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那木措 于 2013-7-29 17:02 编辑
村中一处路口有一座凉亭,名为“一甲凉亭”,亭中两侧有宽宽的木板凳,供往来人等歇脚一坐。
据查证,该凉亭修建于明正统二年(1473年),属斗拱式官式建筑,是南方仅存的一座官式凉亭,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在历史上,该凉亭每隔30年都将修复一次,这点我们可以从其横梁上的纪年得到论证(解放后至1998年未修复过)。但是在1998年时,当地村民听说有文物专家要来考证这座凉亭,就捐资把歪斜的亭身修复了一次。可惜的是,此次修复把凉亭的亭柱、横梁都修葺一新,刨去了原有色泽并将柱子涂了一层红漆,破坏了原有风貌。专家来到之后,抱“柱”大哭。于是村民们又意识到此次修复是对凉亭的一次毁灭性破坏。为了记住这一教训,村民们又集资在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既道出了此次修复的教训,又告诫后人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防止盲目的无意识破坏。
该凉亭主要是村民休闲、娱乐、纳凉、歇息的场所。当我们走进时,在坐的人们唱起了歌。唱的什么歌呢?一个字都没听明白。问杨芳琴,她说:用高椅话唱的是“我们欢迎您”。好感动啊!
傍晚,我们要离开高椅古村了。小朋友们拉着我们的手就是不肯松开,我们说还要去踩点,晚上拍夜景。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异口同声拉起了长长的音调:“我们知道哪儿最高我们带你们去好不好啊——”
这般热情这般亲切,不感动,行吗?不行的。不脆弱不行吗?也不行。
当我们离开时,心却仍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回望这个繁衍了几百年的古村,源远流长的田园文化;回望杨芳琴和她的几个朋友们逐渐消失的背影,我,心潮起伏,久久难宁。
高椅的风貌,作为一种历史,有着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但作为真实,有着无法承受的厚重。作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另个一种苍凉,一种无奈。
离开他们已是一月有余,无时不在念到他们。给他们寄的照片不知收到没有?好多年之后,当他们翻出这些照片,是否会想起这年这月这一天里的故事?
回顾在同椅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泪眼朦胧的告别,仿佛就在昨天,是那么的清晰,所有的故事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夜色中的高椅古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