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写给天国的王老师...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清明时节,写给天国的王老师</font></p><p> - -王晓芹老师,原松滋市王家桥镇麻水小学教师</p><p>又是一年清明时,外面在浠淅沥沥的下着小雨,想起天国里的王老师,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倒在办公桌旁的辛勤园丁。王老师是一名人民教师,其实她还很看年轻,四十出头,但今年春节听妈妈说:王老师去世了~顿时惊然,儿时的老师陪伴我们成长,她教育我们学习知识,她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今却匆匆而去,仿佛尽在昨日。妈妈讲了一些关于王老师的过去,年轻时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名教师,并且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很激励人;妈妈说王老师的生活经历过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甚是悲伤;妈妈说王老师出殡那天很多人去为她送行,很多学生失声痛哭,甚是感动。</p><p>我想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记录一下在我内心里埋藏许多的因果,其实,这个世上人间,有时我们是该庆幸,活着。即便岁月会带领我们日渐苍老,即使成长原来要如此沉重的代价。原本成长,其实和唐僧的西行一般,过程即磨难,而取到的真经,也并不等于快乐。只是不论怎么样,我们都得往下活,而这便是我们一直熟悉却常常厌倦的生活。我愿意相信,她现在一切安好,只是在一个不为人知同时生命无法抵达的世界。只是我们明白,对于自己,总会有什么随着记忆永远存在的,在低首凝神处,在梦里依稀间。希望上天会给予她更多的快乐。王老师,平凡的个人,坎坷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缅怀~</p><div class="content"><p><font color="#f73809" size="4"><font color="#000000"><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font color="#f70909"><strong>附录一:山中,那一抹烛光叫师魂—追记松滋市王家桥镇麻水小学教师王晓芹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font></font></p><p><font color="#f73809"><font color="#000000" size="2"><strong>有一个人,其实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她却无时无刻不被人们牵挂着。这个人叫王晓芹,一位41岁的乡村女教师。今年9月17日晚,她累倒在自己的岗位上后再也没有起来。在她遗体火化前的那一刻,几位学生家长跪求殡仪馆,请准许他们把她运回故乡走一趟,他们说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山乡的教育事业,临走时乡亲们无论如何也要再送送她…… <br/> 几个月过去了,人们的思念在慢慢拉长。12月15日,在王晓芹逝世百日前夕,几位学生家长又一次来到本报编辑部,恳请我们去写写他们心中的好老师。 <br/> 他们的故事,就从那个葬礼开始说起…… <br/><br/> 她遗体火化前的那一刻,几位学生家长来到殡仪馆恳求,让平和的葬礼陡生波澜。她远去天国的灵魂回到故土,古朴小镇出现万人空巷的壮景。 <br/> 这原本是一个毫无斑澜色彩的葬礼。 <br/> 躺在鲜花丛中的亡者,是松滋市王家桥镇麻水小学的一名普通女教师,名叫王晓芹。今年41岁的她,9月17日晚突发急病倒在了她的备课桌前。尽管她21年的从教路上,培育过上千名的孩子。可是谁曾想到,一位乡村女教师的葬礼,会在平平和和中陡起高潮,闪现出绚丽的色彩呢? <br/> 9月19日上午,王晓芹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松滋殡仪馆举行。一如其他所有普通人的告别程序一样,花圈、挽联、泪水、鞭炮,寄托了人们对她最后的眷恋之情。就连她的亲人们也以为,这场葬礼将在悲怆的哀乐声中缓缓落幕。然而,几位学生家长就在王晓芹的遗体行将送往火化炉的那一刻,一个令人瞠目的请求,让平静的葬礼掀起轩然大波。家长们跪求殡仪馆,说王老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山乡的教育事业,他们要把王老师运回老家走一趟,让感恩的乡亲们再送送她! <br/> 汩汩真情,湿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眼睛,松滋殡仪馆自开馆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这种事情,但家长们的真挚之情深深地打动他们的心,他们第一次打破了自己的铁规。就这样,一个普通老师远去天国的灵魂,又在乡情的感召下折回身来,随着热爱她的人们走近了她亲爱的故乡。 <br/> 没有行政命令的安排,也没民间组织的号召,王晓芹被运回麻水的消息却风一般地在山山岭岭之间传开。人们潮水般地涌向小镇,挤满了街道两旁。73岁的王昌清老人说他一辈子都未见到这样热闹的葬礼。他说那天街上黑压压的到处是人,家家户户都在烧纸钱、放鞭炮。两里路的路程,灵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了几十分钟也没走出悲伤的人海。麻水小学的谢朝平老师用“万人空巷”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壮景。他手持照相机追踪着一个个动人的镜头,却因泪水模糊了眼睛又一次次放下。69岁的冉大妈,走了十几里山路才赶到麻水,拦住灵车后她一个劲地拍打着车厢喊恩人。冉大妈的孙女因家境贫寒辍学,是王老师找上家门把她重新接回学校的,她孙女现在外地打工,听说王老师走了,特意让奶奶替她来送老师一程。一位名叫赵吉玉的餐馆老板,这天关了店门赶到殡仪馆,又从殡仪馆追回麻水。她的儿女们都曾是王晓芹的学生,她说她来为孩子们还恩的。云岭中学初一学生杨绪东,听说王晓芹老师的死讯后,这个12岁的男孩哭得像个泪人,他说他刚从王老师班上毕业上初中,王老师像妈妈一样待他好。麻水小学校长万春忆起当天的情景时还两眼泛潮:“没想到乡亲们这样在乎我们一个老师的生死,我为王晓芹骄傲。” <br/> 张张纸钱,滴滴泪雨,声声悲鸣,串串鞭炮,一个山村女教师的葬礼,让金秋中的山镇荡起一阵阵感情的潮汐。那曲浓烈乡情呤就的挽歌,簇拥着一个不朽的师魂飘向了天外。 <br/>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葬礼。 <br/>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葬礼。 <br/> 王晓芹呵,你用什么赢得了这样厚得的礼遇呢?</strong></font></font></p><p><font color="#f73809"><font color="#000000" size="2"><strong> 台湾的大伯求她,深圳的学校请她,政府机关聘她,爱慕的人更要娶她。然而,她始终舍不得三尺讲台,痴痴苦守着心中的那个梦想。 <br/> 王晓芹的家乡麻水、眼前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富庶之地。这里酿荞麦酒,可以酒醉四方,这里出甜密柚,可以甜美你一生。然而20多年前,麻水还是一幅穷山恶水的景象。1986年秋天,高中毕业的王晓芹回到家乡芦花河,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在新中国的教育史册上,“民办教师”这个词,就像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承载着多少的艰辛与喜悦,没有走过那段路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这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王晓芹整整走了21年。21年中,无数次的诱惑和无数次的机遇都那样耀眼地吸引着她,但她从未离开过自己心爱的三尺讲台。 <br/> 26岁那年,王晓芹当了小学校长。这个依然背着米袋子上班的岗位竟让她激动不已。虽然债台高筑,虽然百废待举,但王晓芹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她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开荒种地,两年下来,硬是把一个负债累累的乡村小学变了模样。她的同事李琼回忆起逝去的岁月,热泪盈框地说:“那些年晓芹像个拼命三郎,一天到晚忙,一步也没离开过学校。有一次她摔伤了腿,我要送她去医院,她都不肯去,后来腿子肿得像水桶,内裤都脱不下来,是我们用剪刀帮她剪开的。也就在那几年里,王晓芹遭遇过几次爱情。但燃烧起的爱情之火,几次次又从她身边擦肩而过。有一位建筑工程师很欣赏王晓芹的人品,但他希望王晓芹放下教鞭随他去外地”。王晓芹说:“我宁肯一辈子不嫁,也不会离开讲台一步。” <br/> 王晓芹定居台湾的大伯回来探亲,听说她很有出息,老人家执意要带晓芹去台湾,帮他打理公司的事务。王晓芹婉言谢绝了大伯,大伯怕她嫌待遇低了不肯去,忙改口说:“给你一个总经理助理先当着,月薪8000元怎么样?”王晓芹摇了摇头,拉着大伯的手深情地说:“也许您老人家找个助理不是一件难事,但我们这里太穷太穷,培养一个老师不容易啊,您让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br/> 热爱自己的三尺讲台,是王晓芹一生中最快乐的事。1996年,作为麻水乡首位女校长和女党支书,王晓芹在十里麻水名声大震。松滋市一位组织部副部长与王晓芹接触后,曾建议她到行政部门去工作,后来王家桥镇政府也派人找她谈过,但王晓芹仍是痴心不改。深圳一所学校的领导经人介绍找到王晓芹,开出一万的月薪也没能让她挪步。在她去世之后,许多人说起王晓芹热爱家乡教育的点点滴滴,没有一个不佩服,然而谁也解不开王晓芹心中的“麻水情结”。她的丈夫黄明贵,是松滋电大的一名老师,婚后8年间,他主动为妻子调动了3次岗位,想把王晓芹接进城里团聚,每一次都不欢而散。后来他才慢慢感悟,王晓芹是舍不得生养她的麻水,那块土地是她放飞梦想的天堂,那里布满了她五味人生的足迹。王晓芹逝世后运回麻水时,黄明贵从乡亲们的悲情中读懂了妻子的“麻水情结”,其实麻水也舍不得她啊! <br/><br/> 一个不舍的故乡情结,让她33岁才成家。婚后5年间。她3个孩子先后夭折,自己又得了糖尿病。可她敢把苦难当作磨刀石,以乐观向上的热情谱写了人生乐章。 <br/> 为了坚守自己的讲台,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王晓芹几次拒绝爱情,几次拒绝走出山沟,她在脚下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苦苦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直到33岁那年,她才与同样挚爱教育的黄明贵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姻后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按理说,孩子的啼哭声对于这个大龄组合的家庭来说,无疑就是幸福的福音。然而这个迟到的孩子,带给父母的只是昙花一现的快乐。随之而至的是无尽的苦难,打针、吃药、求医,王晓芹和她的家人倾其所有,也没能挽留住这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 <br/> 丧子之痛的打击,许多人都以为击倒了要强的王晓芹。那知第二天,擦干眼泪的王晓芹,又奇迹地站在了自己的讲台上。曾在麻水小学担任过10年校长的周茂林回忆说:“王晓芹除了自己住院不得已,她从没有因家务事请过半天假。”第二个孩子是在王晓芹没有走出丧子阴影的时候突然来到的。她把自己的渴望和期盼都放在小心翼翼的呵护中,等候着新的生命带领他们一家走出痛苦的沼泽。7个月了,腆着大肚子的王晓芹还在忙这忙那,同事们劝她去休息,她总是嫣然一笑,没事没事。谁知那年的10月20日,就要做母亲的王晓芹晕倒在讲台上了。学校领导赶忙把她送到医院抢救,才知她得了糖尿病并发症。孩子的命没能保住,她自己也被病魔逼进了死亡的峡谷。 </strong></font></font></p><p><font color="#f73809"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strong> 在荆州一医住院的38天里,王晓芹的心一天也没离开过孩子们。等她稍微能行走后,她就嚷着要出院。出院的当天下午,她就去了自己的学校。回校的那幕情景已难以再现。但黄明贵噙着泪向我诉说妻子给他描述的一切。那天,孩子们听说王晓芹要回学校,大家捧着鲜花迎候在校门口,一位叫冉平的同学,还扑进她怀里叫了她一声“妈妈”。冉平的母亲去世后,因家庭困难没再上学,是王老师自己出学费把她重新请回教室的。一声“妈妈”,凝结了多少感激之情啊!黄明贵说:“那天晓芹和我说这事时,两颊绯红,非常兴奋,我看见了她的自豪感。” <br/> 后来王晓芹又一次怀孕,孩子因先天不足没有存活,医生说她体弱多病,实在不能再怀孕了。可是王晓芹做母亲的梦想,一直在心头萦绕。过后不久,他们收养了一个孩子,但孩子严重的智障抹去了他们的那丝喜悦,收养8个月后,王晓芹无奈地把孩子还给他的亲生父母。今年7月2日,一个乖巧灵气的女孩走进了他们的家门,这个在痛苦挣扎了多日的家庭,第一次有了爽朗的笑声。 <br/> 考虑到她当了母亲,学校领导没让她再担任班主任。但开学第一天,她羞色满面地找到领导说:“从此后我肩上的担子就轻了,这开学的第一堂教研课让我来上吧!”那时候,她的眼圈已经泛紫,但谁也不知道这是死神来临的讯号。那天的教研课名叫《林海》,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她声情并茂讲解得如诗如画,赢得了满堂喝彩。麻水小学教导主任姜仁洲是王晓芹的老同事,他流着男儿泪告诉记者,很多人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一种无聊的资本,向组织上讨这要那,可王晓芹却像特殊材料做成的,在苦难中表现出了超人的思想境界,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人着想,这一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br/><br/> 一生没有孩子,是她的不幸;一生中她没有孩子,又是学生们的大幸。她把深沉的母爱挥洒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孩子们心中铸就了一颗不朽的师魂。 <br/> 王晓芹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把厚重的母爱都给了她的学生。王晓芹一生没有财富,她把仅有的一点收入接济了困难中的人。9月17日晚,当王晓芹病逝后,同事们想为她换一套整洁的内衣,翻箱倒柜后,找出来的内裤,条条都是穿了裆的,袜子上还有两个窟窿。在场的人,见此情景无不抱腕痛哭。 <br/> 今年的教师节,麻水云岭中学初一(二)班的杨巧莉同学,为王晓芹写了一篇文章,一个13岁的孩子,把她对一位曾教育过她的老师的爱恋之情,写得洋洋洒洒。可惜王晓芹看不到了。当这篇作文摆在她的语文老师面前准备批改时,王晓芹刚好先一天病逝。老师流着泪在杨巧莉的作文后写道:“让我们一起怀念吧!”王老师去世后几天,杨巧莉才得到消息,她和几位同学去扫墓,跪在墓前久久不肯起来,双眼哭得红红肿。 <br/> 大学毕业的杨春玲,听说王老师病逝后泣不成声,她在电话中说,她上小学时王老师是校长,一次半夜里她突发急病,是王老师用自行车把她推到医院抢救的。医生说再迟来一会就危险了,她说那天天很黑,王老师回去时还摔了好几跤。 <br/> 06届学生谈华松,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爷爷,过着缺乏管教的生活。王晓芹得知后,主动把这个孩子调到自己班上,给他补课,和他谈心,使他很快变得服贴起来。谈华松的父亲听说这个消息后,从广州赶回来要谢王老师,王老师说:“如果真要谢我,就请您多给孩子一点父爱吧,作为老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曾经把王晓芹喊作“妈妈”的冉平,当年失学回家后再没有来学校,王晓芹赶到她家,对她父亲说:“再苦不能苦孩子,缺钱,您找我,但千万不能让她辍学。”说着,她掏出刚领到手的工资塞给了两眼泪光的冉父。冉平复学后,王晓芹又号召同学们为她捐款,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冉平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了一篇《我的复学泪》,获得了荆州市首届小学生作文一等奖。 <br/> 学生成绩一直不好的熊玉婉说,王老师教她后她就进步了不少,这回没能为老师送行,成了她的一个心病。第二天,她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王晓芹的墓前,孩子们一字形跪下,喊了一声“老师”,个个都泪流成行。 <br/> 我不知道,孩子们对王晓芹的这份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他们哭得那样纯情那样痛心,让你在他们面前除了陪同流泪,再也找不出任何语言去安抚他们。也许,王晓芹教师一生没有生育孩子是她的不幸;或许,王晓芹老师没有孩子是学生们的幸事,她把浓浓的母爱,一点一滴地给了她热爱的孩子们,并用爱,在孩子们的心中铸就立下了一颗不朽的师魂。 <br/> 9月25日,冒着霏霏细雨,我走进寒风中的麻水小学。在王晓芹的宿舍里,我看见她备课的本子还没合上,课本上的批注还没写完……黄明贵老师说:“晓芹刚刚睡去,我们不要打扰她。” <br/> 是啊,晓芹老师,你累了,你好好睡吧! <br/> 您的窗外,也许明天又将升起新一轮冬阳,融融阳光中,朗朗书声里,我们又看到您圆圆的笑脸,您的笑容和您的精神将在我们心中永存! <br/></strong><br/><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font></font><br/><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font></p><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p><strong><font color="#f73809" size="4">附录二:刘冠军成长博客之“蜡炬成灰泪始干”</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f73809" size="4">追亿松滋市王家桥镇麻水小学优秀教师王晓芹</font></strong></p><p><strong><a href="http://blog.cersp.com/67389/1147089.aspx"><font color="#f73809" size="4">http://blog.cersp.com/67389/1147089.aspx</font></a></strong></p><p><strong>2007年9月17日晚5:30,和无数个平常的夜晚一样,麻水小学教师王晓芹吃完晚饭,随即来到办公室。周三,语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她和开课老师仔细琢磨了课堂教学设计。毕业年级开学后,如何迅速转变班风和学风,她和任教班级班主任进行了坦诚的沟通。当天例会上,校长对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规划,她随后就如何提升师德修养及专业素质和办公室同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strong></p><p><b>晚自习铃响,她信步走进6(3)班教室。第一节课的任务是评讲《狱中联欢》的课堂作业。她耐心的讲解、巧妙的点拨使全班学生频频点头。在两节自习间的休息十分钟,她还是没有停下来,而是埋头检查学生的日记。她把学生逐一喊到讲台前,逐字逐句的批改,并不时给予学生鼓励,直到第二节自习下课铃声响起。她又再三叮嘱学生下楼梯不要推攘,就寝后要不要讲话。</b></p><p><b>8</b><b>:20查寝完毕,见几个同年段老师还在学校,她又邀请他们到寝室区。学生的思维不开放、视野不开阔是她一直忧心的话题,她要和同事们交流想法。因家中小孩生病,加之寝室装修尚未完毕,之前她一直未能在学校住宿。此刻丈夫来电询问是否需要接她回家。她说:“今晚要和同事们秉烛夜谈——研究学生,明天还有早自习,今晚就不回去了。”王晓芹谈性甚浓,不时有精辟的见解。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9:10,她忽然止住话题,长叹一声,身体随之后仰。同事们见此,迅速把她送到人民医院。9:30,经全力抢救,终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她来不及看一眼嗷嗷待哺的养女,来不及看一眼相濡以沫的丈夫,来不及看一眼白发苍苍的父母,来不及看一眼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学生,永远的闭上了眼睛。</b></p><p><b>惊闻她英年早逝、累死在校的噩耗,麻水小学全体师生、王家桥镇三万父老无不为失去一位好师长、好同事、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而痛心疾首、振腕痛哭!</b></p><p><b>王晓芹</b><b>老师,女,现年41岁,系松滋市王家桥镇麻水小学6(3)班语文教师,。她1966年4月出生,1986年参加教育工作,1994年考入潜江师范,1991年获得专科学历,1997年年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曾先后担任芦花河小学教师、杨树河小学校长、杨湖高小校长、麻水小学党支部书记、松滋市政协委员等职。</b></p><p><b>王晓芹</b><b>老师的去世是麻水小学的巨大损失,是王家桥镇乃至松滋市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b></p><p><b>一、</b><b>她把绚丽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b></p><p><b>1986</b><b>年王晓芹高中毕业后,见自己的家乡依然穷山恶水,孩子们无人管教,遂萌生了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志向。明白她这个想法后,父母兄妹认为从教没有前途,对她进行了百般阻挠。定居台湾的伯父知晓后也多次来信,屡次劝告她说;“在家乡我的众多至亲中,你学历最高、能力最强。只要你放弃教书的念头,我在台湾的事业可以全部交给你打理。你在台湾来发展,有优厚的待遇、令人艳羡的职业和诱人的前途!”王晓芹不为所动,坚决的谢绝了伯父的婉求。她说:“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我献身壮丽的教育事业,愿把一切献给山沟里的教育,矢志不渝,无厌无悔!”她的语言掷地有声、慷慨激昂。为了这样一个美丽的誓言,她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用20年人生中最绚丽灿烂的青春做出了最完美的注脚。</b></p><p><b>王晓芹踏入工作岗位后,正值花样年华,身边不乏仰慕者和追求者。但她把全部的身心倾注在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上,以校为家,很少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而是把自己的追求定位在做一名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上。先立业,再成家是她对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她总是说:“我最终要找的爱人,必须首先是支持我教育事业的人,是关心农村下一代成长的人,是一起和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人!” 在一个认为“干得还不如嫁得好”“女人的事业就是相夫教子”的农村世俗社会,王晓芹老师痴迷于事业,醉心于乡村教育,无厌无悔!直到32岁,她才禁不住家人反复规劝,和志同道合同样立志教育事业的的黄明贵老师结了婚。她去世后,丈夫深情的怀恋:“她和我结婚后,也是在学校呆的时候多,在家里呆的时间少。对学生给予的爱多,对我给予的爱少!”</b></p><p><b>王晓芹以卓越的工作才能担任原麻水乡首位女校长和女党支书后,许多人非常赏识她的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当时的麻水乡政府准备调她到政府部门上班,她谢绝了;许多同学邀她到外地打工,她回绝了;丈夫悄悄联系好接收单位调她进城团聚,她婉拒了。她总是说:“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诱惑确实很大。但我立志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又是共产党员,就是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年来,她深深扎根于家乡这块穷乡僻壤,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牵挂的依然是她最钟爱的事业、最挚爱的学生。她献身教育,奉献人民,一直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b></p><p><b>因此,她多次被评为市镇两级优秀员、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并作为镇教育界代表被推举为松滋市第三届、第四届委员。</b></p><p><b>二、她把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学生</b></p><p><b>王晓芹</b><b>老师幼年丧母,肖顺学、王绪玉等老教师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帮助。参加工作后,她也决定把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倾注进去。她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不使一个学生因贪玩调皮掉队,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b></p><p><b>九五届杨湖高小学生杨青玲深夜突发高烧,情况十分危险。王晓芹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迅速推出自行车,安排一位老师抱着她坐在后座上,一路坷坷绊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如果耽误几分钟,杨春玲将有性命之虞。一个女老师深更半夜骑着自行车送她上医院,如果不是心中装着学生的安危,一个大男人也恐怕难于在最快的时间把她及时送到医院。”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王晓芹老师不顾自身安危,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赶到学生家里通知家长,随后又把学生家长送到医院。当杨春玲苏醒过来,她的母亲泣不成声:“是王晓芹老师把你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王晓芹老师顾不得疲倦,又给学生端茶递水擦拭身体,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学校上课。杨春玲现已在大学就读,回忆起这温馨的一幕,她深情地说:“王晓芹老师,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b></p><p><b>王晓芹先后生养育过三个子女,但都不幸夭折,自己没有亲生子女,她把满腔柔情和全部母爱转移到了她的学生尤其是失学学生、后进学生、留守学生身上。</b></p><p><b>九七届学生冉平至今无法忘记王晓芹老师劝她复学的一幕。冉平母亲去世后扔下她和弟弟,父亲又被蛇咬伤下不了床。家里已经两年没交“提留”了,因为无法拿出学费,她面临失学的危险,王晓芹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迅速赶到她家,先是帮冉平收割一大块稻谷,又对孩子的父亲说:“再苦不能苦孩子!缺钱,就找我,但千万不能让她辍学。”随后,她从怀里掏出刚颔到手的工资,全额垫缴了冉平的学费。九七年,王晓芹老师刚由民师转正,又还在参加函授学习。她掏出的是自己的全部身家,掏出的也是她的全部爱心。冉平复学后,王晓芹老师又号召全体师生向她捐款,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王晓芹老师崇高的道德风范深深打动了冉平,她满怀真情地写出了《我的复学泪》这篇歌颂王晓芹老师的文章,获得了荆州市首届小学生作文一等奖,并被收录于《小河弯弯向东流》。</b></p><p><b>二零零六届学生谈华松,父母离异,一直跟随爷爷生活而缺少管教,不少班主任都对他“敬而远之,惟恐避之不及。”王晓芹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要他转到自己的班上。生活上,王晓芹老师无微不至地关怀,帮他洗脸穿衣,晚自习后又送他回家。学习上,王晓芹老师细致耐心地辅导,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操场上,他们一齐读书;办公室,他们一齐在做作业;寝室里,王老师又在辅导谈华松做功课。经过几个月的“调教”,谈华松“服服帖帖”起来。他的爷爷赶到学校,说:“这个孙子我是打过骂过,我都已经决定放弃他了。是您,让我对他的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谈华松的父亲听说了这一消息后,特地从广州赶回来。对学校领导说:“像王晓芹老师这样关爱留守学生,我们在外地打工就吃了定心丸,没有理由对学生不放心。王晓芹老师关爱留守学生,解决了我们外出打工者的后顾之忧!”</b></p><p align="left"><b>三、她把全部才智奉献给了课程改革</b></p><p><b>王晓芹</b><b>老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她以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b></p><p><b>同乡同事蹇永妮想到她刻苦追求新知的时候泣不成声。“我们同年参加工作,那时我初中毕业,她高中毕业。在她的鞭策和激励之下,我们一齐自修了中专、大专。那时我们身上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有一阵子我真起放弃,是她的坚持不懈和不断催促,才使我继续完成了学业。大专毕业之后,我想一个小学教师有了专科学历就已经够了,不想在进修。她说:‘学无止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是一眼泉。”2004年他刚刚从糖尿病的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她又拖着孱弱的身躯,继续报名参加本科自修。本科文凭拿到手后,她还不满足,说;‘新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课程改革,学校是关键;学校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的提高,学习是关键!’于是她又重新钻研起计算机技术来。一有空闲,她就向学校计算机教师求教,只要有机会她就尝试多媒体教学。为了使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了使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为了使农村孩子也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共享同一片蓝天,为了使农村孩子不因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输在起跑线上,她又花八千余元购置了电脑刻苦钻研计算机辅助教学。王晓芹老师对课程改革充满激情和梦想,值得我们永远学习。”</b></p><p><b>麻水小学教导主任姜仁洲想起今秋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也面色凝重。“开学之初,基于身体健康原因,加之她又才领养了一个小孩,我们没有安排她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是开学第一天,她就说:“不搞班主任,这学期第一周的教研活动我来上!”王晓芹老师在走上领导岗位后,一直是短线学科骨干教师,转行教语文时间还不是很长。她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那节课至今我印象深刻。她以《林海》为抓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全课的教学深刻地贯穿了科学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新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为我们学校的本校教研立功了很好的平台和研究课例!此外,她积极探索以日记带动写作的思路,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有多名学生的文章获得了荆州市级以上奖次或发表。她在学校开展“信心教育”“感恩教育”,相关成果为《松滋教育信息》及《松滋电视台教育之声》所报道。王晓芹老师去世后,我们翻阅她的备课本,发现她备的是详案,翻阅她的教本,发现在课本上也做到详尽的批注和反思,翻阅她的办公桌,发现最多的是各种教学杂志和她多达几万字的新课程业务学习笔记。王晓芹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想的是课程改革,饯行的是新课程理念。她是新课程改革的先锋,是校本教研的排头兵!”</b></p><p><b>王晓芹</b><b>老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一生,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b><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p><p><b>当王晓芹老师的灵车缓缓驶到她曾经工作过的土地,她的老师来了,她的学生家长来了,她以前教过的学生来了,麻水小学全体师生来了,麻水的父老乡亲也来了,人们肃立道路两旁,心中都在发同一个声音:“王晓睛老师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b></p><p><b>王晓芹</b><b>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p><b>王晓芹</b><b>老师,我们永远怀念你!</b></p><p><b> </b></p></di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 8:55:16编辑过]
<p>林夕哥是个好孩子!!!</p><p>感动ING... ...</p><p>是你真诚的话语,洗涤了我们尘染的心灵.</p><p>王老师,平凡的个人,坎坷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缅怀~</p> <p>好孩子 ,哈哈</p><p>一起缅怀您的王老师</p> 致敬!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i>Alina</i>在2008-3-31 9:47:50的发言:</b><br/><p>好孩子 ,哈哈</p><p>一起缅怀您的王老师</p></div><p>小天使,还笑,要严肃~</p><p>王老师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她育人无数,朴实坎坷的一生令人尊敬,是我们的榜样,激励我们努力奋斗,珍惜幸福~</p> <p><b>王晓晴</b><b>老师,女,松滋市王家桥镇陶家冲人(原麻水乡芦花河村),系松滋市王家桥镇麻水小学6(3)班语文教师,她1966年4月出生,1986年参加教育工作,1994年考入潜江师范,1991年获得专科学历,1997年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曾先后担任原麻水乡芦花河小学教师、杨树河小学校长、杨湖高小校长、麻水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松滋市政协委员等职。</b></p> <p>林夕,附录一的字体太小哒,</p><p>你编辑哈子,看得我的眼睛都踢起</p> 默哀10秒... <p>怀念正是因为已经失去。</p> 本帖最后由 ranly 于 2010-4-23 22:40 编辑
缅怀中.......</p> 本帖最后由 ranly 于 2010-4-23 22:38 编辑
致敬! <p><strong><font size="4">有一次她摔伤了腿,我要送她去医院,她都不肯去,后来腿子肿得像水桶,内裤都脱不下来,是我们用剪刀帮她剪开的。</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p><p></p> 致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