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对撞
本帖最后由 张林0504 于 2014-7-13 22:40 编辑说到亲情,这个话题不知有多少名家名流谈及过,但我还是想谈谈我的看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仁孝”治国,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中国,父慈子孝,礼仪纲常,一直就是深有烙印的代表。我们虽没有亲历古时候,但君已见影视剧中大量的类似镜头与情节,我们应该都是记忆犹新的。
进入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是进入到了新的世纪,仁孝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同时,受到了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仁孝问题尤其是亲情似乎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令人为之心痛。
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三学生高考后,为了帮助一部分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为了让他们不过一个空虚无聊的暑假,为了锻炼他们的意志,更为了体验一下父母挣钱的艰辛,学校相关部门特地在江苏联系了一些企业让他们去打拼打拼。一位女同事的儿子也在其列,出发那天,孩子们走的时候,我分明清晰地看到了同事眼中闪动的泪花。被我调侃了一下后,她似乎有些忍不住就跑进了办公室,等她出来时只见那红眼圈着实令我共鸣。
是啊,在我们大量的文艺作品中,每当送别时,都是母亲一把辛酸泪,一万个舍不得,而孩子似乎觉察不到。是孩子没有感情吗?非也,是孩子不细心。我家乡也有这样一句俗语:只有瓜连籽,没有籽连瓜。对,在这个亲情的世界里,永远是上辈牵挂下辈,下辈牵挂上辈的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没有成家的孩子,更体会不到这份亲情的重要性。
记得老家有位母亲对我说过,她儿子在外打工,每次打电话头一句并不问候父母,而是让孙子接电话。久而久之,这位母亲每当电话来时就直接把孙子叫来,自己一句话也不说。所以母亲的心痛了,我辛辛苦苦帮你带孩子,并没说要你给我什么,我要的只是那么一句简单的问候啊。试想,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年青人不都是这样吗?
这段时间荆州电视台播出了两则新闻,让我唏嘘不已。一则说的是杨林市官桥村有位八九十岁的老母亲,三个儿子都不履行赡养义务,其中一个儿子竟然说“就是把我判刑我也不养”;另一则说的是沙市某小区一个母亲独自照顾瘫痪的儿子(四十一岁)已十年了。
想当初,一个母亲要抚养三个孩子该是多么艰难,但母亲不论怎样,心中的信念一定是好好抚养他们成人,苦日子总会过去的,将来我的苦一定会有回报,一定会享福,尽乐天伦。可也应了那句话,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如今的儿子看起来是如此陌生!看着镜头里的老人,风吹拂着她的乱发,刀割的皱纹布满全脸,呆滞无光的眼神,傻傻地望着记者与兄弟几个理论,心底的那苦啊,唉
……
瘫痪的儿子从当初的植物人到稍有点意识进而可以卧床,十年啊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这位母亲是怎样熬过来的呢?我只能说是母爱感化了病魔,让儿子有了今天的幸福!这个中的苦,其中的累,恐怕只有这位母亲才能体会。
为什么父母能为子女付出一切?为什么父母为了子女能够牺牲所有?为什么有的父母为了子女连命都可以不要?皆因父母的胸怀、期盼和无私!
我们再大胆设想一下,瘫痪的如果是母亲,儿子会细心地照顾吗?这个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因为人们常说“久病无孝子”;如果说父母要出门,且不说儿子是否会流泪伤心,单是送行他会去吗?如果父母远在外地打工持家,打电话回来你是否有诚心的问候和牵挂,或者有没有主动打电话关心他们呢?
我突然又想到了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当“恶人”叶二娘发现虚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那个“恶”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母性温柔,前后判若两人,令所有人很难把“善”与“恶”同时挂在一个人身上。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人们常说的父母之爱的伟大!亲情可以令所有东西融化!
当然了,我们也不必太悲观。这不,央视的一档节目《向幸福出发》,还是有许多念亲恩的典型,他们的故事,当中的曲折,还有意想不到的跌宕起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里,爱的旋律依然占据着主导,爱才是我们生活的音符!
这些年,央视出现了许多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精巧的构思,简单的画面,凝炼的台词,无一不打动着观众的心,你每看一次,心底的那根弦就被拨动一次,久久难忘。所以还是让我们记住那句话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014-6-1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