲人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大约在下午四时许,祭祀完毕,全体参加寻亲访祖、宗亲联谊的族人一起合影留念。留影后,我们就要告别离开八家湾了,祖籍地热情的族人一致邀约我们一定要再来。我眼含热泪,一步三回头,真是难舍难分呀!送行的族人们扶老携幼,依依相惜,谁也不愿先离开,一直把我们送到公路上,直到我们乘座的小车离开很远了,他们才慢慢地散去。在我上车时,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只是频频向送行的族人们挥手道别。内心里虔诚地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兴旺发达,家庭和睦,一生平安!
此次祖籍寻亲访祖,使我感受到了从未有的亲情和温馨。
八、尾声
令我魂牵梦萦的八家湾呀,在这里,茶马古道青石板上的每一个踏痕都留有我们向家先辈的足迹,田边地角的每一块残砖断瓦,都记载着我们向家的兴衰历程;在这里,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延续着我们向家的家族文明;每一座珍贵的祖茔里都是躺着我们向家的祖先。八家湾呀,你是百来万“八耳锅“向氏后裔的发祥地,你是哺育我们向氏祖先的摇篮。如今的八家湾,山川更秀美,道路更通畅。电视电话早已进入土家山寨的千家万户,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紧紧相连,这里不再闭塞!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蕴含着众多湘西神秘的传说和故事,土家遗俗尚存,距离湘西北著名的壶瓶山风景区仅一步之遥。若是哪个向家的贤德后裔能在这里投资兴业,开发家族文化旅游区,那你将功德无量。向家的族人呀,假若你能有幸来这八家湾重走一回茶马古道,拜谒大乾公等祖先的墓茔,亲耳聆听土家古老的民歌,品尝祖籍族人自酿的美酒……,那你必将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宿感。
再见了,古老的八家湾!再见了,祖籍的亲人们!这里有我的根,这里是我的源,我还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
向云峰
2012年4月5日晚于刘家场陋室
作者通联: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13986721439 QQ号:107951328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