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19 22:03:18



   晨如画,风微凉。
    看着江中静靠的乌篷船,想像着当年千帆竞发的景象。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19 22:04:40


    看到停靠在岸边的乌篷船,脚就不听使唤。
      蹑手蹑脚上了船,摇摇晃晃地握住了船浆,平静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明晃晃的漪波。别看这船是褐色的,里面收拾得倒蛮干净呢。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19 22:05:42



   江面如镜,清风缕缕。
      从远处传来圈圈波纹,吱吱浆声中夹带着缓流的水响,身后却是一片宁静。寂静,浆声,和着那水声,透着古典诗意,将这般静谧的沅水晨色渲染到了极境。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19 22:06:45



出现了一只撒网的鱼船。我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撒网捕鱼的情景呢。小伙子站在船头,撒了一次又一次,一条小鱼都没有。他撒得干脆利落,轻松自如,反倒是我提心吊胆紧张得不得了。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19 22:10:08

本帖最后由 那木措 于 2013-7-20 11:19 编辑



      上岸,回首。透过浓荫远望,古城被飘动的晨雾笼罩着,似那数年前尚未散去的烽火硝烟。近处栏杆角落,有几株不知名的新绿,还有趁早凉的市民。色泽与年轮,古城与新境,相衬之下,瞥一眼,便悟得了世事轮回。

       洪江古商城,虽然有些支离破碎有点残缺不全,但它的历史痕迹和轮廓是完整的。街、巷、铺,窨子屋,以及居住古商城人们,甚至感觉到那斑驳墙壁上的青枝腾叶,在我心里都是完美的。
       朋友,背起相机,做一个愉快的旅行者吧。经历沧桑,经历困苦,不为旅游而旅游,而是用心去感受人文、风情,用相机拍摄不同的风采,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最真实的感受。将旅行的点点滴滴摄于我们的镜头中、点缀于指尖,这样的旅行才有意义。

凉菜 发表于 2013-7-20 10:44:41

也许,我想要抵达的远方,在你的心上
所以才走遍了山水,也仍觉遗憾
爱上旅行
和风景恋爱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0 11:33:12

凉菜 发表于 2013-7-20 1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许,我想要抵达的远方,在你的心上
所以才走遍了山水,也仍觉遗憾
爱上旅行


妹妹说得极是。风景是旅行者心灵的故乡。
一个相机,不必太重。一个背包,不必太大。一点小资,必要的情怀。一路风景一路释怀,欣赏风景的故事,释怀旅途的感动。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0 11:34:53

淡定!! 发表于 2013-7-17 2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期待好片,加油

谢谢朋友支持和鼓励。洪江之行请朋友多指点。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0 11:36:06

心随我东 发表于 2013-7-17 1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纪实照片!好纪实文字!

多谢朋友支持和鼓励。望多指点。谢谢!

无极健身 发表于 2013-7-20 12:00:31

老人家说话时神态间无不透出一股英雄豪气。想必,老人家年轻时只怕做过胡子。{:soso_e113:}

淡定!! 发表于 2013-7-20 13:12:05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0 1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朋友支持和鼓励。望多指点。谢谢!

期待俩的好作品..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1 21:19:20

无极健身 发表于 2013-7-20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人家说话时神态间无不透出一股英雄豪气。想必,老人家年轻时只怕做过胡子。

哈哈,这个……很有可能滴。那也是一个豪情满怀的胡子。{:soso_e100:}

三哥 发表于 2013-7-23 13:16:58

好纪实!支持你!!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9 16:16:35

本帖最后由 那木措 于 2013-7-29 17:06 编辑

                                             印象。洪江(六)------高椅古村
       谁在耳畔低语?——会同古村高椅。
       在洪江古商城扫完街,又匆匆踏上了新的旅途。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绕来绕去,总是离不开那绿色的怀抱。这里的风景很美,层峦叠嶂,景色秀丽。看着山中葱葱郁郁的凤尾竹林,竹叶绒绒,尽染碧蓝,心里有一种清新温柔的感觉。层叠的竹叶被迷雾的雾气笼罩着,它们俏皮地飘浮在我们的周围,总是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又不让我们看清它们的模样。当汽车驶进时,它们又悄悄的移开。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靠近会同县高椅村侗族聚集地,靠近那块神秘的土地。
      车窗之外,沿途看到的村子,以为这就是高椅村,却都不是。




“高椅村”,离我们还有多远?究竟是一把什么样的椅子?有多高?椅子上能容纳多少户人家?

终于看到了这样的牌子,兴奋不已。



这是进村口的两棵樟树,是进入村子的门户,“太师椅”的右扶把手。粗的那根树龄已有一千多年,它的繁枝叶茂给古村带来了幸福、祥和,现已枯萎。旁边这棵为后来种植,延续着守护古村的安康,庇护古村的风调雨顺。
      这里是古村的最高点之一,是最好的观景台。
   在这里,高椅古村,尽收眼底。

      这就是高椅古村,坐在太师椅子上的很古老的村子。
      村子在谷底。
       资料上说,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依水,远看就像一把太师椅,故名“高椅”。
       从明洪武13年(1380年)到清光绪7年(1881年),104幢窨子屋不疏不密,组成一朵朵梅花开在太师椅的椅面上。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椅子上,现在坐着590余户人家的2200多人口。      
      遗憾的是这一把古老“太师椅”的照片没有拍下,那要航拍才行。
      站在高处往村子看,美丽一闪而过,刹那间感觉这村子很寂寞,很古老。时置中午,看不到车马尘土听不到喧嚣之声,时光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



    村子入口处。
       想当初,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在这里居住,这是成了商贸流通和货物集散之地,也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残缺的栈道,破存的哨位,那一支支马帮商旅在这里驻足,交易,休养,再从这里去更远的地方。
   在中国古村落中,高椅古村有着“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之称,其在建筑造诣上有独特之处。
    从整体布局来看,高椅古村的先辈们将生态环境和风水学融合在一起,每栋建筑坐北朝南,外形相似,依据风水学里的“龙脉”走向而排列成了五个自然群体,即五瓣梅花。

“醉月楼”。该楼于同治年间改建,原楼主人杨宏煌是个文庠生,善诗赋,好以文会友。因此,这里经常有一些文人学士来集会,并在这里饮酒赋诗,品茶赏月,该楼也因而得名为“醉月楼”。这里自古以来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商业气息,但有着浓郁的耕田读书的“读耕文化”的氛围。



古村钱庄。古村钱庄为清朝嘉庆时期修建。光绪皇帝时,这家房屋的原主人杨宏诩到省城参加比武,中了武状元。当时的县太爷为表示嘉奖,特赐了一块匾额“盛世鸿儒”。由于有了武状元,当地地痞和土匪不敢来犯,这里也就逐渐被一些有钱人家视为保管财物的安全之所,于是就慢慢地发展成为了钱庄。

剪纸手工艺


调皮小男孩


除尘,清网


这里的房屋都是以高达七八米的二层马头封火墙所封闭,防火防盗,但院中有院,门中有门,院院相通,户户相连。家家鸡犬之声相闻,炒菜香气隔墙四溢。

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从这家的厅堂可以走到那家的院落。村与村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如同迷宫。
    在弯弯拐拐的石阶小巷里穿行,怎么也想不到,又回到了原地。
    迷路了。
    木板房,青石瓦,门前红灯笼、平安符,破烂的窗户上贴着大大的创口贴,出了这个院落的门,不知道从哪儿进另一家院落的门,门与门,户与户在我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失去了方向感。




那木措 发表于 2013-7-29 16:41:18


      在一阵欢歌笑语声中,看到几个小孩从巷子深处走来。一个女孩走在最后,肩上挎着装着蔬菜竹筐。
      看到我,停下脚步,笑了笑。
       “阿姨,您是从外地来的?”这是一个衣着朴素,头发有些凌乱的女孩。
      “是的,我从湖北荆州而来。”
          “很远吗?”
      “嗯,很远,1400多公里。”
      “那……和广州相比,哪个远?经过广州吗?”
      还没等我回答,紧接着又说:“放假了,您为什么不在家陪孩子,这么远来我们这里做什么呢?”
       看着这双疑惑的眼睛,写满心事的脸庞,我的心一阵酸痛。这是一个留守孩子,让人心疼的孩子。      
   握着她的一双小手,慢慢地蹲在了她的面前。
      她低着头,看着我。眼睛一直这么看着我。
      “我来这里不经过广州。我的孩子已经工作了,不用我照顾。这么远来这里,是因为你们这个村子,这个古老的村子。”
      她在我对面的石头上坐下,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
       “您……的相机里拍的是什么?”她怯怯地问。
          我把刚才拍到的照片一一翻阅给她看。
      “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我叫杨芳琴。”边照片边回答。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她抬起了头,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了。侧身看着对面的高山,喃喃地说:“外婆,两个弟弟,一个是我同胞弟弟,另一个是我的表弟。表弟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都在广州打工。”
   “你们的父母什么时候回来?”
       “阿姨,我们一起到那边的树下坐着说话好吗?”女孩没有回答我,而是拉着我的手,来到了河边的一棵大树下。
      “这条河叫什么名字?”
       “阿姨,这是巫江。您看那上面不远处,正在修的是高椅水电站。”
远远的望去,巫江的水,流到这里绕了大半个圆后,突然转了个急弯,含羞的返回。
       杨芳琴告诉我,她读初一,弟弟小学三年级,在对岸的学校里读书。顺着她手指头的方向,在对面山上的竹林中隐隐约约看到了学校的影子。
       “从这里到学校,远吗?路好走吗?”
       “不远,越过这座山,再爬过那座山就到了。路好走。”
       “那……如果村里的人生病了,到最近的地方去看,需要多长时间?”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吧。
      “走最近的路用最快的速度要走2个多小时。”
      “最近的路是条什么路?”
      “就是您们来的那条路,这是村子走向外面的唯一的路。”心里一惊。
         刚才转了一圈,这村子里除了妇女儿童就是老人家,如果……假设……万一,得了急什么病,2个多小时啊————   
         巫江的水凉风,散热;巫江的竹叶青,祛汗。
          牵着她的手,在巫江岸边走边聊。她告诉我,爸妈长年累月外出打工,没有固定的住处,没有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也不高,只有将她和弟弟留在家里,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只有春节才回来。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女孩子,柔嫩的双肩挑着学习和生活的两副担子。清早起来洗衣做饭,上学,回到家里,挑水种菜,还要照顾淘气的弟弟,有病了自己还要上山去采草药。
    “辛苦吗?”
    “不辛苦。奶奶,弟弟,都是我的亲人啊。”说着朝我顽皮的一笑。开心。是啊,这个家庭里老的少的都是她的亲人,她是家里的主心骨啊。
   “阿姨,你们刚才只转了一部分,为什么又出来了呢?”她松开我的手问道。
   我笑着说:“我们迷路了。”
      “我带你们去找很旧很旧的房子。”
   在这个杨芳琴、让我心疼的女孩的带领下,我们再次进入古村。踏着粘着泥土的青石板,穿梭迂回曲折幽深的走廊,迈过一道道高高的门坎,走进了一间间敞开着、相互连通的古老的房子,触摸一处处被风吹雨蚀的犄角旮旯,探访一个个居家的老人、孩子,听他们说古村的故事,说古村的风雨沧桑,寻求着一种怀古情节。

“我先带你们去看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地方。”杨芳琴语。
    “红黑鱼塘”是坐落在古村里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村里人说,这个鱼塘除了供人观赏、纳凉外,还起到消防的作用。鱼塘里的水管道与各家各户的排水系统相通,还起到沉淀和去污作用。98年涨大水,这个池里的水涨满之后,无论下多少天的雨,从来没有溢出来,住房里也没丁点儿水。
   小小的鱼塘里竟然蕴藏着“群龙栖息”的风水理念,体现了明清的智士们所达到的那种山水平衡、天人合一的惊人智慧。
    逡回于鱼塘的廊桥之上,俯身观景,水面如镜,那层叠的楼角飞檐,那仰天俯地的马头墙,那泛着淡淡桐油味的古韵桥廊,都静静地在这鱼塘水面上留下完美的倒影。偶尔有几条红黑各色的小金鱼悠闲地游来游去,然后又俏皮地沉入水底,不由想起了庄子和惠子之间的鱼乐之辩,不禁莞尔。
    周围的建筑是高椅的特色建筑---“窨子屋”,鲜明特征就是这高高的马头墙。和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相比,少了些霸气,多了些妩媚。

摇呀摇

一针一线。靠坐在凉床边纳鞋垫的老奶奶,眼神里满是执着和安详,一针一线在沧桑的手指间牵动



石雕鱼缸。该鱼缸是于刻清朝乾隆年间或更久远年代的物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缸体由四块优质青石板合拼而成,正面刻有鲤鱼跃龙门和波涛汹涌的大海,意为“鲤鱼跳龙门”。边框为“暗八仙”图案,意为吉祥如意;下方雕刻的24瓣荷花则代表一年有24个节气,希望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两侧的图案分别是“野鹿含花”和“喜鹊闹梅”。该鱼缸的雕花全部为浮雕,充分展现了清朝时期的雕刻艺术之精湛。同时,该鱼缸在古代还可用于消防蓄水。

   竹卷上晒着一块块圆饼子叫“侗禾饼”,用“侗禾糯”做成的。“侗禾糯”,形状如同我们这里的糯米。侗禾糯做成的饭软香可口,不散不粘,可以做成饭团或圆饼子,用山上一种叫满坡香的树叶榨汁,煮糯米,煮熟就变成了黑米饭,晒干,叫“高椅黑饭”。掺和山上的其他树叶榨汁,就有了“红贡米”和“黄贡米”,方便携带出门。吃这黑米饭还有一种讲究,那就是四月初八一定要吃黑米饭,这是高椅的的风俗(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九月二十八要演傩堂戏)。这一天家家户户备办酒肉,将出嫁的姑娘请回来做客。这习俗后面是一个杨九妹救杨八哥的传奇故事。
       微风一吹,一股淡淡的山草味飘了过来,仿佛是悠远的陈迹穿透了千年岁月散发的气息,在心口轻轻一碰,眼眶里,满是温情,满是感动。

“蒋太君墓”。蒋太君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一位抗元女英雄,元军南下侵入高椅时,她为了保护高椅村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领全村百姓与元军英勇抗战,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高椅村老百姓为了纪念蒋太君,就将她葬在这里。又因为这里地名叫“麻园”,所以后人又称她为“麻园太婆”。此墓是高椅村唯一的一座公墓。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那木措《印象。洪江》合集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