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靓 发表于 2011-4-20 23:54:43

实景松滋-松滋杨林市台山寺-松滋影像俱乐部

本帖最后由 点靓 于 2011-4-21 19:21 编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YwNTA1NzI4/v.swf 出游就到松滋台山寺来!
台山寺,又名云台山寺、云台观,是全国唯一佛道合一的宗教场所,位于松滋市杨林市镇台山村境内。台山寺始建于北宋至和初年,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几度重建,因其历史悠久,九州信士不绝于途。据《松滋县志》(民国)载,“窑林(杨林市古有窑林之称)之南,有平地而起者,谓之云台观(台山寺),于明初二次重建,租谷六石,僧者有九十九,香火甚旺。”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台山寺也未能避免“破四旧”的冲击,千年古迹瞬时被毁。
    尽管庙宇毁损,往日风采不复存在,但鄂湘信徒使者在此拜祭、集会者仍然络绎不绝,千年古刹香火得以延续。公园1999年,松滋玉佛寺演教大和尚云游台山,见台山金顶一片空寂,内心尤感遗憾,更重要的是时任湖北省佛教协会主席、武汉归元寺方丈的昌明法师委托弟子演教在台山寺祭拜祖师,未了心愿。作为宗教权威人士的昌明法师,年仅16岁的他在台山寺苦练佛经,修行8载,曾担任寺院监圆。在昌明法师的教诲下,演教大和尚开始了他兴佛耀祖、传承香火的佛道追求,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台山寺重建工程开始动工,通过8年的艰辛努力,台山寺逐渐恢复以往的壮观,现在的台山寺分为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爷殿三个大殿,分别建于台山的山门、山腰和山顶,最高处高达212米,有阶梯355步。现在的台山寺颇为雄观,山下桔树郁郁葱葱,山上茶树香飘四季,台山古钟声震万里,古刹香火旺盛鄂湘。   台山因台山寺而闻名,台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也经历着千古沧桑,传说大朗与二朗神将武陵余脉之山担至湘江,途经台山,晚至休息,土地神留念此山,遂拟鸡鸣,二神起之,慌忙之中将山落地,再也不能抬起,千年之后,便成之台山,土地神因得此山而喜乐常在,在台山的对面,有一座小山,当地人称“笑翁山”,据传是土地爷爷在此常笑。美丽的传说象征着台山人的智慧,台山鉴证了历史的足迹。元末明初,台山坪人傅献参加红巾军起义。公元1363年,陈友谅授其为江西行省官。陈友谅败死,归附朱元璋。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后,累官至中书省左丞相,参知政事,协助定刑律、制礼仪,又兼詹事同知,辅教太子。一朝开国勋庸,晚年解甲桑梓,驻足回望京城,“望京岗”竟成安息之地。晚清举人谢元淮,曾官至盐法道,为国聚财千万两,功勋卓著,被百姓称之谓“谢青天”,殁于同治年间,后葬于台山坪下,永归故里。   台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芦荡枪声敲碎星空、怒湖狂澜激荡风云。这里是贺龙元帅早期革命活动和驰聘疆场的老区。1926年9月,北伐军与北洋军在余公岭、台山一带激战;1930年12月,红二军团撤出津、澧战斗,临时指挥部曾设在此。湘军围攻,贺龙挥师与之鏖战,战斗异常惨烈,英雄的鲜血染红了黑土,烈士的忠骨美丽了青山。台山是一片革命的土地,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原董必武主席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沈德纯同志的故乡,“少年立志报国,革命忠胆云天”。1945年,日冠一架战斗机被抗日联军击落,坠毁在台上脚下,坠机事件被广泛传扬,抗日军民信心激进,民众欢呼,抗战大捷。同时也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又一铁证,多少年来,当地群众谈此为荣,以此乐道。   台山物阜民丰,风景秀美,环山四周,小溪淙淙,阡陌纵横,炊烟袅袅,鸟语花香。站在台山金顶远眺,似有仙桥飞渡,又疑龙腾飞跃,实为人工所建天桥,桥高20余米,桥长800米,连接南北,灌溉湘鄂,伟大的工程诠释着台山人的勤劳与执着。台山盛产柑桔,柑桔面积有2800亩,所产桔子皮薄味长,美观可口,远销沿海省市;台山茶因“笔峰”而闻名,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山上茶树近千株,特有的土质滋生了茶叶独特的芳香。    台山是一片充满希翼的土地。青山溢秀色,四围飘稻香。省道红东公路近在尺咫,杨官道穿境而过,通村公路直达到户,将这方沉寂的山水与新世幻连通。古老的村庄沸腾激情,沉睡的心灵鼓胀青春。三千父老乡亲正满怀信心,正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蓝图,奋力谱写壮丽篇章。

点靓 发表于 2011-4-21 00:16:16

宣传松滋。 开心自己! 集合摄影摄像职业者.爱好者向快乐出发!记录历史!记录松滋!

蓝色梦 发表于 2011-4-21 07:50:43

顶啊!你太棒了!

探险者 发表于 2011-4-21 09:30:45

琴景 发表于 2011-4-21 09:31:50

我家附近~~~

寻梦湘西 发表于 2011-4-21 09:59:21

本帖最后由 寻梦湘西 于 2011-4-21 10:00 编辑

回复 点靓 的帖子

很好,绝对支持这样宣传松滋的活动。松滋探路者单车与户外俱乐部居士祝贺活动圆满。

探险者 发表于 2011-4-21 10:00:00

本帖最后由 探险者 于 2011-4-21 10:15 编辑

游台山
感悟人生
快乐一起享
创永恒的影像
记录松滋齐向上
影像俱乐部在成长!
394231439

凉菜 发表于 2011-4-21 12:21:02

还是真的美!
不过背景音乐就···

甜蜜蜜 发表于 2011-4-21 14:19:49

宣传松滋,兴我家乡

丁丁 发表于 2011-4-21 15:37:50

3楼的不地道,不带我克.

蓝色梦 发表于 2011-4-21 15:51:06

回复 丁丁 的帖子

哈哈,下次带上你,当我们的模特

点靓 发表于 2011-4-21 19:00:04

回复 寻梦湘西 的帖子

祝居士哥台山之行收获多多!顶居士哥!

兔大仙㏒ 发表于 2011-4-21 22:30:47

背景音乐太不符合风景了

探险者 发表于 2011-4-21 23:15:07

本帖最后由 探险者 于 2011-4-21 23:17 编辑

                                                                     抬山 传说之 (比 箭 溯 源)                     

         在湘鄂两省三县的洈水河畔.(湖北松滋,公安,湖南澧县)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台山,它海拔一百三十三点五米.台山原先叫抬山,相传远古时候,大郎神和二郎神抬山去东方填海,经过这里时,土地公公睡昏了头.半夜三更便学鸡叫.天庭上有规定:鸡叫之前必须回去复命.两位神灵闻此一惊,就把抬着的山往下一扔,这儿便留下了一座山--抬山,俗称台山.其后.当地老百姓在山上修建庙宇,善男信女则烧香拜怫.从此,台山金顶终日香火旺盛,烟雾缭绕,诵经礼佛之声不绝于耳.在距离台山十多里的东,北,西三方的大河北,杨林市,猛虎山.各有一座烽火台,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冷兵器时代,如有军情,一处守台军勇点火,其他两处便遥相呼应,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场场保家守土的血腥之站轮番上演,这里历来是虎踞龙盘之地.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叛将吴三贵第三次率兵来松滋,在台山坪安营扎寨,与守站猛虎山山麓大名鼎鼎的李尔炽身高九尺,相貌堂堂,一日食米斗余,使一把一百多斤重的偃月刀,有万夫不挡之勇,等闲之辈休想近身.他还有一张铁弓,需神力方能拉动,李尔炽却能悠然间张弓满月,百步穿杨.吴三贵一来松滋,听到众人都说李尔炽如何如何威猛,心中很不服气.便派人下战书.要与李尔炽在此赛马,比箭,一决雌雄.如吴三桂战败,变甘拜下风,偃旗息鼓,退兵松滋;若是李尔炽战败,吴三桂便要大开杀戒,将李家坪方圆十里的松,公,澧三县的百姓斩尽杀绝,房屋财产焚个精光.李尔炽闻言,暗自掂量:跑马,比箭,倘伤及对方性命,如何是好 ,不妨先各自立下生死文书.
      这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吴三桂率先引兵来到一片开阔的山冈上摆下阵势, 吴氏兵强马壮,猎猎旌旗似火,森森矛戟如林.李尔炽不慌不忙,头戴金盔,身披金甲,骑一皮枣红马,背上一张劲弓,腰悬一口宝剑,手提一把偃月刀,威风凛凛的带一彪保家卫国的忠勇之士,严阵以待.一声鼓响,德高望重的公证人谢氏族长,首先检验双方的生死文书,马匹,配备,装束.然后李尔炽尽地主之谊,端坐在枣红马上手擎偃月刀向吴三桂唱了个大喏.
      吴三贵历声喝道:"来将可是李尔炽?今日休要多说,你敢与我赛马,比箭吗?"李尔炽哈哈大笑,不卑不亢地说:"恭敬不如从命,吴将军,请!"
      公证人一声令下,李,吴二人抖缰奋蹄,战马四蹄生风,人马如箭离弦.象狂风席卷大地 ,快捷如飞,顿时尘土飞扬,锣鼓声,呐喊声,喝彩声,震天动地.顷刻之间,李尔炽便一举夺得了终点象峰岭上火红的战旗.李氏,谢氏,邱氏子女蜂拥而上,欢声如雷.赛马,吴三贵已输.骁勇善战的吴三贵恼羞成怒,咆哮如雷,将手一挥,便将大队人马带到谢家大屋后一片平坦的山岗上,要比箭法,在一决雌雄.李尔炽雄赳赳,气昂昂,一手执鞭,束腰登靴,摆布兵马,浩浩荡荡来到比箭的山岗上。此时此刻,刚巧有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掠过头顶,吴三桂把马勒定,左手拈弓,拽满弓,右手拔箭,只听 “飕”,“飕”,“飕”连响三声,”刷“,”刷“,”刷“,三只大雁应声落地。说时迟,那时快,李尔炽来了个”弯弓射大雕“,一箭似流星滴溜溜地朝已经炸开锅似的雁群疾飞而去,一支箭连穿三雁”嘭“地以声坠地. 顿时,一阵山摇地动般的喝彩声,掌声,锣鼓声,震撼山岗。想不到小小李家坪竟有如此英雄好汉, 三桂自愧不如,就此告退!“吴三桂未敢食言,立即退兵百里,撤出松滋,从而使邻近地区的老百姓免去了一场浩劫。
      一箭定乾坤,三雁救生灵. 李氏家族从此变成了威震湘鄂两省三县的豪门望族。
      李尔炽谢世之后,金盔,金甲变埋在猛虎山上紫阳观后面的烽火台附近,重百余斤的偃月刀作为镇观之宝,陈放在观内的神坛上,从此便将吴,李跑马处叫跑马岗,将比箭处叫比箭岗,将李尔炽安营扎寨的”李氏大屋“叫”两虎争窝。
      新中国成立后,李尔炽后裔副县长李逊夫专程到紫阳观察看镇观之宝---偃月刀。两名身强体壮的民兵从神坛上抬下大刀,放在副县长跟前。副县长弯腰运气,胀红了脸,好不容易才将大刀勉强拿起。



丁丁 发表于 2011-4-22 19:12:24

蓝色梦 发表于 2011-4-21 15: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丁丁 的帖子

哈哈,下次带上你,当我们的模特

身材不好,脸蛋不靓,当模特不够格哦。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实景松滋-松滋杨林市台山寺-松滋影像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