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里的少年4
4饥饿,还是饥饿。卡路里在少年疯长的身体里迅速耗尽,每次都要靠意志坚持到下课。铃声响起,所有学生都有第一个冲出教室的条件反射。老师来不及收拾讲义,我们已经像一群发疯的饥民一样,扑向学校的食堂。 食堂前面的露天操场,已经在橱窗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天气晴好的时候,秩序会好一些,排队的学生情绪会平静一些。逢着下雨,露天的操场无法排队,食堂的橱窗前便会出现拥挤和骚乱的争抢场面。打完了饭菜的学生挤不出来,把饭菜护在胸前,又高高地擎过头顶,在最后一波的拥挤中,饭碗被挤掉了,饭菜泼了同学一身;胆小的女生被后来的同学挤出了橱窗,头发凌乱的她,捏着空空的搪瓷碗,蹲在操场的池塘边哭了起来,像一个被世界排挤和遗弃的孩子。清煮大白菜、清煮大萝卜、清煮土豆、清煮黄瓜,我们所有热烈的拥挤都仅有清汤寡水的得到。从家里带来的罐头菜,因为舍不得吃完,积攒了一罐子的馊味。没有一点油荤的滋润,我们把少年时光一口一口艰难下咽。米饭的味道是如此可疑,家长用心挑选的新米,那每周从家里背到学校后勤部的一袋袋好米呢?食堂里永远是糙米、陈米、沤米,蒸腾出刺鼻的酸味。今天的菜是米面糊、又是该死的米面糊,作呕的气味传过来,打饭的队伍里弥漫开一顿伤感气氛。食堂的旁边是小食堂,是教师食堂。里面经常散发出来的,是柔软的小包子的香味、是青椒肉丝的香味,是煎鱼的香味。那里是地狱隔壁的天堂,老师们悠闲地吃饭、抽烟、聊天,除了偶尔过来维持无法控制的排队场面,老师们从来不过来地狱这边。他们或者是不忍心,或者是对我们的苦难现场视而不见。 晚自习结束以后,饥饿比睡眠更深刻。围墙外,校园附近的乡亲提着淘篓,也不叫卖,在暗哑的路灯下来,揭开淘篓的包袱盖,香香的烧饼、油油的包子,散发出诱惑的味道,直接伸向每个饥饿者的胃里。我不仅是个坏学生,还是个穷学生。家庭的拮据,让我对别人和对自己都是如此小气和吝啬,每额外支出一分钱,都有对家庭一种深深的愧疚。当然,我偶尔会在饥饿的驱使下,放肆地买一个包子尝鲜,在一阵阵的负罪感中,享受包子带给我灭顶的慰籍。更多时候,我都是在无数次内心挣扎和斗争后,选择把自己按在被窝里,咽着口水入睡。 每一周回家,我都比上一周更瘦,都比上一周更馋、更贪婪。妈妈的小饭菜,是我对过去的弥补,和对未来的支撑。看着狼吞虎咽的我,妈妈心疼地嗔怪着:“像个饿牢里放出来的饿死鬼。”妈妈啊,您如何知道,您的孩子,您那个在校园挺住饥饿的孩子,对您的思念该是多么刻骨铭心?<P> </P>
<P> </P>
<P> </P>
<P> </P>
楼主所描述的那个时期学生生活俺老兵无缘尝试了,不过类似的学生食堂在一些乡镇学校现在也还是能体会到一点的。
<P> </P>
<P> </P>
<P> </P>
<P> </P>
读初中时都是从家里带米,可想而知,不是每个人都把那好米带,那个滋味,还有挤着去打饭的情景,太不是味了。
<P> </P>
<P> </P>
<P> </P>
<P> </P>
好文章哦 读磐石兄弟的回忆录,把人带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那酸涩的的岁月......破旧的校舍、四季充满霉臭味的“寝室”、昏暗的煤油灯、随风摇摆的政治说教、三天两头的学工学农劳动、饥饿难熬的夜、没有理想的心......
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们的青春,大多是在饥饿、抑郁、茫然中熬过来的!
可惜没有一位小说家把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真实的再现! 不是黑暗,没有黑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