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特色建筑(一)
1.八大关别墅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青岛兼职联盟“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的又一特点。
2.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青岛女兼职称之为“花石楼”。
3.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青岛男兼职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4.太平角一路3号 太平角一路3号是英国式别墅建筑,位于太平角海岬西边的高处。大斜坡屋顶带有起伏,单柱门廊有鹿角灯,墙壁和装饰使用了最自然的材料,院落及四周栽满了茂盛的树木。这栋别墅的独特风格,在被认为是万国建筑博览的八大关区域也是很少见的。
房产局有关资料显示,1928年时这里是傅道孚私宅,1940年这里是克兰慕斯宅,1946年又曾作为英国驻青岛领事高昌禄的住宅。青岛崂山区兼职http://www.qdjzlm.com/据说解放后,原红四方面军负责人陈昌浩曾经住在这里,一边疗养,一边翻译马列主义著作。
老舍的小说《二马》拍成电视剧的时候,许多伦敦的场景是在青岛拍的,如牧师的家就是在太平角一路3号拍的。近几年来,也不时有剧组在太平角一路3号附近取景拍摄,路过这里的人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明星们的身影。
5. 中山路
一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济南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标,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于1899年开始修建命名为斐迭里街。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改名为中山路。而当地的老市民们则简约地称之为“街里”。早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身着谦祥益,脚登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青岛城阳区兼职http://www.qdjzlm.com/”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不难看出,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是他处所无法取代的“黄金之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
6.青岛天主教堂 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青岛胶南兼职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7.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