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弟子规》修学的思考题: 1、夫妻有了矛盾如何沟通?怎样理解“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2、“丧三年,常悲咽”,我们做得如何?春节将至,怎样祭祀先祖?
2017/1/15 宁嫁孝子,不嫁富后。蔡礼旭老师母亲出嫁二十几年才开口建议、劝人。 在隋唐之际,李渊带兵走一条很危险的路,很可能会遇埋伏全军覆没,李世民劝父而父不听。李世民大哭,李渊才听,如此才避免了损失。这就是号泣随,挞无怨。 另有,一个儿子因迟接父亲而撒谎说修车,父亲生气说自己不教好儿子,要步行三小时回家,儿子开车跟着,受教极大。 魏征常谏唐太宗,曾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有次,唐太宗的皇后见他被魏征劝的气极时,对他跪着说:恭喜恭喜,一个明君出现了,只有明君,臣子才敢进谏。唐太宗听话,转怒为喜。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去世,他说自己已经坏了一面镜子。 治理企业亦如是。四书里面有治理原则。 《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修身也。2、尊贤也。3、亲亲也。4、敬大臣也。5、体群臣也。6、子庶民也。7、来百工也。8、柔远人也。9、怀诸侯也。” 有些企业,用《弟子规》训练员工,代表员工在这里能真正做人做事。 善学,有的人说,讲《弟子规》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好像在批评我,这就会听,听进去了。 汉武帝时,有“巫蛊之乱”,诬告太子、皇后。太子起兵杀了巫术之人,汉武帝以为太子反了,镇压太子,杀所有的犯人,包括以后做了皇帝的婴儿,汉宣帝。有个大臣叫丙吉,以死劝皇帝:没有罪的人都不应该杀,更何况这些人还是皇上的亲人。唤醒了汉皇帝。后来,汉宣帝继位,丙吉从不提及以前进谏之功。 夫妇之间相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言要柔,色要怡。俗话说得好: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气急时,也要克制自己不要把话说得太过太绝。周朝时有个君主叫郑庄公, 刚好和他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妈妈比较宠爱弟弟,支持弟弟反对他。气头上说:我和母亲不到黄河不相见。因为他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说了的话,收不回来,非常后悔!所以,“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否则,害了自己,又伤别人。一个臣民叫颖考叔,看到君王郑庄公这样对待母亲,很同情她。为人臣者,他要劝郑庄公,先送礼给郑庄公,郑庄公返请他吃饭,饭端上来了,他不吃,说首先要母亲先吃。郑庄公这时感动、惭愧,后来就把母亲很隆重地接回了皇宫。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思恩,三弟兄排行老二,他弟弟常游手好闲,很晚才回。他的哥哥常骂他的弟弟,越骂弟弟越不回来。陈思恩就说,让我来劝弟弟,常常等弟弟很晚回家,亲热地牵他进屋。这样用身教劝回了弟弟。 汉朝有位读书人叫郑钧,他哥哥是县令,常常收别人的贿赂。郑钧自己去给别人当仆人一年,用挣来的钱,买一些东西送给哥哥。劝哥哥用自己应得的收入就可以买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心里很踏实,名声也不会损坏。感化了哥哥,后来,郑钧也做到宰相。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汉文帝的母亲生病三年,他侍奉妈妈整整三年,使其康复。汉朝文景之治,与这种孝很有关。以治家之理治国,自然国治。 所以,药物、急救电话、子女邻居电话,要让年迈的父母很清楚。 财布施,得财。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李炳南老师,九十七岁,讲课都不要翻书。 蔡老师的爷爷八十四岁时中风了,医生嘱咐准备后事,但蔡老师帮爷爷做布施,居然,使爷爷康复了,能走了。 欧阳修说:“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 古代有句遗憾之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丧三年,常悲咽。是孝子的感怀之情。所以会,居处变,酒肉绝。 我的父亲是2013年过世的,今年满三年。这三年,我坚持天天餐餐叫饭,而且春节三天不外出,我2014年端午正式断荤吃素。 《朱子治家格言》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但要坚持常做,给孩子做给好样子。 《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父母给我们的教诲,不能因为父母的离去而忘记。 蔡礼旭老师的舅舅在外婆去世火化后,抱着骨灰回来的途中,叫司机把车开慢点,说我母亲不喜欢坐快车。事死者,如事生。 教孩子孝有哪些重要的方法:1、以身作则。 2、亲师合作。家长要好好学《弟子规》。3、夫妻配合。父亲教孩子:可以不孝顺我,但一定要孝顺你的妈妈。太太要告诉孩子:爸爸每天工作很辛苦,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4、教育原则一致。 《弟子规》第一篇:入则孝,修学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