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过巴马、凤山、东兰.......
本帖最后由 夹马槽 于 2009-5-4 16:56 编辑2号晚9.30出发骑行360公里凌晨2点到巴马。。。。。。有图有真相~~ 呵呵,坐下来等PP 本帖最后由 夹马槽 于 2009-5-5 00:15 编辑
先发巴马百鸟岩和几个著名的长寿村照片50张~~~越后越精彩...................
由于天气和摄影技术限制。。。。照片成像不佳。。。请大侠们忍受......
本帖最后由 夹马槽 于 2009-5-5 12:08 编辑
建议住:如节假日下午3时后在巴马县城找宾馆估计很难(我凌晨2点到就全城客满....观了一夜星象)巴马甲篆白马桥头的农家乐一人60包吃住(全巴马特色:鸡、火麻、马肉、野菜、无公害农家米) 飘过凤山地下天坑、大化瑶族的七百弄。。。东兰的回头山道(个人感觉太多的摩友夸大了七百弄的神奇....飘过了也不过如此耳....全是:“摩托迷”“郑刚”惹的祸)........有图有真相http://www.qsmf.com/images/emot/em50.gif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辖1个镇和10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凤山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日均气温19.2℃,是人们休闲、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经专家考察,凤山县境内具有规模宏大,品位高、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41%,县内西北、东南部峰丛林立,千姿百态,构成了奇妙、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其间岩溶溶洞广泛发育,形态多样,层次分明,由千万年岩溶作用形成的天生桥群雄伟壮观;地下河流曲折变幻,凤山的主要河流由东西部溶洞暗河汇流形成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境内多处发现天坑地洞群,最大天坑直径达千米;凤山岩溶溶洞、天坑、天生桥、地下河的形成记录了云贵高原南缘岩溶地貌演化变迁的史实,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特别是规模宏大的波心河风景区、穿龙岩风景区、鸳鸯泉风景区、石马湖风景区和天生桥群它们集观赏、科学考察、探险、保健为一体,具有现代旅游的特点。凤山县具有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壮族铜鼓、歌舞和民间艺术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古今石刻琳琅遍布、记录了文人墨客的奇诗绝句和历史文化印迹;宋代战营遗址反映了壮族浓厚的历史史实;境内各地留下了右江革命领导人和当时红军熠熠生辉的足迹。凤山与邻县巴马、东兰、天峨、凌云等县直通公路,凤山至南宁320公里,至金城江200公里,以波心河旅游区为中心的各风景区与巴马盘阳河长寿保健旅游带连成一线,沿途能观赏各点。凤山旅游资源开发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重视,凤山将成为桂西北的新兴旅游胜地。
凤山喀斯特地形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因溶蚀力较强,经千万年的岩溶作用,天坑、天生桥到处形成。据考察,凤山境内100-1000米直径的天坑就有30多个,其中波心水源洞风景区有6个天坑,最大为大东泥天坑直径达千余米。这些天坑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为悬崖陡壁,深度为100至400米。随着千万年的岩溶变化,凤山境内峰丛洼地的沿河和历史的流水道形成诸多的天生桥,如江洲天桥、波心天桥、县城穿龙岩天桥、孟里天桥、天龙洞洞中天生桥等,跨度为110至150米,高度50-8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天坑、天桥的形成是与历史时期气候条件有密切联系的。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大宝贵遗产,给人类提供了多彩的岩溶景观和丰富神秘的岩溶文化。
凤山喀斯特地形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因溶蚀力较强,经千万年的岩溶作用,天坑、天生桥到处形成。据考察,凤山境内100-1000米直径的天坑就有30多个,其中波心水源洞风景区有6个天坑,最大为大东泥天坑直径达千余米。这些天坑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为悬崖陡壁,深度为100至400米。随着千万年的岩溶变化,凤山境内峰丛洼地的沿河和历史的流水道形成诸多的天生桥,如江洲天桥、波心天桥、县城穿龙岩天桥、孟里天桥、天龙洞洞中天生桥等,跨度为110至150米,高度50-8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天坑、天桥的形成是与历史时期气候条件有密切联系的。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大宝贵遗产,给人类提供了多彩的岩溶景观和丰富神秘的岩溶文化
百鸟岩位于甲篆乡烈屯西北面的漠斋山下,别名龙虎洞。因洞内燕子栖集,蝙蝠掠飞,又名百鸟洞。盘阳河自吉屯白熊洞潜入山下,形成1000多米的伏流暗河后,在此洞流出。洞口宽50米,一石壁把洞口分成两个略呈三角形的左右洞口。左侧洞口宽40米,高15米,两洞口内侧相通。洞深500米,蜿蜒曲折,直通与白熊洞一山之隔的拉类坳下的一个侧洞口。洞中水平如镜,深不可测,宽处约40米,窄处10米,从洞口行舟至300米转折处,距水面30米处有一圆形天窗,山坳之光照到水面,犹如舞台上的光束,色彩纷呈,近右侧洞口处有沙滩,可停靠舟船。沙滩右侧是一块30多平方米的石台,台面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石台一侧,洞壁雪白,可攀援其中。有石鹰、石柱、石幔、石观音菩萨等,百态千姿,令人目不暇接。石台的周围有仙女梳妆、海螺石,石螺对面有石桌、石缸和石松果等。侧面洞口外香椿林下野花艳目植被繁衍,把洞口点缀得幽静雅致。洞中歧洞叉水道不可胜数,密如蜂房,不知所向,整个洞仿佛一座装饰华丽、景幻莫测的水下龙宫。其奇特的景象似桂林芦笛岩,又因非乘舟不能游览,游人赠予“水上芦笛岩”的美誉。
从洞中透过入口处,三角形的洞口如画家定景框,把远处青山和近处翠峦、绿竹、田畴、水面和垂钓渔人组成绝妙的画面,山如宝石,人若游仙,水光山色,交相衬托,令游客倾倒。
百魔洞位于巴马县甲篆乡,1987年,当中国和英国的岩溶地质专家踏进了百魔洞,进行了联合考察后,一致认为:该洞集天下岩洞之美于一身。洞的平均高度为80米,宽70米,主游路程4000多米,盘阳河从百魔洞下流过。百魔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的钟乳石高大气派;据测量,最高的石笋为39米、直径为10米。景点设有:孔雀迎宾、良田万顷、金山猴王、杜甫吟诗”
该洞加上洞上洞、洞内洞之歧路,游程可达万米。与相通的感岁洞,邻近的柳羊洞和五仁洞组成庞大的洞群。此洞分为4个大殿堂,辉煌瑰丽,多姿多彩,让人看了留连忘返。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那个100多米高,几百米宽、1000多米长的大殿堂内,几十个70~80米高、3~5米直径的钟乳石柱,构成庞大的石塔群,挺拔高耸,雄伟壮丽,让人惊叹不已。加上洞中雾气缭绕,变幻无穷,更使这个巍巍景观显得诡秘多姿。这些巨大的钟乳石塔,是经过几亿年岩溶发育的结晶,实属“天下之最”。
此洞洞中有天。南、北洞间,是个桶形的通天洞,洞周围峭壁垂直,高达百米,洞底方圆20亩的橙果园,堪称“世外桃源”。洞边有曲折小路可攀援而上。登临“天窗”,俯瞰空谷,忽觉那一株株高出人头的果树,恰如一列列伏波的幼苗,依偎在大山古洞的旷袤深邃中。南洞的二、三楼洞的皇帝宫殿、迷魂宫更加瑰丽多姿,有的如帆出海,百舸争发;有的像群仙席地,各具形情;有的如卧室装饰,枕被俱全,壁上挂镜闪闪发光,不啻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洞内景物,随季节变幻。盛夏时节,洞顶无数岩泉下渗,含滴有节。洞底股股清泉注满深浅之潭,浅处宜淌足,深处可泛舟。从洞中溢出的泉水与西边从仁乡潜过的盘阳河伏流在洞中交汇,泾渭分明,清浊可辨,奔腾咆哮直下坡月河段。秋冬之时,潆流碧潭,回清倒影。春季,洞外洞内天窗上下,繁花似锦,鸟鸣泉唱,与洞内奇观相交辉映。加之洞内气温盛夏若秋,隆冬胜春,景色宜人,令到此考察和旅游的中外客人叹为观止。
甲篆村在巴马县西北19公里处,甲篆乡政府驻地,巴马至凤山公路经此,盘阳河从距村址约2公里烈屯漠斋山的百鸟洞奔流而出,河湾断续,秀水潆洄,两岸奇峰峻峦,村屯错落。似锦的田畴上,如画的河谷中,有酷似桂林山水的碧莲叠彩、书童独秀、榕荫古渡和屏风山,还有坡开老虎山、象山,足乐的孔雀山,以及千绮百丽的大水溶洞。如黛的水面上不时有小渔舟荡过,鸭鹅竞戏,渔歌互答。村旁河段是天然浴场,夏秋之傍晚,沿岸河滩不时传出村民击水浆洗的声音。甲篆村美景曾令到此探索寿乡之秘的国外专家考察队和区内外到此体验生活的文艺家们叹为观止,因而素享“小桂林”之美称。坡开村还盛产油鱼,这种体肥肉嫩身骨细软,煎时香油四溢、嚼之香脆可口的长寿之乡特产,名扬海内外,无不令品尝过的游客赞不绝口,不虚此游。
七百弄风景区享有“桂西风景新珠”美誉,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方圆1300多平方公里。
大化——古河42公里的红水河段,人称“八十里画廊”,是大化水电站建成形成的宽300—500米的峡谷水库,河水清幽,两岸群峰屏立、竹木葱葱。
加拿大D•福特教授称七百弄的洼地是“世界上最陡最深的大洼地”,而甘房峒不愧为七百弄深洼地之王,称“十里幽峡”。 很棒很棒 ,有美景美车还有美男!! 风景不错!有几张图片颜色调得有点过了! 魔术手弄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