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俊 发表于 2014-2-24 13:59:38

2014,开发商的“逃命年”!

王石最近很活跃。2月4日刚刚在东京无印良品总部发表完演讲,2月10日又在北京推广他的新书。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了半句话: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太妙,然后就拒绝再讲下去。

房地产市场会在2014年发生什么?泡沫会破裂吗?其实如果你研究一下地产巨头们最近一年的动向,就可以找到答案。

从万科到万达,从恒大到绿地,其实都在“料理后事”了。他们正在为冬天做准备,正在有计划的“出逃”!

逃?从哪里逃??逃向哪里???

一、逃离三四线城市

2013年 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三四线城市市场逐步饱和,由于难以吸引外来人口持续迁入,这些地方的房子开始滞销。而一线城市和将近一半的二线城市,要么 是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么是副省级城市,要么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调动的资源多,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持续迁入,因而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后的绿洲。这样 的城市,全国总共也不会超过二三十个。

在这种背景下,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商开始集体重返这些核心城市,开始新一轮圈地运动。这种趋势从统计数字上能看得非常清楚: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金额达4.1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30%;但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合计的土地出让收入近5200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160%。

2014年1月,在经历了高增长之后,四个一线城市当月卖地收入819亿元,同比再次增长140%。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成交均价过万,为10136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25.1%,同比上涨253.1%,价格创历史单月新高。

到一线城市去,不计成本的拿地,成为几乎所有开发商的共识。难道他们不怕风险吗?当然怕,正是因为怕,才这样做的。中国最好的20来个城市,特别是4个一线城市,是中国房地产商最后的避难所。尤其是当绝大多数城市房地产熄火之后,中国人投资房产的需求,全面压向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子想不涨都困难。

但 一线城市房价已经非常高了,难道以后不会崩溃吗?当然有可能崩溃。但中国的房子跟欧美等市场经济国家有五大不同:第一,我们的土地供应被政府垄断,没有竞 争;第二,城市公共资源高度集中,你要好的生活环境和创业就业机会,只能到核心城市生活;第三,社保制度不健全,房子要承担养老功能;第四,大量闲散资金 没有投资渠道,股市不能进,只有大城市的房子还比较可靠。第五,中国的房地产税费主要在购房前和购房时征收,助推房价,发达国家在购房后征收,抑制房价。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核心城市中心区的房产,是全国稀有的、透明的、可信度高的投资品,它受到政府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力挺,当然还受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能够左右政策的官员力挺。

将来,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后,房价也许会下跌,但中国的房子远比美国房子附加值多的情况,将持续很多年。总之,一句话:中国大城市中心地段的房子未来也许跑不赢美元,但绝对比人民币靠谱。

司马俊 发表于 2014-2-24 14:00:29

二、逃出郊区

合生创展在天津京津新城的故事,在地产界广为人知。这片亚洲最大的鬼城,成为朱孟依的梦魇,也毁掉了他赶超万科的梦想。这个当年中国第二大地产商,现在成为行业最著名的“掉队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栽在了郊区大盘上。中国地产界不乏在郊区开发大盘,赚到大钱的人,比如碧桂园和万科。但公司与公司不同,时代与时代不同,地区跟地区更是不同。反正到了今天,郊区大盘一般都是陷阱,除非你在北京上海旁边开发,情况会稍微好点。天津是直辖市,听起来很牛X,但是城市资金总量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但很多开发商喜欢看GDP,不知道资金总量才是衡量城市消费能力的关键,所以容易上当受骗。

开发商在逃离郊区大盘,购房人也千万别犯傻。尤其是那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郊区旅游地产、度假地产,更是要保持警惕。因为这些房子转嫁物业税的能力最低,资产流动性不强,将来风险肯定最大。

三、逃出高债务

2013年是企业的“去杠杆”年,2014年仍然是。什么是“去杠杆”?就是降低负债率。中国的债务危机已经开始酝酿,至少产能过剩的强周期行业比较危险。煤炭和钢铁已经开始出现信托产品违约和经销商资金链断裂,接下来估计是水泥、玻璃和中小城市的开发商了。

开发商2014年能做的,一是尽量将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套现,越早越好,然后还债。如果做不到,需要到国外借“便宜的钱”,还国内的“贵钱”。谁能控制好负债率和现金流,谁就可能安然过冬。

到今年年底,中小开发商跑路的新闻就会出来。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小开发商开发的楼花需要千万小心,尤其是三四线城市郊区的物业。

四、逃向多元化

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剩下二三十个城市还有空间时,不能实现多元化的开发商只能等死,至少是衰落。

万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提出做“城市配套商”,也就是说,不仅仅开发住宅、商业地产,还将承建医院、学校、基础设施等,甚至办社区食堂。其实万科的多元化,已经超出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行业,开始进入社区金融。

2012年 初,在万科要不要搞商业地产上,王石跟郁亮发生过尖锐分歧,王石放话说:“如果你们搞多元化,即便我死了,也会从骨灰盒伸出手来反对。”靠,这绝对是恐怖 小说的情节!但两年不到,王石就已经愉快地谈起万科怎么做“城市配套商”,连垃圾场、博物馆万科都愿意承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逆转,因为王石开始意识 到,不仅住宅市场接近饱和,商业地产也差不多了。不多元化,万科的员工以后只能跟着王石专业爬山去了。

王 健林在这一点上比王石清醒,因为他大脑的频道一直在中国,没有去爬山、留学、研究宗教。万达早早进军文化、体育、传媒产业,搞足球,在国内外收购电影院 线,建设万达青岛电影城。此外,万达还进入了酒店、百货等行业。至于有人说万达可能是风险最大的房地产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许家印也在多元化。足球不用说了,最近的业绩足以亮瞎人眼。恒大冰泉借势推出,成为哇哈哈的新对手。此外,恒大还33亿元参股华夏银行,进入金融行业。在旅游、电影、音乐、动漫等行业,恒大也多有投资。

五、逃往海外

当然,还有一些开发商开始将投资转移到海外,比如万达、万科、绿地、富力、碧桂园。

其中绿地2013年的海外收入在30亿元左右。在开发济州岛项目后,去年12月底悉尼绿地中心公寓项目开盘,一期推出约250套,现已全部售罄,销售额超过16.5亿元人民币。碧桂园马来西亚金海湾项目开盘后吸引了新、马、中三地客户的关注,总销售额逾100亿元。其中,中国客户占比约25%~30%。而万科集团与美国铁狮门(Tishman Speyer)房地产公司共同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在美开发高层豪华公寓住宅楼。

在 人民币汇率明显高估的时代,将投资转移到资产价格偏低的成熟市场,是非常明智的,李嘉诚已经在这么做了。其实,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跟中国情况完全不同,人 家城镇化已经完成,加上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社保制度和投资渠道等诸多不同,“房子”的含义跟中国也完全不同。海外房地产市场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利 润率那么高。

其实看看李嘉诚在海外的投资结构就知道了,在内地、香港热衷投资房地产的李嘉诚,到了成熟市场投资的主要是基建、公共设施、港口、商业,以及电信和能源,房地产几乎没有。其中基建是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在欧洲税前利润率达到52%,在亚洲和澳洲的利润率是42%!

总之,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好的日子已经结束了,现在剩下已是残羹冷炙。除非你有通天本领,能在大城市的“城市更新”中拿到大批项目。

司马俊 发表于 2014-2-24 14:00:29

二、逃出郊区

合生创展在天津京津新城的故事,在地产界广为人知。这片亚洲最大的鬼城,成为朱孟依的梦魇,也毁掉了他赶超万科的梦想。这个当年中国第二大地产商,现在成为行业最著名的“掉队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栽在了郊区大盘上。中国地产界不乏在郊区开发大盘,赚到大钱的人,比如碧桂园和万科。但公司与公司不同,时代与时代不同,地区跟地区更是不同。反正到了今天,郊区大盘一般都是陷阱,除非你在北京上海旁边开发,情况会稍微好点。天津是直辖市,听起来很牛X,但是城市资金总量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但很多开发商喜欢看GDP,不知道资金总量才是衡量城市消费能力的关键,所以容易上当受骗。

开发商在逃离郊区大盘,购房人也千万别犯傻。尤其是那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郊区旅游地产、度假地产,更是要保持警惕。因为这些房子转嫁物业税的能力最低,资产流动性不强,将来风险肯定最大。

三、逃出高债务

2013年是企业的“去杠杆”年,2014年仍然是。什么是“去杠杆”?就是降低负债率。中国的债务危机已经开始酝酿,至少产能过剩的强周期行业比较危险。煤炭和钢铁已经开始出现信托产品违约和经销商资金链断裂,接下来估计是水泥、玻璃和中小城市的开发商了。

开发商2014年能做的,一是尽量将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套现,越早越好,然后还债。如果做不到,需要到国外借“便宜的钱”,还国内的“贵钱”。谁能控制好负债率和现金流,谁就可能安然过冬。

到今年年底,中小开发商跑路的新闻就会出来。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小开发商开发的楼花需要千万小心,尤其是三四线城市郊区的物业。

四、逃向多元化

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剩下二三十个城市还有空间时,不能实现多元化的开发商只能等死,至少是衰落。

万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提出做“城市配套商”,也就是说,不仅仅开发住宅、商业地产,还将承建医院、学校、基础设施等,甚至办社区食堂。其实万科的多元化,已经超出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行业,开始进入社区金融。

2012年 初,在万科要不要搞商业地产上,王石跟郁亮发生过尖锐分歧,王石放话说:“如果你们搞多元化,即便我死了,也会从骨灰盒伸出手来反对。”靠,这绝对是恐怖 小说的情节!但两年不到,王石就已经愉快地谈起万科怎么做“城市配套商”,连垃圾场、博物馆万科都愿意承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逆转,因为王石开始意识 到,不仅住宅市场接近饱和,商业地产也差不多了。不多元化,万科的员工以后只能跟着王石专业爬山去了。

王 健林在这一点上比王石清醒,因为他大脑的频道一直在中国,没有去爬山、留学、研究宗教。万达早早进军文化、体育、传媒产业,搞足球,在国内外收购电影院 线,建设万达青岛电影城。此外,万达还进入了酒店、百货等行业。至于有人说万达可能是风险最大的房地产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许家印也在多元化。足球不用说了,最近的业绩足以亮瞎人眼。恒大冰泉借势推出,成为哇哈哈的新对手。此外,恒大还33亿元参股华夏银行,进入金融行业。在旅游、电影、音乐、动漫等行业,恒大也多有投资。

五、逃往海外

当然,还有一些开发商开始将投资转移到海外,比如万达、万科、绿地、富力、碧桂园。

其中绿地2013年的海外收入在30亿元左右。在开发济州岛项目后,去年12月底悉尼绿地中心公寓项目开盘,一期推出约250套,现已全部售罄,销售额超过16.5亿元人民币。碧桂园马来西亚金海湾项目开盘后吸引了新、马、中三地客户的关注,总销售额逾100亿元。其中,中国客户占比约25%~30%。而万科集团与美国铁狮门(Tishman Speyer)房地产公司共同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在美开发高层豪华公寓住宅楼。

在 人民币汇率明显高估的时代,将投资转移到资产价格偏低的成熟市场,是非常明智的,李嘉诚已经在这么做了。其实,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跟中国情况完全不同,人 家城镇化已经完成,加上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社保制度和投资渠道等诸多不同,“房子”的含义跟中国也完全不同。海外房地产市场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利 润率那么高。

其实看看李嘉诚在海外的投资结构就知道了,在内地、香港热衷投资房地产的李嘉诚,到了成熟市场投资的主要是基建、公共设施、港口、商业,以及电信和能源,房地产几乎没有。其中基建是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在欧洲税前利润率达到52%,在亚洲和澳洲的利润率是42%!

总之,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好的日子已经结束了,现在剩下已是残羹冷炙。除非你有通天本领,能在大城市的“城市更新”中拿到大批项目。

北方的北方 发表于 2014-2-24 14:54:53

拭目以待         

Diolsman 发表于 2014-2-24 14:58:44

老黄蜂 发表于 2014-2-24 15:04:27

群主   小心跟你删贴

一句话 发表于 2014-2-24 19:45:11

不知道!反正最近松滋的房地产项目是热火朝天,一个又一个楼盘,至少政府卖地已经赚到钱了

极品家丁 发表于 2014-2-24 20:47:52

松滋盘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影之哀伤 发表于 2014-2-24 21:02:36

Diolsman 发表于 2014-2-24 14:58
会不会在松滋再降一降呢??。。。

松滋房价其实早就要降了,但是不能降 不准降...,中国房价也不可能暴跌,稳定压倒一切!

我是村长 发表于 2014-2-25 00:31:02

近日,杭州、常州等城市房价出现下跌,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叫停地产融资。楼市真会崩盘吗?银行为什么会对支柱行业房地产失去信心?
【杭州房价下跌 楼市唱空论再起】

杭州商品房库存高企,超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马年才刚开始,房地产开发商就嗅到了紧张的气息。近来,杭州、常州部分楼盘大幅降价,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降价行列,加上部分银行叫停地产融资,引发银行对楼市未来的悲观预期。
近日,杭州两楼盘接连大幅度降价,每平米降幅6000元,在杭州楼市打响降价第一枪的同时,江苏常州一个名为“雅居乐星河湾”的楼盘也传来大幅降价的消息——最低价仅相当于前期均价的4.5折。
这次楼市突然大幅降价,一方面是开发商对未来楼市前景悲观,另一方面也是中小开发商在融资成本越来越高、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率先行动。杭州属于重要的二线城市,未来会有更多的开发商跟进降价。
降价促销城市不断增加。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今年1月,全国100个典型城市中有37个城市的房价环比下跌,环比增加5个。而在房价下跌的城市中,有34个是三四线城市。
近年来,全国楼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经历了一轮大跃进式的狂飙,特别是2010年一二线城市限购之后,大量房企涌入三四线城市,推动土地大量释放,商品房海量上市。
目前,开发商为了加速回笼资金而大量推盘,打破了楼市供求平衡。物极必反,短期大量开发导致部分三四线城市供求关系恶化,大型开发企业纷纷“逃离”三四线城市。众多中小开发商则被深度套牢,不知何时能度过楼市寒冬。
【资金成本快速上升 全国楼市承压】

房价需要下调12%左右才可能对冲目前利率上浮的影响
往年,年初原本属于银行贷款最松、额度最为富裕的阶段,也是银行发放房贷的“高峰期”,但2014年初,银行延续了去年底的房贷收紧趋势。不仅国内大型银行恢复首套房基准利率,即首套房贷款不再享受基准利率下浮的优惠,而且在银行放款周期方面也出现了周期变长的现象。
近日,兴业银行暂停地产夹层融资事件持续发酵,24日地产板块重挫4%领跌两市,万科、招商地产、保利地产、金地集团四大龙头跌逾6%。
兴业银行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在3月底前出台新的房地产授信业务管理政策之前,暂缓办理部分房地产新增授信业务,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
兴业内部人士透露,和2013年相比,兴业银行房地产信贷政策几乎是180°大掉头,不是一点点渐进退出,而是一刀切,总行高层似乎已经嗅出房地产信贷的风险。
今年以来,其他各家银行也在全面收紧房地产企业的授信,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反映,很难拿到银行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也未出现松动。
目前经济增速下降,流动性状况偏紧,包括购房者和开发商的资金成本都进入了趋势性的上升通道,这很可能会对商品房需求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对楼市成交量和交易价格造成向下压力,从而使房地产行业面临销售增速放缓的风险。
与此同时,开发商还面临着融资渠道受限、银行信贷增速放缓、企业取得开发贷款难度加大的问题,资金压力较大会使企业在财务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房地产风险正加快暴露 银行失去信心?】

截止2013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14.6万亿,占所有人民币贷款总量的20.3%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越来越显现出一个特点:高风险低利润,而且回收周期较长。此外,贷款一旦出现违约,对银行而言,风险和收益也不成正比。
利率市场化趋势导致房贷业务“不划算”。近年来,各家银行不断推出的高利率理财产品让原来“旱涝保收”的房贷业务变成了微利甚至赔本买卖,银行业对房贷业务的兴趣自然大幅降低。
相比之下,经营性贷款利率往往能上浮30%以上,而且一般两三年就能回款。仅就投入产出比来看,银行也更愿意增加经营贷和小微贷,减少房贷。
目前不少城市动辄过万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过高的价格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完全丧失了买房的信心。
此外,“断供”和“鬼城”频现也使得银行在房地产相关链条上的贷款风险加大。以浙江温州为例,由于温州房价已经连续两年下跌,温州新建商品房价格比最高峰时大幅下降。一些房主过去买房欠银行的贷款,甚至超过了房子目前的市场售价,房屋已变成负资产,这种“倒挂”现象在温州愈演愈烈。房价暴跌已产生社会信用风险,个人“断供弃房”的现象已经比较多。
银行当初若谨慎放贷今天就不会变成“房东”,得不偿失。据浙江省银监局统计,截至2013年末,浙江省金融机构不良率为1.84%,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下半年提升加快。温州是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尽管目前这只是温州现象,但对于整个中国楼市而言,这是一种风险演示,值得警惕。
结语:风起于青萍之末,过去几年房价越涨越高,泡沫越吹越大,房价下跌、“断供”以及“鬼城”的蔓延使得房地产风险越来越大,面临破碎的前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开发商的“逃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