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家乡山水
本帖最后由 yym168 于 2011-1-23 09:52 编辑万里长江辗转几千里,蓄势奔流之际,正是我的家乡松滋。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绝句,大宇旷野,气势远延。站立在家乡的山顶上,领略的正是如此境界,所以极其喜爱这句诗。百度了一下,诗中的荆门不是现在的荆门市,而是在宜都临长江的荆门山。我想了一下,把这里叫荆门是正确的,荆楚大地,千里荆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荆门从此开嘛。
长江出西陵峡,过荆门山,迸发第一个出口——松滋口,就是松滋了。松滋接巴陵,开荆楚大地,依江汉,承托洞庭湖平原,止巫山山脉,挡武陵余势。山冈陵原同在,江河湖溪并存。长江积千水纳百川,万里中第一次出松滋口,分流松滋河,开枝散叶,留湖泊溪流分叉相连。站立江边山顶上,脚临岗陵,背靠渐西攀升的大山,望三江(长江和松滋河分流)随天际远去。纵横间错落中,看百家炊烟袅起,大路网结,小道绵延。生机昂然,民生鼎运。不知什么才算人杰地灵,可我依恋这入境的山水。
山不在名,有水则人杰地灵;水不在清,靠山则永流长兴;原野不在平,得山水则沃土滋景。松滋的山有水而青。态势自呈百种,有高山峻岭,有悬崖峭壁,有独峰一帜,有连绵数里,有峰壑叠交,有岗岭起伏。自西渐东,没入平原。松滋的水,得长江而独厚,奔洞庭而活泛。松滋河出长江,随山尽入平原,滋养沃土,泽润东西两河奔洞庭。洈水积山露溶泉,自高逐低涌长流,灌溉良田,滋生无数沟溪归长江。在这山水之间,不知欧阳醉翁之意又如何啊。
古人往返于山水,今人流连在城市。每天碌碌中,很难乐于山水,少见了原始的泥尘。故土难离,旧情难违,我的心中总装着松滋的山水。 松滋赞,好,坐在沙发上顶。 感谢楼上在沙发上顶。欢迎评点指正。 作文? 写的大气磅礴,但不明所以,一头雾水 听Y兄浅唱低吟,更激发我等家园之恋。 虽虎头蛇尾,但老牌师范生的功底可见. 不错不错,此帖应该和BOBO的{相约世博会,相约金松滋 }遥相呼应。
楼主对松滋的了解,远胜于我等 y兄好文采!不禁勾起了我回家的念头! 翻页沙发. 翻页沙发.
专唱阳阴怪调 发表于 2010-7-14 12:11 http://www.songziren.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如此, 日日有更新,页页有沙发,年年有今朝。 y兄好文采!不禁勾起了我回家的念头!
南海渔樵 发表于 2010-7-14 11:28 http://www.songziren.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在论坛里,我怎么感觉南兄已回松滋创业了。 楼主对松滋的了解,远胜于我等
风过无痕 发表于 2010-7-14 10:43 http://www.songziren.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风版留下了痕迹。我也只是大致了解。我觉得看松滋要从整体来看,由山到平原,在此过渡。松滋的山靠宜昌的山属巫山脉系,靠湖南的属武陵山系,平原应是洞庭湖平原,长江以北是江汉平原。确有人说松滋接武夷山脉,属江汉平原,是错误的。松滋的水是流到洞庭湖了的,又回归长江了。桃花源记说武陵人捕鱼为业,我想远古时洞庭湖是到武陵山脚下了的,松滋又有李白将船买酒的遗址,云梦泽的边沿可能是到了松滋。这只是猜想。至于安徽人为什么会迁到松滋,也不得而知。 168老师好文采,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