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 发表于 2015-11-21 19:52:10

神奇的纳水溪 (锦绣坊主人)

本帖最后由 白菊 于 2015-11-21 19:55 编辑


神奇的纳水溪
邓继琼

   到纳水溪的路上,云扯着雾的臂膀,有些低。美丽的杜鹃花沿着盘山的利沙公路,笑得畅快明丽,鲜艳开朗。驱车行驶中雨虽停了,路上还有些湿润,纳水溪古镇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纳水溪,地处利沙公路26公里至27公里处,在利川市凉雾乡纳水村。还在公路上,就可以看见这个古建筑林立的山野小镇四周被群山环抱,一条绕山相依的清溪,在这大山脚下缓缓流淌,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一个个美好的传说和生动的故事。
    这条清溪就叫纳水溪。而与它相依相傍的这个古镇就叫纳水溪古镇。
张伯热情导游如数家珍
    想要来看纳水溪,却不意遇到了纳水溪的老少爷们——一群深爱家乡这片土地,并争相跟我们诉说纳水溪故事的孩童般纯真的白发长者。



http://b395.photo.store.qq.com/psb?/V11D2GdK2eJOf2/2ypdjj24cwPCmpGsDMSbj23KKhDRLl3mDsPMCSwrk3w!/b/dIyAeeuuHwAA&ek=1&kp=1&pt=0&bo=VQOAAgAAAAABB*Q!&t=5&su=0143395585&sce=0-12-12&rf=2-9

    张伯就在我们停车的那一瞬间来到我们跟前。他本来是因为腿不好到卫生室去打针的。见到我们的采访车时,他显出几分得意神情来。“细妹,你们打哪儿来?”这个村庄十分宁静,平时来的人不多,开着采访车来,对他这个管着古镇古迹钥匙又当过老师的小镇守护者,他具有当地典故与抗日战争故事等解说的权威性,即便是民俗风情或特产植株的介绍,他也能在生动的讲述中透出一份得意和热爱来。似乎这里的每一根红豆杉树,每一棵绣球花,每一根抠痒树,还有每一条古街,每一个老铺,以及当年红军长征在纳水溪留下的众多足迹,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跟他家沾亲带故一般,是他引以为傲的源头,而且每一个出处都能说得详尽而细致,如数家珍,仿佛这些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人一景都与他的目之所极和自身经历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张伯在前面,尽管他的腿脚有些不太便利,还是领我们沿着唯一一条垫有不规则小石块的泥泞小坡走。这个地方民居相对集中,加上时值上午,村民们在刚停雨的当日也无法下地去做农活,遇见的几位或是到山上去掰来了新鲜的青嫩竹笋,或是去采了香椿芽、蕨菜来准备午餐的新鲜食材了。还有几家人户的烟囱里已冒出了白色的缕缕炊烟,一时间飘来各种香——腊肉香味的,土鸡火锅子香味的,鱼香的,菜香的,简直就是一场让人与味蕾的抗争。原汁原味的美食香飘十里,在这儿,哪家做了好吃的,一闻就明白了。由于这儿民风纯朴,人情味浓,如果是看到老哥们聚在桌前边吃边神吹猛侃,就一点也不奇怪。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来到利川,在这葱茏青碧的群山之上,村庄之中,珍稀植物生长在这宜居古镇,也是奇特的。在这个去古镇中心的路途中,一棵珍稀植物红豆杉浑身是宝,长在一户人家石砌的护坎上。这种植物的果实具有极好的防癌价值,市面价值高达600元一斤。而且这种植物极其娇贵,很难移栽,成活率比较低,对生长也极挑剔环境、空气及土壤质量。其种子成活率相当低,物竞天择用在它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除了红豆杉,还有种珍稀植物叫牛二搭棚的,可当中药材;还有一种洁白硕大圆如雪球的花树显得非常抢眼,它们就是绣球花。“送情郎哪嘛绣球花儿圆……我今天不得空,明天要打柴……”牟老师信口就来了一首山歌,让我对这花的记忆加深了许多。这种绣球花哪怕只有单株,也会开出一大树花儿来,有些密集处甚至能掩盖住绿叶,白白的一朵一朵的簇拥着,在群芳翠玉中争奇斗艳,引人浮想联翩,无限遐思。
    这儿神奇的植物可谓满山都是。在这里,我还看见了一种有趣的树,就是张伯和牟老师介绍我们认识的抠痒树。抠痒树叶片偏小,色翠绿,其神奇之处在于只要你用手指轻轻一摸树身或者一抠树干,树儿就会枝摇叶摆不停抖动,做出回应,树名取得名符其实,实在令人捧腹。



http://b395.photo.store.qq.com/psb?/V11D2GdK2eJOf2/dbDd3XxtSc0afa5riMBlSyQZz.g4TInx20zmQgh5ZmE!/b/dDgTfutrEwAA&ek=1&kp=1&pt=0&bo=VQOAAgAAAAABB*Q!&t=5&su=0108107089&sce=0-12-12&rf=2-9

    廊舍房檐之下,随处可见的一串串金黄金黄的玉米棒子,形同规整的发辫一般,齐齐地挂满了每家每户的屋檐,与这古旧的民居、长有绿苔的泥墙及石阶,形成一道独特的古镇风景。而这些玉米棒子的用途,除了作为来年的种子,也是一年上头用来喂养家禽牲畜的好食料。
    正思绪间,热情的招呼声传来:“你们进来坐,进来坐!”在粮管所对面,一家人户里有几个妇女正在里面聊天,见我们来,都站起来让座。见我们对这些老旧的物什很感兴趣,她们哈哈大笑起来,热情让我们进去参观,这一家门口不仅有老式的漂亮手绣门帐,还有朱红漆成的洗脸架子,各种女主人结婚时的陪嫁也保存得非常完好。 “肉挂满起得,酒坛子也供起得。还有挂满墙上的学生奖状,你们好发财。”“肉挂起得您来吃,酒供起得您来喝!哈哈!敞开起得呢!”张伯适时的夸了会当家的女主人,又引来大家一阵大方开怀地笑。
    地灵人杰这四个字用在纳水溪也是恰当不过的。“我还跟你们介绍一个事,你们往这边看过来。”随着他的手势,我们来到了古衙门问案的地方,这里分为一级、二级衙门,进到里面,一片森严而肃静。“那边是纳水溪学校,原来叫向阳平。本来是因为河奚水喝起来有辣味而命名的,只是后来当官的把辣取同音改为纳,意为海纳百川之意。让纳水溪的意思更深了一层。”原来传说中这条纳水溪里面有一种五色鱼,可惜搞建设把那边给埋掉了,只怕再也没有眼福见到五色鱼了。
    目前这条街上下算起来只有209人,40多户。现在年轻的出门打工了,就只有几十人了。现在烧柴又烧煤,比原来好些了,不用天天上山打柴了。张伯边走边与我们聊起自己家的情况。
    “这边有几家是我家大细娃、二细娃的,我买了几家原来的药铺和医院。娃儿是医师,读高中时就想着买了给他开药铺呢。”后来的章老伯告诉我。“列一家最苦,出了四个大学生,现在管我们省的卫生医疗。小儿子在昆明搞银行,人才多得很呀,还有列个房子是最古老的,有几百年历史了。”看着这些古旧却还能寻迹的老铺旧房,我心中充满了对老人们坚守的崇敬之情。



http://b396.photo.store.qq.com/psb?/V11D2GdK2eJOf2/jh6HvYcyO87g3Hb.MPipyk23SrYuOXOrGSgyGT6Lv.c!/b/dLghFew*IQAA&ek=1&kp=1&pt=0&bo=VQOAAgAAAAABB*Q!&t=5&su=0200276257&sce=0-12-12&rf=2-9

    “你过细走小心脚底滑溜。”章伯不时叮嘱穿着高跟鞋的我,“列个屋里的姑娘在外国克嗒,挪一家的细娃子在外面做官……”张伯言语中透出自豪来。“我们这到北京工作的都有好几个呢!”玉衣锦袍的状元府第从张伯几位老人口中讲出来,又别有一番意趣。特别是其中几位老人的儿孙,现在已是跃出农门,居京为官了。“还有这边几家的儿孙都是有出息的细娃,都是考到京城去读大学了。那边几家是在外做官,几年来只有老人在家留守这些老木房子。我的孩子也是,要接我到城里享清福。我怕不自在就没去。在这方山水与古镇上生活大半辈子了,闲散无拘束惯了,一天不见这些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别看我们老哥们偶尔斗斗嘴,都是好玩伴,年轻一起同过甘苦,老了在一起也有意思些。”72岁的张伯边走边指给我们看这些出过不少人才的木屋,质朴的脸上显得兴奋与开心。倾斜廊柱彰显工艺水准
    这里最有名的,是烧制陶器的大作坊。但是现在风云际会,时过境迁,更替万变中早因无人经营,显出满目荒凉来。张伯拄着拐杖领我们走在历经风雨沧桑的古镇街道上,随处可见历史风烟痕迹与遗址。客栈、榨油坊、织布作坊和染坊,还有买卖粮食的斗市、牲畜交易市场,铁匠铺、针线铺、绣花铺以及梳妆阁等,竟然有好几家还能看见完好的古柜台,虽然台面已变得面目全非,油漆斑驳陆离,风雨侵蚀后活像岁月老人患上的牛皮癣,留下的只能算是一种穿透历史的印记,但它终究还是能挺立在这原乡古镇中,终究还是能看出和想象到这些店铺曾经的辉煌红火。否则,那原木已足足倾斜到45度的木楼廊柱,竟然仍支撑得起青砖纸瓦木板墙壁,甚至还可容人走上楔牢墩实镶紧的木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就算是房子倒掉,这些楔子也能互相咬合产生作用力紧密相连,檩木接头也不会让房子散架,最多就是想办法用树木在旁边支撑一下,所以它们才留到现在。” 原来的老供销社、百货大楼、合作社等老房子均也是木砌结构,木楼梯倾斜得非常厉害,估计有七十度。据张伯讲,1949年建军的有一座房子算是最正最完好的,与那些老木板房一样,门板房全部不用钉,而是用省头相互穿插,相互扣搭来平衡。由此可见,当年纳水溪高超的木工工艺水平非同一般。



http://a3.qpic.cn/psb?/V11D2GdK0Z1o3k/0jhH2SzTnHP7mBl6lGIdWqPEWXr8uhMRFckPk0XEdGs!/b/dHIBAAAAAAAA&ek=1&kp=1&pt=0&bo=VQOAAkAGsAQFAAU!&t=5&su=0172436209&sce=0-12-12&rf=2-9

    张伯的话,让我不觉把这古老的房子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大脑中作了比较,木屋的确是冬暖夏凉的,让人能住得更舒服一些,只要不遇上火灾和人为因素,应是最合适中国人住的吧。加上里面融入了中式风格元素的雕花小窗,案几茶桌,石砌拱门,一应陈列的青花瓷器,土坛陶罐等等众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于我空灵的想象里,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是如何偷得一点绣花做活的间隙,在这些杂货店铺之上流连自己所求所需。当见到她们心仪的精致物什,满眼都是惊喜……
    “这里是从不发生大火灾的。要说这儿的故事,那可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教堂,的姊妹会有名气;对面的大来山好看;面前这个地方叫“犀牛滚澡”,纳水溪就是这儿的水是好的凉水;也不要小看这个地方,有好几棵桂花树,哪儿都能闻到桂花香味;那边的土地庙和原来这一条街,也就是卖瓷器和陶器的地方,大家都叫纳水街,是当年的旺铺,直到1971年烧窑的关了才冷落下来。”
    正说着,又来了一位姓章的老人,“老哥子,你来了正好跟他们介绍哈,我脚走有些费劲。”收回天马行空的思绪,继续在几位老人陪伴下,往前走过青石铺就的窄长街道,不仅看到了建造于明朝时期的土司衙门、天主教经堂、商贸老街、关庙戏楼、地主庄园和红三军军部旧址,更是细听细录下几位古稀老人讲述纳水溪古镇的历史传奇和风物变迁。
贺龙与红军曾驻足古镇
    贴紧高高的台坎石壁,转一个角再拾级而上台阶,便来到红三军军部旧址。张伯和其他几位长者仍然清楚地记得贺龙和红军驻足于纳水溪的故事。当三位老人争相讲述战火纷飞和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时,我的眼前也不停地在脑海中虚构、映现、翻转出一幅幅画面……
    张伯拿出钥匙打开了厚重的红三军军部旧址大门,跨过高高的青石门槛,左右两边的墙上清晰可见纪念红三军的石刻碑文和一些红军烈士的名字。据陈伯讲,从1928年11月到1934年4月,贺龙率领红军十进十出利川,所到之处,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史迹和民间传说。在纳水溪古镇关庙的大门上方,有一块“红三军军部旧址”的牌子,关庙戏楼上,也有关于红三军在纳水溪活动的简介。这不禁让我想起此行计划的下一站,也有一处“贺龙脚印”的景点要去走走看看。
    一起陪同的另一位老人回忆说,当天晚上,红军大部队驻扎在关庙,贺龙带了几个红军来到他家客栈走访。起先不晓得红军是一支什么队伍,心里忐忑不安。贺龙一边与老人的父亲攀谈,一边向他了解当地的情况。见这位贺胡子说话和气,没有恶意这才放下心来,把知道的情况告诉贺龙。而贺龙带兵驻扎期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事,也被传为佳话。



http://a4.qpic.cn/psb?/V11D2GdK0Z1o3k/FKsc3pxTwBG2mf0L.*Jga6f.D5av.To71rXpI.VNcFY!/b/dIcBAAAAAAAA&ek=1&kp=1&pt=0&bo=VQOAAkAGsAQFAAU!&t=5&su=0151430897&sce=0-12-12&rf=2-9

    在红三军军部旧址内,还有一个有名的戏楼至今保存完好。据张伯介绍,纳水溪古镇最繁荣的是戏庙文化。关庙里的戏楼是人气最旺的地方,逢年过节必唱戏,每逢庙会必唱戏。开始是唱地方戏,后来戏楼里还引进了湖南的花鼓戏和四川的“人大戏”(川戏)。据说有一年,人大戏连续唱了好几个月。解放后,戏楼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镇上人演唱的革命样板戏还在公社汇演时拿过奖。
    “我跟同志们讲……贺龙在这里确实住了一个星期多。1933年我来列里……”
    “我是土生土长的,他是别处搬起来的,有的还是没亲眼看到过。”
    “你来摆,你先摆嗒我再来摆。”
    “列个最出好戏,利川川剧团爱在这演戏就是这个道理。”章伯和张伯你一言,我一语,形同两个孩童一般纯真可爱,让我们不禁笑出声来。“赵云山曾跟我们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后来牺牲了……还有好多红军名单都刻在上面了。都是好人。”
    说到这里,两位老人竟然变得沉默起来。老人坚守古镇的最终心愿
    走出红三军军部旧址,告别几位热情的导游老人,回味着他们历经风云际会的深情讲述,手抚一人多高用卵石砌好的整齐却长有新绿鲜苔的院墙,心中生出无限感慨:这些老人一辈子不舍得离开古镇,为的是什么呢?他们就是为了给前来这儿采风采访的人宣传这里的历史人文么?他们就是为了要固守这一方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深情古镇和河流山峰么?
    显然不是。
    随着经济发展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房代替了古屋,越来越多的美丽景点不复旧时模样,在新颜换旧貌的形势下,老人们的内心是挣扎而矛盾的,他们无法预测更无法主宰纳水溪古镇的前途和命运,除了每天品饮这甘甜的凉水,凝望这美丽的群峰,亲近这宁静的村落,用一份亘古的爱来向古镇献礼,用自己即将老去的时光,尽一份守望古镇的绵薄力量。
    老人的最终心愿,或许只是想让古镇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得以用它最美的姿式或形态保存下来,记录它曾经历经红军抗战的辉煌年代,等候衣锦荣归的游子不惜财力,保护打造出古镇所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吧。
                                                                                                   2015年11月20日定稿于北京




白菊 发表于 2015-11-21 19:53:03

难忘的记忆!

白菊 发表于 2015-11-21 19:56:08

走遍天下,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家乡才是最美的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奇的纳水溪 (锦绣坊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