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印象
本帖最后由 lyjh0693 于 2021-2-4 15:31 编辑松滋是鄂西南的一个边陲市,那里与湖南接壤,所以经常有人说我口音中有湖南乡音。学术上对松滋地貌的描述是“湖北中南部和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松滋的地形由西南顺刘沙线国道从丘陵地带逐步过渡到平原地带,像桃树这些地方山大,矿产资源比较多,有很多煤矿,小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去煤矿运煤。由于刘家场和斯家场这一代石头山多,也催生了水泥、石灰、碎石产业。刘家场是松滋的工业重镇,经济比较活跃,90年代应该用“小香港”来称呼不为过,小时候我们上街都是去那里,后来查资料,国家搞三线建设时,宜都那边设立松宜矿务局,在刘家场那一带也建有很多国营厂(化工、锁厂等),但后面很多都搬到武汉和荆州沙市去了。
小时候对故乡的憧憬,一是要有文化名人或者名人来过松滋,二是要有战争历史,随便在地下就能挖出点兵器啥的。小时候看电视,白云边酒的广告喜欢借用李白的诗句“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咋一看,还以为李白也喝过白云边酒,真实情况应该是李白游洞庭湖时所作,这个白云边也不是说酒而是讲景。后面查阅,由于松滋江作为长江的支流,且松滋夹在洞庭湖和山峡之间,还是有些大诗人在诗中提过我们松滋,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据百度百科解释,刘曾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这首诗应是长庆元年(821)冬未春初赴菱州仕途中所写。
还有我们熟悉的李白的朋友孟浩然,大概写了三首与松滋有关的诗:《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秋日陪李侍御渡松滋江》、《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游历过洞庭湖,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被招致幕府。孟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所以他有三篇也不足为奇。
聊完古诗,再聊民谣。松滋最有名的民谣应该是:“松滋人礼性大,进门就把椅子拿,毛把烟、砂罐茶,炖钵炉子腊蹄胯,开口就是哦嗬啦”。这体现了松滋人喜欢抽烟喝茶的习性,也有好礼的特点。毛把烟是一种土烟,我外公外婆喜欢抽这种烟,小时候我吸过一次,那种烟都是自己卷的,用一个竹杆装着铜制烟斗,自己在烟斗中装烟丝,抽起来劲挺大,有一次抽醉了,和醉酒一样,昏睡了几个小时,想起来也是一种难忘的回忆。
我家附近有几个村,村名似乎与军队有点关系。“系马山”地名的来历除了山形如马外,还有一种说法,此山为三国时期名将关公操练兵马后的系马之地,与此山隔河相邻的“鞍子岭”则是搁放马鞍之地,“茶菴子”地名的由来,也是与关公在此地喝过茶有关。关羽曾任荆州市长,想来也有可能。
但在松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却是残酷而真实的,二战中的真实情况是:1943年5月,日军侵入松滋。此后,日军前后大规模侵入松滋全境3次,县城遭受两次全部沦陷,一次半部沦陷,其中9乡镇沦陷时间长达3年。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中国军队顽强御敌,与日军进行着血与火的较量。1943年6月,中日双方曾在牛长岭进行过惨烈的战斗,松滋街河市镇还立有一座抗战纪念碑。在松滋卸甲坪,这里的土汉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湘鄂抗日游击支队’的根据地。王靖之所著《抗日正面战场 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纪录》中有一章题为《 卸甲坪上敌卸甲》,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六十六军一九九师两个团在卸甲坪以南千丈坡一带奇袭日军辎重部队,切断日军补给线的战役,但有待进一步考证。
松滋人最骄傲的名将是贺炳炎将军,1913年生于湖北松滋刘家场,1929年初,贺龙带领他在湘鄂西拉起的红四军,转战来到了湖北松滋,年仅16岁的贺炳炎参加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
过往已经烟消云散,若干年后我们也注定将成为历史。
步入不惑之年,40年里外出求学工作,真正在松滋生活的时间也就15年左右。故乡的印记已经越来越模糊,曾经香辣可口的松滋鸡,也难以被习惯清淡口味的肠胃接受;儿时爬过的山、走过的乡村小道,已经改变了模样;赖以依靠的父母,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故乡似乎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心中那股莫名的忧伤,和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永恒话题。
也许,这时我应该借用苏东坡的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谨以此文送给远方的游子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