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14 发表于 2009-6-22 23:50:18

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与如何起步

徐景安: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与如何起步-----2009年5月31日下午在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第十三次研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我参与了30年的经济改革,想以此谈一下教育改革的启动问题?当初改革是怎么启动的?首先是基于对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的判断。文化大革命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还是认为莺歌燕舞,形势大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而邓小平承认了简单事实,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不是20年、30年,可能50年了。这是需要胆识与勇气的。对我国的教育形势怎么判断?我们也可以说形势大好,成就巨大、规模第一。而现实生活中学者、老师、学生、家长,绝大多数人对教育不满。现在到了一个临界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过去是60%以上,现在一流大学80%都找不到工作。这些毕业生无处可去,可能滞留学校,而新的大学生要进来,危机表面化了,尖锐化了。这是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教育危机,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危机。我国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认为需要写一份对教育状况的评估报告,什么成绩很大、问题不少这样不痛不痒的报告起不了作用。判断我国教育的简单事实是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社会不适用,如果是企业照旧破产了,还不反思改革吗?小平承认了简单事实以后,作出了简单判断。搞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经济是第一位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农村承包开始,地让农民去种,企业让企业去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要让学校办,而不是政府办。正如政府不能管企业经营,政府也不能管学校事务。教育部能办好这么多大学吗?教育局能办好这么多中、小学吗?过去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全由政府管,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政府定。现在学校教什么课、用什么教材、谁有资格教、收多少学生、收费多少……无论公立、私立都由政府决定,这与计划经济管企业一模一样。教育改革就从放权起步!中国改革说到底都是回到常识,让学校办教育,学校是办学主体,这不过是常识。搞教育,居然不承认常识,怎么搞得好?可是,承认常识是需要决策者具有勇气、良知和责任的。教育怎么改革?我提出24字方针,即明确方向,制订规划,放权开放,建立机制,双轨探路,重在用人。明确方向。教育从政治性、行政性、工具性转为人文性、公共性、学术性。教育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不是政府的特权,不能由政府垄断。教育是心智、思维、智慧的开启与训练,需要自由与创造,不允许压制与管制。制订规划。根据改革方向与目标,确定实施的步骤。中央多次作出教育改革的决定,但都没有相应的实施规划,必然流于空谈。我至少参于了八项总体改革规划和年度改革规划的制订,教育改革如此庞杂,没有实施规划,无法有序地推进。放权开放。教育改革从向学校放权,向社会开放起步。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由校长治校、教师治教。办学主体向社会开放,符合条件都可以办学。办学资金向世界开放,允许各类资金投入教育。现在,办企业都放开了,办教育为什么不能放开?   建立机制。放权开放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约束机制,办教育毕竟与办企业不同。办教育无法实行质量三包,学长、学生难以约束学校。这就必须由政府与社会承担监管责任,并发挥专家的作用。教材编写、教师资格、校长人选、职称学位都可由各类专家委员会来评审。学校决策由出资方与社会人士组成董事会承担。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与微观监督。    双轨探路。教育改革是一个大系统,不可能一揽子全面起动。保留老的一轨,用新的一轨探路,是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选择某类教育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选择某类地区、某类学校如贫困地区或富裕地区以及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进。    重在用人。一个不想改革的人会找千万条理由拒绝改革,一个想改革的人会千方百计探索改革。教育改革就是要依靠有改革意识的人去推动。选择有改革意识的老师去当校长,有改革意识的校长当教育局长,有改革意识的局长当教育厅长,有改革意识的厅长当教育部长,教育改革就能打开局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与如何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