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fdnoqhp 发表于 2008-12-21 18:31:50

白天不知夜的黑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叫“妈妈的帐单”,如果在一张纸上让你分出两半,一边写父母为你做过的事情,一边写你为父母做过的事情,那么大家或许会发现,写父母做的事情很容易,有很多,而写自己做的事情则很少,父母总是在默默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而且这种关心和爱护是不计回报的。

    朋友推荐一个很火的短片,说看了就知道你自己有多没心没肺了。我没当回事,直到这个周末最重大的一个提案结束之后,按他说的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oOFgrxXsH0/)看了这个山寨版的《我的父亲母亲》,立马被雷到了。
    这不说的就是我么!那是一幕很多人都记得的离别场景。临行前,他没有哭,上了火车,也没有哭,火车开了,鼻子开始酸楚。我也是这样离开父母的。虽然那时对这一切的体会都太浅。
    用小说家的话来说,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毕业十年,屈指算来离开家己经十四个年头了。象《红与黑》里拼命在巴黎谋出人头地,象《奋斗》的片名一样,我离开孩提时代的江南水乡,在北国风光中完成了我的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拿到我的第一份微薄的薪水,揣着欲望、胆怯、勇气、啤酒、青涩、还有对未来摸不着的期待。后来,买房、娶妻、生子。。。。。记得我的房子的首付款也是我父母给我准备的。
    那一年,国际摄影节上,风格各异的拍摄主题,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仿佛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光怪陆离的黑夜中,发生着光怪陆离的是与非。而白天与黑夜永远没有重合的时候,父母与我的时空就象白天与黑夜一样。这期间,工作忙似乎是我们永远的托辞,回家次数从一年一次,到两年一次,电话也越来越少,就是打电话,也是说你工作重要,先工作,先工作。记得最后一次跟父母的电话还是10个月前,而且是要一个银行帐号,给患病的父亲寄几百块钱。
    然而,在我未成家,未有子嗣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是如何努力报答父母,但是当我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可能我的报答情结就“栽在那小子手里了”。所有的亲情关系,似乎都是递进的,而且没有退路,即使现在的子女对父母再好,也不会比对自己的子女好,老人总是要有被冷落的一天,我们也会有那么一天。
    这是一张无法偿还的帐单,无论将来我给得再多,我也无法偿还父母,而我的子女,也无法偿还我,代代相传。
    前几年,也是朋友推荐过一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任正非。记得那时我们对华为充满了景仰,当成民族英雄来看。但任正非让我感动的,却是他的这篇《我的父亲母亲》,其中流露的人文情怀令人感动。而这种人间真情和人文情怀,恰恰是目前IT业,以及商业界最“稀缺”的“财富”。的确,身在IT业,被这样的文字感动可能还是第一次。
    他写道:“ 妈妈其实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要陪伴父亲,忍受各种屈辱,成为父亲的挡风墙,又要照顾我们兄妹七人,放下粉笔就要和煤球为伍,买菜、做饭、洗衣……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她最后被评为中学的高级教师。她的学生中,不少是省、地级干部及优秀的技术专家,他们都对母亲的教学责任心印象深刻。妈妈这么低的文化水平,自学成才,个中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仿佛也是写的我的母亲,所有的中国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那个鬓发略带苍苍的老人突然间变得如此的令人心碎。
    谁说过,“子女是父母前世欠下的"债",所以父母需要用这辈子来偿还!”
    谁TMD的说的这些屁话,真是TMMD咬牙切齿的想扇它一耳光!
    如果真是TMD是这么回事情,我宁可做这个世界的大恶之人,让送子观音彻底下岗!以彻底免去所有天下父母的换债之苦....或许真有这么一说也好,至少在这个世界上,谁有也不能幸免此次"偿债"的劫难。
    和子女相比,父母对爱的要求是好满足的多。工作之余的一个电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拥抱,或者是父母唠叨时我们的耐心......可我们似乎总也找不出时间来做这些小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唉,若是有心,就不该有这般的遗憾。
    这样的短片,看了会让人感动,这种善意的小小提醒,让人心里充满温暖。
    新春将至,在这个传统的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真心祝福那些外地打工的朋友们,祝你们身体健康,有空给家里报个平安,过年了,父母最想念的就是你们,但是他们为了你的工作,怕影响你,往往会对你说:“孩子,没事儿,你忙吧,放心,家里没事儿!你那儿钱够花吗?苦吗?还适应吗?”他们也有太多的问题都融化到泪水里了!他们控制自己,让出门在外的你们知道他们很好,放心的工作吧!
    ……你知道你的父母曾为你伤心过几次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天不知夜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