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河 发表于 2015-5-30 23:22:34

立“家规”、树“家风”

本帖最后由 柳林河 于 2015-5-30 23:25 编辑

立“家规”、树“家风”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肯定是儿女不才,家庭不睦,道德滑坡,风气低俗。没有良好的“家规”的约束,甚至还会触犯“国法”。    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期间连续搞了关于“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的大型系列专题节目,显然不是简单的心血来潮,应是具有深层次的导向作用;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家规”、“家风”的地位和作用很有意义。当这档节目突然出现时,很多国人恐怕心中是为之一震,这绝对是一场破冰之旅。    这是因为解放以后,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把家规、家训、家风等经典的家族文化当作洪水猛兽加以无休止的批判,结果是导致几代人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诚然,传统的家规家训中有糟粕的内容,但我们不能过于加以放大其负面作用,而对其合理的成分视而不见,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    其实,在新的历史时期,电视台公开提前所未闻的家规家风建设,是一种人性化的社会回归。实践证明在很多方面仅靠法律法规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国民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恐怕还得依赖传统的家规家训的配合。正是这样,当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才看到倡导立家规、树家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把它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家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定,就是在吸收传统经典的家族文化、民族文化等精髓的基础上注入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而形成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开了家规的制约和良好家训的警示,那绝对是空中楼阁。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留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而“家训”则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以谆谆教诲后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家风”通常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家规的外在表现,“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明代袁黄的《了凡四训》以及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等等。传统家规、家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主要包括:孝亲敬长、睦亲齐家、勤劳谦敬、勿贪勿奢、励志勉学、习业农商、治生自立、崇尚科技、拒绝迷信、审择交友、近善远佞、宽厚谦恭、谨言慎行、和待乡邻、救难济贫、洁身自好、力戒恶习、养生健身、严禁乱砍乱伐等方面的训导。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传统家训家规的内容有些缺陷,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有其良好的家规家风。大家知道,徽商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徽商大致产生于明中叶,在明清商业史上与晋商齐名,"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大约存在了600余年,其贸易活动领域遍及全国各地,其商品曾远销到世界市场并大受欢迎,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与徽州人大都有良好的家规家风是分不开的。    北宋的满门忠烈杨家将,更是有良好家风的典范。杨家将视保家卫国为己任,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个个忠心报国、彰显孝义的事迹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杨家众将成为广为人知的真英雄,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重。    在潮州旅行,当我走在著名的牌坊街时,感慨万千。有名有姓的二十二个名人各有成就,被后人所尊崇,立下牌坊,以警示后人向他们学习。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能名人辈出呢?这与博大精深的潮汕家族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那个地方自古就有良好的家风,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比如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每月初一、十五敬祖先;又如全民创业,有大能耐者到海外去发展(潮汕地区现有两百多万海外华侨),然后反哺家乡;次之,在本地创业,就是无力创业者也都在务工。根本不存在像我们这里男女老少赌博打牌的现象。真所谓“家风乃民风”!    过去,有钱人家娶媳妇总是希望娶个大家闺秀,那是因为有良好家风的书香门第教育出来的子女会有更好的教养。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家规家风的作用,造成了“家无家规”的现象。由于缺少了“家规”的道德约束力,以致一些家庭出现了不赡养老人、赌博酗酒、好吃懒做、婚外别恋等等不良现象。      也有很多家庭平时也注重孩子的学习,望子成龙,但忽视了很重要的习惯养成、道德培养方面内容,“家规”内容不够全面。还有一些家庭对于“家规”或多或少地有些感悟,有些只言片语,但总结提炼不够,不能形成系统全面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加之固化,因而随意性大,不能以一贯之。    为此,在现阶段有必要重新认识“家规”的地位和作用,在继承家规这一传统道德遗产时,赋予家规以新的、适合时代的要求内容,使之能够与时俱进。要鼓励每个家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结合家庭自身的情况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家庭的“家规”,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为本”、“止于至善”、“宽厚谦恭”、“克勤克俭”等成为每个家庭的闪亮名片。    “家规”既要精心制定,还要善于亮出,更要身体力行。提倡将“家规”悬挂在家庭显著的位置,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家庭的每个成员,遵德守礼,良言善行,从而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成就一代,以良好的家规家风,形成全社会和谐的良好风气。    由于文革的浩劫,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加之随后的改革开放,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国人的传统道德教育,致使人们对此麻木不仁,看来要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2015.5.2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家规”、树“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