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滋1 发表于 2016-3-2 14:38:32

揭秘:为什么朋友圈被心灵鸡汤轻易攻占

先来讲两个听来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公司应聘,老板告诉这群求职者千万不要打开一扇门,大家答应下来。老板走后,只有这个年轻人打开了这扇门,里面一张纸条:你被录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敢于尝试。
第二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帮老人看东西,老人说不能打开,年轻人就老老实实地没有打开。老人回来,笑着问他,“你没打开吧?你真是一个好人。”然后给了他很多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诚信。
这是同一本书上的两个心灵鸡汤,读完心灵确实为之一振:请问到底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不打开?
http://adm.qianfanyun.com/upload/image/20160205/1454633517471247.jpg
虽然这碗端出来的热腾腾的“鸡汤”总是不给你勺子,但朋友圈里却被它氤氲的热气笼罩了。
在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里,心灵鸡汤成为微信朋友圈里的“爆款”。
这份报告摸清了中国人在微信上到底看些什么。它分析了微信上最热门的50个公众号,在2015年9月15日到12月15日间发布的所有文章的阅读情况。3个月里,这些公众号共发布了26202篇文章,总阅读量为69亿次。其中情感类内容,尤其是“心灵鸡汤”文章,变得特别受欢迎:50个最热门公众号中有19个是情感类账号,而去年只有3个。
“微信上‘鸡汤’内容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为有很多用户需要心灵慰藉。” 该公司研究与咨询部负责人徐凌蓓说。
1993年,美国人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出版和发行了《心灵鸡汤》系列书。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一种文体类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看看大陆版各辑标题你就懂了: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10年以前,心灵鸡汤是绝对的褒义词。那些备战高考的年轻人绞尽脑汁地在《读者》、《格言》和《意林》里,寻找这些暖心的小故事,默念着“灵魂也需要营养”,工工整整地把“人生真谛”摘抄到小本子上,等待在作文考试中,感化判卷老师,顺便得个高分。
生存的意义、死亡、爱情、友谊等永恒的难题,摆在未经世事的少年面前,总是显得过于宏大而神秘。那些茫然失措又躁动不安的心特别热衷于心灵鸡汤的调味。同样,社会或群体在心智不成熟时,也特别需要心灵鸡汤的温暖与鼓励。
http://adm.qianfanyun.com/upload/image/20160205/1454633530210566.jpg
朋友圈的善男信女们大概有着相似的柔软内心。心灵鸡汤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抚人的情绪,化困难为正能量,让人产生一种飘飘忽忽的力量感。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时,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怪不得朋友圈轻易地就被心灵鸡汤攻占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认为做到了几点就如何如何了,等到实操时才发现,你或许连一点都做不到。
知乎大神对心灵鸡汤的评价是,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故事本身并无逻辑,结论也非真正的公理。但是讲故事和讲道理的人总是一副“我领悟了人生真谛现在传授给你”的样子。

tonywam1036 发表于 2016-3-2 22:12:24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错,魔鬼在于细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错,要边用边疑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错,要审时度势勇于放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错,穷人的孩纸眼光差



楼下继续,我洗澡去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为什么朋友圈被心灵鸡汤轻易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