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的早酒
老城的早酒老城是松滋的老县城,原名就叫松滋,后来县城迁到了青峰山麓的划子嘴,取名新江口,老城故而更名。老城不大,但绝对是城,有一圈城墙,有东西南北城门,有二十多米宽的护城河。记得几年前有人用“老城城老人不老”作为上联来征集下联,我觉得这上联就不实,古城风貌早已荡然无存,城墙、城门早已不见痕迹,最近连护城河也变成了封闭式的下水道。随着各部门机构的精简,工商、税务、农行、土管、学校(松滋三中)相继都搬出了老城。老城哪里还有什么就业岗位,于是年轻人纷纷撇下老人和孩子到外面闯世界。老城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老城的早酒。我们这里把吃早餐叫做过早,而过早是要喝酒的,老城的早酒至少是闻名松滋。虽然也就方圆三、四里地,屁大点地方,大大小小的酒店却有四十多家。酒店规格各有不同,喝早酒的人更是形形色色。(一)人口减少,教育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学校调点布局,村办小学不复存在,孩子们都到镇上读书。爷爷、奶奶早早地把孙子送到学校、幼儿园,然后陆陆续续走进酒店。这类酒馆都是当街蒸着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或油炸油条、锅快,摊位后面租一间不大的房子,摆上大圆桌子,桌上摆着一些家常菜,什么水豌豆、南风盐菜、萝卜丁子、泡菜等(都是免费的)。顾客基本是固定的,是熟人。“来了?”“嗯。”摊主心照不宣地端上四到六个小笼包,再添一碗苜丸子汤或者稀饭。“今儿喝好多啊?”“还是二两。”他们喝的是老城本地作坊酿的烧酒,度数在40度以上,价格便宜而且酒劲大。于是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围坐在一起,先悠闲地喝一口酒,再夹一点咸菜,然后开始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谁谁家的儿媳妇如何如何厉害,逼得婆婆喝了药水;谁谁家的儿子包工程发了大财;哪里哪里出了车祸轧死了人;谁谁前天还打了牌,昨天就突发脑淤血死了。都是家长里短,本地新闻。杯子里的酒越来越少,喝酒的人情绪激动起来,于是开始肆无忌惮地骂政府,咬牙切齿地恨贪官,也有闷坐一角摇头感叹社会变化太快的。不断有人离开,又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摊主添了两次菜不再添,直到桌上所剩无几。他们从来不要别人结账,也从来不给别人结账,价格不高,三到五快,结完账,摇摇晃晃直奔麻将馆而去。麻将馆是供中饭的,于是打了麻将继续喝酒,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孙子们放学了,才接了孙子回家去。这部分人加上居住在镇子上的一些空巢老人、无业游民、做零工的打工者等是老城早酒的主力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喝早酒的却是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很理解他们,这小地方一无剧场影院,二无图书馆室,三无文艺团体,几亩薄地机械操作一个早上就弄完了,不喝早酒,不打麻将,你要他们干啥去?这是老城的一种早酒。(二)讲究一些的酒店往往在店后的庭院里栽一些奇木异草,摆放几张四角小方桌和老城人坐习惯了的矮木椅。店主先给客人泡上一杯热茶,然后端上花生米、卤熟了的猪耳朵、猪转条(舌头),还有蒸熟了的猪肠子,牛肉、排骨等,三到五人一桌,喝的同样是白烧酒。若规格高一点,也可以架上火锅,根据客人需要按照二十、三十、四十不同的价格决定内容的多少,锅子里炖的是事先烹好的各种肉食,师傅瓢子一颠,便决定了价格。边吃还可以免费提供各种青菜下锅。酒后可以吃米饭,也可以吃面条或者炒米粉、炒花饭、水饺子等,花样繁多,有求必应。客人大多是镇上的工薪族,或者是做小生意的人。酒酣耳热之后,谈论的多是国家大事或者单位里不公平的一些事,当然也只是发发牢骚,无济于事。如工作不太忙,往往也喝很长时间,喝着喝着就讲起狠来,气氛甚是热烈。一顿下来,做东者也要花个六十、八十。这是老城的又一种早酒。(三)镇上还有几家装修得豪华一些的酒店,同样也是顾客盈门。来这里的人有的西装革履,有的油头粉面,大多是政府官员,或者是商贾大头。他们风流倜傥,挥洒自如,十个八个相聚在豪华的包间里。酒店老板又是装烟,又是泡茶,点头哈腰,毕恭毕敬。桌上一般要架两个以上的火锅,还要七荤八素的摆上一桌子。喝的都是白云边、大枝江、稻花香等名贵的酒。这种早酒已经超出了老城早酒的意义,打着喝小酒的幌子,吃的是大餐,做东者一般都怀着某种目的,在推杯换盏之间就达成了某种交易。一顿下来三到五百不等。也有吃公款的,吃完了一边戳着牙齿,一边在老板的账本上潇洒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曾在老城任过党委书记的周传早同志觉得此风不可长,于是派人背着相机到各酒店去转悠,发现党政干部喝早酒的要立此存照。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周书记也无可奈何。这也是老城的一种早酒。{四}我在这镇上生活二十年了,入乡随俗,虽没有喝早酒的瘾,但也抵御不了早晨酒香的诱惑。可我又不愿跻身那些吃免费家常菜的人群,然教书匠穷,既没有在豪华酒店挥洒自如的气魄,也没有一掷千金的实力。只好隔三差五地邀上几位同事到那幽静的庭院里小聚、小酌、交流感情。轮流做东,花钱不多,倒也惬意。我常常和老师们自我解嘲地说:“我们既不是短衣帮,也攀不上穿长衫的,充其量就是一孔乙己而已。”中国如今把什么事儿都和文化扯上了关系,三大国粹自不必说,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皇城里的胡同文化,荆州的三国文化,关公文化,据说还有人提出要研究潘金莲文化……,最能在国际上领先的是中国的吃文化。老城太小了,就这么几十年、几百年的吃着、喝着,也没觉着吃出什么文化来。 把老城的早酒特色写得一目了然,很真实,很生活 三类喝早酒的人群,但却更喜欢看第一类市井小民,喝一口小酒,聊一些闲话,或是发几句牢骚,这日子就这样闲适地被打发掉了。{:soso_e100:} 写的真不错,很早就听说松滋人过早有喝酒的习惯,今天被写出来,犹如身临其境。从早酒也看出了这个社会的确已经走入没落和无耐了。俗话说一个朝代二三百年,自有它消亡的那一天,只管喝酒不谈国事,随它去吧。 第一种才是真正的老城早酒,二两小酒,扯扯家常。。。。。Q .....感觉好像回家了一般,作为老城滴,不顶不像话!我爸爸也喜欢喝早酒,就在十字街那儿,一大早,一大桌人,很是热闹。
我最喜欢吃那儿的金果条,粘点那白白的面粉(那面粉是甜的哦)那才真叫个好吃。哦 对了,还有,再喝滴苜丸子汤或者舀碗豆腐佬,在那吃得有滋有味,顺便等等我老爸慢腾腾滴把一杯就咪完....
我也是老城的,呵呵 不是老城的也来顶哈~
写的蛮好
文字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了
仿佛闻到了阵阵酒香及各类早点的扑鼻香味
不过这后面几种早酒···
又是一内涵贴啊 标题吸引我进来了,不是老城人,也来了解一下松滋其它地方的乡土文化. 老城的早酒都被楼主写成文章了,足矣说明能扯上文化。{:soso_e113:} 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写得朴实自然,希望到老城能喝一壶早酒!酒应该是一种风骨、一种度量,一种寻找知音的导源。而不能成为浮躁、混乱和失落。 本帖最后由 yym168 于 2012-7-2 12:47 编辑
社会化的交友网站不然你也来试试。 老城的来过!楼主写的很好。 嘿嘿,我也偶尔去凑凑热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