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邑之名及历代名人名士考略(之二)
七、贺炳炎(1913~1960年)贺炳炎,又名贺明炎、向从炎,1913年出生于松滋刘家场西北约15华里的江家湾(现为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后迁居刘家场黑冲子。1929年(16岁)随父贺学文在刘家场附近参加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1949年后,任解放军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病逝。贺炳炎的父亲贺学文于1878年出生于九道河巫家堰(现宜都市枝城镇九道河村)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即在刘家场附近的煤窑挖煤、背煤,冬闲则帮人杀猪。他大约在30岁左右,与距九道河30余里的江家湾一户向姓人家的寡妇晏兰儿结婚,入赘向家做顶门女婿。贺炳炎的母亲晏兰儿生于1882年,早年嫁与江家湾的向允香为妻,于1803年生长女向从秀,1905年生长子向从新(系贺炳炎同母异父的兄姐)。向允香病死后,贺学文“上门扶子”与晏兰儿结婚,于1913年生下贺炳炎。根据旧时习俗,出生于向家的贺炳炎即按《向氏家谱》排辈取名为“向从炎”。“向从炎”9岁时母亲病逝,父亲贺学文带着他迁居到刘家场黑冲子、河田坪台子屋场(今属松滋市刘家场镇河田坪村)等地居住,并按《贺氏家谱》排辈(字辈顺序“大贺文宗,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启世家”),给他改名为“贺明炎”。“贺明炎”11岁就给人放牛,又先后学过篾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十四五岁时,娶原配兰良秀(乳名花儿,大贺炳炎3岁),并生一女名叫庚秀,后取名贺雷珍。1928年秋,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到达石门、宜都一带,贺学文参加了红军。1929年春,贺炳炎也在刘家场加入红军。贺炳炎秉性刚烈,从小天不怕地不怕,每遇贫家小孩受欺,他总要挥拳相助,打抱不平。加入红军后,他如鱼得水,冲锋作战勇猛如虎。一声令下,他就抡起大刀冲进敌阵,猛砍猛杀如入无人之境,是令敌军闻之胆寒的“刀匪”。因与贺龙同姓,又深得贺龙倚重,贺炳炎又被人称为“贺小龙”。贺炳炎在红军队伍中成长很快,到1932年底,时年19岁的贺炳炎,已是拥有1700余人的红3军襄北独立团团长,是有名的“娃娃团长”。1933年春,贺炳炎的父亲贺学文在转战鹤峰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并被就地掩埋。2008年,宜都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将贺学文烈士遗骸从鹤峰县城迁回宜都松木坪镇江家湾,与贺炳炎母亲晏兰儿合葬。1935年12月21日,贺炳炎在瓦屋塘战斗中,整个右臂被炸成粉碎,因缺医少药感染严重,只有锯掉整个胳膊才能保住性命。在无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贺炳炎要求医生用锯木头的锯子锯下了右臂,堪称铁汉。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贺炳炎于1942年在延安与姜平(开国少将姜齐贤的女儿)结婚,生有三子:贺雷生、贺陵生、贺京生,二女:贺北生、贺燕。至于“贺炳炎”之名,实际应为“贺明炎”。其“贺明炎”一名至少沿用到1939年11月,因为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分别在1937年的笔记、1939年11月15日的日记中仍称他为“贺明炎”。由于“明炎”、“炳炎”谐音,后来在传呼笔录中就演变成了“贺炳炎”。贺炳炎在1953年8月的《自传》中称:“乳名明言”。由于贺炳炎文化水平低,《自传》系秘书李泮根据贺炳炎的口述记录整理,其“言”实是“炎”字同音之误。八、韩大载(1884~1975年)韩大载,又名玉辰、素石,号达斋,松滋高坪乡人(今新江口西部)。1905年入县师范传习所。1908年入湖北法政学堂法律政治科。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参与筹办《中华民国公报》,任司法部秘书长兼刑事司司长。后任北伐右军第一路司令部参谋。南北议和后,任职司法部,又出任同盟会鄂支部文书干事。1913年当选参议院议员。1915年任上海《中华新报》主编,宣传讨袁。张勋复辟后,促荆襄独立。1917年出任非常国会议员。次年参与反“安福系”活动,主办和平通讯社,并提出“建设新西南”意见,未纳。1923年赴沈阳、上海,抵制曹锟贿选总统,未成。1932年后历任湖北建设会委员、西康宣抚使署秘书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等职。1949年后,任湖北省文物保管整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并加入民革。1975年4月28日病逝武昌,葬于武汉市郊石门峰公墓。撰有《诺那大师传》一书,及《孔老释异同辨》《九十自寿》《九十生日述怀》《悼章士钊》《武昌辛亥首义经历回忆》等诗文多篇。韩氏后辈子孙比较多,分散于大陆和台湾多地。韩大载长子韩明炬系留德医学博士,著名妇产科专家,曾担任湖北省立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院长20多年(1934~1941,1950~1964)。韩大载大半生寄心佛学,潜心内典,是资深居士。他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任“西康宣抚使”诺那活佛官署秘书长。次年四月,红军长征到达西康境内,在瞻城与诺那武装相遇。后诺那被河西总保将央戊匹的儿子巴登多吉捉住,并交给红军。大载从中斡旋,使诺那活佛逐步消除疑惧并接受与红军相处。在此过程中,大载与朱德、刘伯承、陈昌浩等红军首长熟识。谁知到五月五日,诺那活佛不幸染病,十二日留下“停尸三日不动,遗体火化,遗骨送庐山安葬”等三条遗嘱后圆寂。红军总部对其所留遗嘱一一照准,并按藏传佛教仪规为之举办丧事。火化后,由大载护送遗骨前往庐山安葬。为此,朱德亲自约请大载面谈三次,赠送新衣帽和川资路费,并通令所有红军关卡予以放行。诺那活佛的遗骨运抵庐山后,国民政府为诺那活佛追赠“普佑法师”名号,并拔建塔费五千元。江西省政府遵行政院令拨出小天池公地,由韩大载主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建成诺那活佛塔院。时至今日,诺那活佛塔院仍为庐山一大景点,并已成为藏汉佛教交流的纽带,海外联谊的桥梁。诺那,又名格热·索朗列旦,西藏昌都地区著名活佛,政治活动家。清同治二年(1863)出生于西藏类乌齐县龙桑地方名门热仓家族。三岁时被认定为类乌齐金塘喇嘛第七生转世活佛,在诺那寺坐床。25岁开始闭关,历经十二年,密乘各宗大法均得成就。出关后,兼掌政教,清廷封“诺那寺大呼图克图”。民国六年(1917年),川藏纠纷陡起,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军在英帝支持下,突袭驻昌都川军,诺那支持川军作战。翌年,川军战败。诺那被西藏噶厦监入地牢。民国十二年(1923年),诺那乘隙出逃尼泊尔,因以精湛的医术治好了尼泊尔公主的难症,被尊为上宾,获资助赴印度朝佛。次年,由海路回到上海,挂单于海潮寺。是年底到北京,面觐临时执政段祺瑞,请助其收回昌都,未果。滞留北京讲经说法,与九世班掸额尔德尼·却吉尼玛被公推为“全国菩提学会”正、副会长。后获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32年,诺那被中国佛教会第三届理事会礼请为名誉理事长。十余年间,诺那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杭州、香港、南昌、庐山等地传法度生,受法弟子达百千万人。他将藏传佛教过去只传藏族、蒙族及满清皇室贵族的无上密宗大法,普遍传给广大的汉民,彻底打破了民族和阶级偏见。他平日又以擅长的医术治病救人,即使寒暑深夜也必定满足求治者的愿望。1935年初,国民政府任命诺那为“西康宣慰使”,以钳制西康军阀刘文辉势力。此期间,红军长征进入甘孜,诺那奉命率部阻击红军。1936年2月,诺那在道孚、炉霍一带被红军打败,率部败走瞻对(今新龙县),4月6日遭下瞻对土司巴登多吉围歼,被生擒后押交红军。5月5日,诺那不幸染上伤寒,因年老体衰病情不断加重,5月12日圆寂,享年73岁。九、沈德纯(1902~1968)沈德纯,字少华,松滋杨林市台山坪人。1920年秋入读荆南中学就,期间参加学潮。192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市委交通员。1928年2月,接受中共鄂西特委特派员彭之任动员,从武汉返回松滋,与黄杰、张波臣、黄绍豫等一道筹建中共松滋县委,并先后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参与领导了九岭岗起义。为支持革命事业,沈德纯变卖了家中所有田产给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九岭岗起义失败后,沈德纯离开家乡转入湖南津市一带活动。11月,返回北京。1929年,沈德纯从中国大学毕业,受陶铸之邀赴上海工作。先在法南区委组织学生运动,后转闸北区委(书记陈云)任宣传干事。1930年9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至1934年3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回松滋老家养病。1936年,到陕北国民党八十六师做兵运工作,利用担任八十六师五一二团助理政训员的公开身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后辗转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董必武直接领导下开展统战工作。不久到应城协助陶铸创办汤池训练班,任学习指导员。此后,历任鄂中特委汉流工委书记、鄂豫边区抗敌委员会第二分区指挥部政治指导主任、应城抗日游击司令部秘书长(其间曾任应城县代县长)、京(山)安(陆)应(城)县委书记、豫鄂边区财经委员会委员兼行政公署财政处处长、京山县县长、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暨豫鄂边区党委第四地委统战部部长、新四军第五师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暨豫鄂边区党委第一地委统战部部长、安礼县县长、河南宛东专区副专员、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公路管理局局长等职,在发展抗日武装,扩大统一战线,保障部队经济供应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沈德纯参与中原突围,进入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7年8月党校毕业后,任山西晋城五师留守处副政委。1948年8月初,任江汉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负责军运、情报、粮食和民夫等工作,参加了解放安陆、应城、钟祥等县战斗。1949年元月,沈德纯被任命为沙市市长(未到职),后改任为省人民政府司法厅厅长。不久司法厅撤销,成立省人民法院,沈德纯任院长。民主人士涂云庵归来,为照顾统战关系,省委决定涂为院长,沈德纯副之,实际工作仍由沈德纯主持,他毫不在意,欣然从命,并与涂老和衷共事,肝胆相照,倍受好评。1953年,沈德纯调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55年,沈德纯奉调中央,先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办公室主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在京工作期间,他以很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正派廉洁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学识广博做任何工作都能得心应手的过人能力、一丝不苟而又富于成效的工作作风,深得董必武信任和各界广泛赞誉。1968年5月2日5时,沈德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董老作诗悼念:“与君同事久,勤恳最堪钦。案牍无留夜,肝肠总不阴。饱经人世故,渴慕嗣徽音。革命空前古,长眠惜早临。”十、潘哲夫(1902~1977年)潘哲夫,亦名开第。1902年出生于松滋县西斋附近一个地主家庭。1910年开始读私塾。1922年考进省立二中,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后当选为武汉学联和全省学联的文书干事。1925年从省立二中毕业,因无钱升学回到松滋。1931年春出任县农会副干事,后任西斋区长。1938年活动于湘鄂边组织游击武装。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荆沙被日军占领后,他打入国民党第六战区第二游击纵队司令金亦吾部,先后任上校参议、独立第四旅旅长。1943年夏发展抗日武装3000余人,自任湘鄂边游击总队司令,开展对敌斗争。次年率主力千余人渡长江编入新四军第五师三军分区江南挺进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冬改任襄南指挥部副指挥长,旋调任鄂豫边区行署第三专区副专员。1946年,随五师突围至陕南,任鄂豫陕行署第一专区副专员、专员,次年4月经组织派遣返回江南,任襄南专署副专员。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湖北省湖业局副局长、中南人民监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参事室副主任、民革省委副主任、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1977年在汉病逝。潘哲夫是松滋近代历史上一个草莽英雄式人物。他一生经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他曾是学运领袖,后来又成为江湖上呼风唤雨的汉流大哥,是活跃在枝江、江陵、公安、松滋一带的“洪帮山主”。他曾任国民党西斋区长,被解职后,又替地主劣绅写状纸,为查出隐瞒的土地进行开脱;还涉嫌谋划汉流团伙抢劫西斋富户财物,于1938年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时年36岁的他,于行刑前夜从老城监狱神秘越狱(据说是因与县保安大队头子袁泽生有私交,袁泽生默许狱卒丁振山将戴着脚镣手铐的潘背着逃出,袁泽生则于1951年被新政权以恶霸罪名枪决于赵家坡)。出狱后,他在松滋、石门、澧县、临澧一带组织“民众救国团”武装,发展到四五十条枪的队伍。1940年1月,潘哲夫经由中共湘鄂西边区特委组织部长蔡书彬(后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和李逊夫(后曾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分工负责武装筹备工作。不久,为保存实力率部投奔驻澧县国军五十一师周师长(周志道1900-1984,1949年随国军撤退至台湾,曾任陆军司令部高参室中将主任),后又投身国军金亦吾部(金亦吾1904—1951,黄埔军校3期毕业,曾任第6战区鄂中游击纵队司令、第14兵团中将高参、湘鄂边区反共救国军司令,1949年10月在湖南大庸投诚,1950年3月在武汉被捕,1951年在湖北京山被处决)担任“第六战区鄂中游击纵队上校参议”。1943年春,日军南犯,一路进至常德、桃源、石门、慈利一线,国军闻风而逃,武器装备随处丢弃。潘哲夫抓住时机,收缴乡保枪枝弹药,迅速扩编。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组织起了3000多人枪的队伍,成立“湘鄂西边区抗日游击纵队”,潘哲夫自任司令。不久,日伪军东移涴市、弥陀寺一线。国军第七十九军回防松滋后,对趁火打劫而起的潘哲夫武装进行清剿,潘部溃不成军,损失过半。为避免遭日寇与国军的两面夹击而全军覆没,潘哲夫指使丁振山率残部投降日寇,将队伍编入“和平建国军江南纵队”,潘哲夫被委任为副总指挥(总指挥为日酋八木),负责指挥调度荆江南岸的全部伪军。1943年末,侵华日军败象已现,潘哲夫及时与中共地下党松滋县委书记李东波(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副校长)取得联系,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44年3月,根据党组织指示,潘哲夫与丁振山率干余武装秘密渡江北上到达潜江熊口,接受新四军整编,被编为“新四军五师三军分区挺进纵队”,潘哲夫任司令员,丁振山任副司令员(1944年底,丁振山因匪性难改被新四军除名并“礼送出境”)。从此,潘部成为新四军五师的一支队伍。纵观潘哲夫的一生,他能文能武,亦匪亦盗,左右逢源,黑白通吃。“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能是对潘哲夫一生的最好诠释。如果他不在1943年的冬天及时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然后在次年率部渡江北上接受新四军改编,那么,他极有可能走上跟他的上司、同学兼密友-湖北京山籍军阀金亦吾一样的不归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