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扬 发表于 2022-2-19 10:19:44

“松邑”之名及历代名人名士考略(之一)

松滋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巫山山系和武陵山系余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一半为丘陵山地,一半为平原湖区。松滋一域历史悠久,考古发掘的“关洲遗址”显示在8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定居,“桂花树遗址”距今亦有5000年历史。松滋一域设县却是在距今2200多年前,即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高成县。汉平帝四年(公元4年)王莽主政,改“高成”为“言程”。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去政,复旧名“高成”。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撤“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但设“乐乡督治”(今涴市镇境内)。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乱迁居“上明地”(今松滋老城附近),侨置松滋县,由此松滋一名沿用至今。原来“松邑”之名竟不是出自本土,而是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难民因避战乱侨迁到此,民迁域非,“改邑不改井”,侨立“松滋县”而得名。“松滋”一名实为后来居上、喧宾夺主而来,反将原来的本土邑名“高成”、“言程”、“乐乡”等都湮灭了。自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侨置松滋县开始,“松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期间才人辈出,英豪云集。三国关羽走马换甲山,小憇卸甲坪;唐宋诗人,驻足兴吟。李白将船买酒,杜甫泊舟江亭。刘禹锡放歌松滋渡,黄庭坚濡笔甘泉井。更有松滋人伍文定文武兼备屡建奇功奉诏掌兵部,彭承尧英武盖世挥师平叛威震大西南……不一而足。以下考录部分松滋籍名人名士生平事迹,汇集于此,供乡友们分享。与友共分享,疑义相与析! 一、傅瓛(1312~1376年)傅瓛(huan念环),这个“瓛”是生僻字,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玉,多用于人名。傅瓛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松滋下九都人(今属松滋市街河市镇,现街河市镇“苦竹甘泉”北面400米处的苦竹寺村仍有傅瓛遗址)。傅瓛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年后,文韬武略,才智过人,颇有组织力和号召力。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莲教“红巾军”席卷全国,蕲州罗田县徐寿辉等人在大别山起义响应,随后于蕲水称帝,定国号“天完”,意为压倒“大元”。次年,徐寿辉占领中兴路(今湖北荆州)各县。傅瓛与其长婿赵应三等人在松滋下九都揭竿响应,率众投奔“天完”元帅陈友谅麾下。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己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并设江西行省,任命胡廷瑞为丞相,傅瓛为参知政事(副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征伐陈友谅,陈友谅败退武昌。见陈友谅大势已去,胡廷瑞与傅瓛商议归顺朱元璋,并请求不解散其部众与编制,朱元璋允诺。傅瓛即由陈友谅的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转任朱元璋的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命丧。此后,朱元璋消灭和收编各路起义军,至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傅瓛被委任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从二品官衔,参与朝廷政务,协助制定刑律礼仪,并兼任詹事,辅助教导太子。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傅瓛被免职,在南京任职中书省参知政事仅7个月。中书省设置始于晋朝,是掌管机要,发布诏书、政令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国务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朝初期沿用中书省,领辖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并废除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至此,中书省以及丞相、参知政事等退岀历史舞台。关于傅瓛被免参知政事一事,《湖广通志·卷五十三》记载:“洪武元年上郊庙议时,京师火,四方水旱。相仍帝谕修省。瓛以天心仁爱为对,因以调爕有乖,引罪自居。于是,诏中书省及台部集耆儒,讲求弭灾事宜。”这就是说,傅瓛因一言不慎,被朱元璋问罪免职。傅瓛回到家乡后,度过了八年深居简出的闲适生活,于洪武九年(1376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当初与傅瓛一起揭竿起义的傅瓛的长婿赵应三,则官至户部主事,死后与其妻傅瓛长女傅太夫人一起葬于今纸厂河镇赵家山。而傅瓛本人死后葬于何处,至今尚无定论。至于民间传说傅瓛在京任职期间,竹人竹马星夜往返于松滋与京城之间,则显得有些荒谬。估计,可能是因傅瓛羞于向乡邻提及自己突然被皇帝免职一事,乡邻以为傅瓛仍在京中为相,白日办公,夜晚星辰回家侍母,竹人竹马,风驰电掣。二、伍文定(1470~1530年)伍文定,松滋人(祖宅在杨林市镇黄石岗村一带),字时泰,号松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伍文定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伍琇曾任贵州参议。据说伍文定臂力过人,善骑射,而且言辞犀利,议事论事慷慨激昂。做常州推官,办事精明,很会断案,被称为强吏。魏国公徐俌夺占民田,文定勘归于民。刘瑾受徐俌重贿,兴大狱,文定遂入诏狱,斥为民。瑾败,起补嘉兴。这是说,伍文定在常州秉公断案得罪了大宦官刘瑾而被削职为民,刘瑾败亡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到嘉兴做官。江西贼王流窜到浙江抢劫,都御史俞谏传令伍文定与参将一起讨伐,文定忠于职责、勇敢作战,俞谏上报朝廷予以嘉奖。后升任河南知府,设计擒获了大盗张勇、李文简。旋调吉安,定计平定永丰和大茅山盗贼,又帮助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桶冈、横水。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时任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被守仁迎入城中坐镇指挥,文定被委任为讨伐大将。历时四十三天激战,平定宸濠之乱,此役伍文定战功最大。嗣后,文定被提升为江西按察使,又升任广东右布政使,尚未赴任,旋又升为右副都御史,负责督办操江事务(掌管江防事务)。嘉靖三年(1524)讨伐海盗,拿获董效等二百多人,世宗颁发敕令奖励。不久因病请假回家疗养(寻谢病归)。嘉靖六年(1527年),伍文定应召入京,任兵部右侍郎,是年又升为右都御史,代为主持都察院事务。云南少数族人首领安铨、凤朝文相继造反,世宗诏令加封文定为兵部尚书,统辖云南、四川、贵州、湖广的军队讨伐叛乱者。与此同时,芒部叛乱酋长沙保的儿子普奴也兴兵作乱,朝廷一并交由文定来镇压。平步青云的背后,是无数嫉妒与诋毁。左都御史李承勋极力说四川、贵州破缺不堪,不应当再动兵,于是召文定回京提督京营。尚书方献夫、李承勋又诋毁文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迫于压力,世宗罢免文定官职,命其回家养老。嘉靖九年(1530)七月,文定死于家中,享年60岁。直到天启初(1621年),时隔91年后,文定被追谥“忠襄”。 三、王其勤(1531~?年)王其勤,字明敏,号少月,湖广松滋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王其勤22岁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被授予无锡知县一职。时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王其勤到任第三天,即召集地方耆老士绅,商议修筑城墙,抵御倭寇。亲临现场,监督指挥。自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初九日至四月二十日,用70天时间,将原来土城垣建成长18里、高2丈1尺的砖石城墙。并向民间募兵,进行训练。是年四月二十三日,倭寇侵犯无锡,王其勤亲自督战,历时18天,击退倭寇,全城得保。同年,会同前来江南督粮的山东布政使参议翁大立、监察御史孙慎,在取得无锡豪绅华察的支持下,对全县土地重新丈量,查出漏税的无粮田16万亩,责令补交。免去无田粮7000余石,减轻农民负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无锡担任四年知县的王其勤调升南京户部主事,视榷淮关。王其勤离开无锡的那一天,民众夹道相送,绵延数十里路。王其勤逝世后,无锡民众在南门塘泾桥附近建造了一座“松滋王公祠”(今为无锡南长街“南水仙庙”),是“江南八庙”之一。庙内塑有王其勤像,民众尊称王其勤为“南水仙老爷”。同时,附祀在无锡抗倭时牺牲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位义士。每年三月初七,据悉是王其勤生日,民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直到现在仍然坚持,由此可见王其勤在无锡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王其勤后转任兵部郎中,最终休退故里,卒年不详。王其勤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能文能武、作风果敢。据万历版《无锡县志》、《无锡金匮县志》(光绪志)等史料评价王其勤:“性好学,善骑射,文章练达,操守严谨,处事刚毅”。四、彭承尧(1730~1797年)彭承尧,字继勋,号则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出生于松滋县保和乡(今老城镇朱家埠村)。青少年时即膂力过人,乡试中武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殿试高中武进士探花,赐武状元盔甲。接着,被授正六品武官蓝翎侍卫,出任四川督标都司。三十六年(1771年),进剿西南四川叛乱,攻克山梁碉寨无数。因英勇善战提拔为从三品贵州前营游击。四十三年(1778年)升正三品广西全州参将,再过两年,升台州副将。四十七年(1782年),彭承尧赏换花翎,次年升正二品江西南赣总兵,调广东潮州总兵。是年,母病逝,彭承尧辞官回家守丧。三年守丧届满后,彭承尧补四川总兵,不久荣升从一品四川提督。五十六年(1791年),统治尼泊尔的部族廓尔喀,受西藏喇嘛沙玛尔巴唆使,入侵藏南地区,清政府随即派兵进剿。彭承尧随嘉勇公福康安至西藏,打败廓尔喀。彭承尧天赋异禀,力大无穷,打仗勇猛异常,且足智多谋,备受福康安赏识。凯旋赴京,乾隆赐彭承尧紫檀木金匾,亲书“建威将军彭承尧”,升正一品建威将军衔。嗣后,更将廓尔喀战役功臣画像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彭承尧位列其中,御赞曰:四川从征,(承尧)虽为偏将却猛如主将,战功卓著;江西赣南、广东潮州时常发生战事,(承尧)主动参战;战役胜利结束,(承尧)又主动防守后路,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彭承尧任职四川提督府位于今成都市提督府街,背靠蜀都大道总府路。建威将军任提督属高配。廓尔喀战役后不久,彭承尧调任广西提督。嘉庆二年(1797年),贵州南笼府苗民叛乱,彭承尧率军清剿。紧接着广西泗城的猡玀叛党也趁机起事,承尧两面出击,大败叛军。朝廷接报后,赐彭承尧双眼花翎加太子少保衔殊荣。就在彭承尧及其部众欢庆胜利之时,流行于云南广西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烟瘴病毒开始蔓延。承尧亦不幸受烟瘴感染,不日病逝,时年67岁。彭承尧落叶归根,于嘉庆三年(1798年)葬于松滋县保和乡少保山下彭家大路旁自家高地上,即现老城镇朱家埠村四组。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南岸松滋县庞家湾黄家埠溃堤,老城北门垴溃口,洪水南泄顺五溪堤、黄龙山、少保山直至团山下的木马口,将山下高地冲为湖泊,形成后来的蠡田湖和黄家湖。民国《松滋县志》载:“彭承尧墓清同治年间毁于水。”后来,乡民们还可以远远看见墓地处高高的望柱。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城区组织乡民从蠡田湖淤泥中发掘彭承尧墓,挖出墓碑,运至老城文物园收藏保护。据说,彭承尧家族原有32亩拴马地,72亩操练地,占地100亩的将军府,以及数百亩良田。斗转星移,建威将军府早已在水患及战乱中荡然无存,只有曾镇守将军府大门的两对石狮子在蠡田湖清淤时被挖掘出来,一对放在现老城镇政府门前,一对放在现松滋市工人文化宫外面。据说彭承尧的后代子孙仍在朱家埠一带繁衍,1949年后被划定为破落地主的彭义生是其第六代裔孙。自彭承尧始的彭姓20辈字派为:继元先祖绪,文才兆(永)宗(昌)祥,玉志开朝宣,国威振家邦。五、谢元淮(1784~1867年)谢元淮,字钧绪,号默卿,系湖北松滋杨林市镇官桥人氏,乾隆四十九年生(1784)。幼聪慧,髫年即能咏诗,喜出游。有兄弟七人,兄谢元江,字民山;二弟字崇开,小弟谢元森,姊妹四人,父名德超。妻刘氏。嘉庆七年(1802),谢元淮十九岁,随父进京,捐监生,翌年回乡。1805嘉庆十年再上京师,得官苏州,曾任过武进县典史(今常州市)等小官,志意不抒,常有归去之念。1811嘉庆十六年回松滋老家山居赋闲。1814嘉庆十九年秋,再上京师,次年再次赴任苏州。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调任太湖东山巡检,协办海运,后奉派到两淮主持盐务,于1823年首创“票盐”制。1826年升任无锡知县,旋奉调海洲分公司总办盐务,每年为国库增加税银数百万两。1836年补任淮南监掣同知,1852年因实施“票盐”制遭官吏反对而被革职,次年冬被任命为广西桂平、梧、郁盐法道。殁于同治年间。谢元淮在江淮五十年,疏浚运河及吴淞口、秦淮河,赈济江都灾民,清丈江阴沙洲,鸦片战争期间奉命防守上海,口碑甚佳。他参加了陶澍所主持的淮北票盐改革,后来又主持了淮南票盐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清代中期盐政荒敞的局面。谢元淮工诗,其《养默山房诗稿》描述了下层官吏奋斗到中级官吏的行藏和心理感受。另外,谢元淮分别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两次编纂《碎金词谱》,第一次是将清乾隆年间所编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录的词乐谱辑录出来,共录一百七十余首;第二次是仿照《九宫大成》以词配曲的例子,选词八百余首,请江苏乐工陆启镗等谱上工尺,回复词可歌的特性。除诗、词外,谢元淮还有《养默山房散套》《养默山房诗韵》《碎金词韵》《诗韵审音》《云台新志》《钞贯说》等著作,于政绩、文学,都是一位值得关注的清代文人。六、黄士瀛(1795~1875年)黄士瀛,宇仙峤,出生于王家桥镇砖桥官垱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曾任国史馆纂修。1834年任云南眧通知府,1838年升迤南兵备道,1844年改任四川盐茶道。1852年离任回家,隐居官垱河(今名进士屋场)。1875年卒于家,终年81岁。他平生喜吟诗,有《侪鹤轩诗集》传世。在文学上,为松滋乡贤之一杰。鹰儿洞记[清]黄士瀛诰赐山西十里许有官渡坪,四面皆山。其西南隅,叠嶂层峦,蜂拥而起。望之蔚然深秀,早识其中有佳胜处矣。及登高陟巘(岩),怪石林立,诘曲谽谺。已而,翘首岩上,呀然天开,而古洞在焉。盖山势厜(zui wei)而偏覆如饥鹰侧翅状,故因以得名欲!洞门高数尺许。馨折而入,豁然轩敞。中宽平若堂,可容数百人。命乡导持炬前行,见有大石累累,自顶下垂至地,长十余丈,如俗所谓玉柱擎天者,不一其数。又石乳下滴,结像成形,如缀旒、如攒戟、如瑯玕节、如玳瑁 、如倒银瓶、如垂冰箸。玲珑诡丽,莫可名状。再进,稍东行,两石屹立如门,有水一湫,深三四寸,清冽莹澈,不涸不溢。过去数武,仍平广如砥,可容数十人。近左,有炀灶一具。土人指以告余曰:“此仙人炼丹所也。”真耶?幻耶?不可得而知也。再进,则石级嶙峋,层累而上,其高若台。四围石壁融结,项圆如盖,窔奥幽閟,宛然秘室也。最后开一小,稍大如米箕。蒲伏蛇行而入,但觉阴气四逼,炬火无光,莫敢再前。闻之里人,尚四五里,可通三阳坪。事非目见,亦乌能臆其有无乎?山右犹有二洞亦可观。游人以畏险难,不欲往。安得与好奇者执庭燎,裹数日粮,一穷其幽邃耶?嗟呼!海宇之内,通都大邑,凡佳山胜水,莫不有文人墨客形为咏歌,登诸记载,以传述于无穷;独此穷乡僻壤,纵极灵奇,亦只与凄风苦雨、烈日怒雷相摩砺于幽遐荒渺之所,而其名卒不传,岂造物故自秘惜以有待欲?于以叹世之伟人畸士,岩居谷处,蒙晦掩抑于尘垢中而湮没无闻者,又曷可胜道哉!原载《松滋县志》(同治本)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松邑”之名及历代名人名士考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