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table class="txt1" bordercolor="#ffffff" cellpadding="0" width="493" bgcolor="#e7e7e7" border="1" style="WIDTH: 493px; HEIGHT: 1888px;"><tbody><tr><td width="100%" colspan="2" height="1"><p align="center"><b>关于松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br/></b><br/>□汪世辉<br/></p></td></tr><tr><td width="100%" colspan="2" height="12"><pre> 一、“十五”期间松滋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教育质量再攀新高。中考走出低谷,已连续两年位居荆州第二;高考连续
五年获荆州市优胜单位,一直保持在荆州前四的位置;中小学课改实验在全荆
州领先一步,“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经验受到省教育厅肯定;学生素质全
面提高,先后有1237名学生在全国全省夺高奖、夺大奖,名扬荆楚。
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在全省率先设立改危专户、中小学贫困生救助基金和
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在全荆州率先研究并制定出适应新体制的管人、管钱、管
事和管程序、管奖惩的制度,出台了一系列落实全国全省基教会精神的配套文
件,得到了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肯定;在荆州市政府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督办会
上,松滋作为唯一代表介绍了经验。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继推行乡镇撤组建校改革、学校内设机构改革、一
次性解决民师问题改革、定编控员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分
配制度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整合了城区教育资源,首创“国有民营”市实小
英才实验校区,高中补习学校以原电大为基础,独立建制建校。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九”教育顺利通过复查;幼教普及率居荆州之
首;特教在全省介绍经验;高中规模扩张,在校学生翻了一番;职教、成教因
地制宜,积极服务经济,“绿色证书”教育为荆州提供现场。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引进资金逾3000万元,新建了市一中文德楼、市
实验中学综合楼等标志性建筑;通过改危兴建维修校舍65.73万m2;通
过招商垫资,装备800万元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市场运作,新修学生公
寓8栋。
队伍素质不断优化。加强了师德师风系列建设,颁行了教师行为六条禁
令,组织初中数学、英语教师与学生同堂中考,高中40岁以下教师参加新教
材过关考试,先后有523名教师受到国家、省、市表彰。
教育形象整体提升。在2003年行评获得第二之后;去年在市人大组织
的部门评议中,市教育局以第六的成绩获“十佳人民满意单位”称号;在全省
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县市”活动中,松滋列入考核对象进行了公示,近期将进
行验收评估。
二、松滋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从总体上看,松滋教育目前处于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期,但面临的问题和
挑战仍然十分严峻: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拉大,幼儿教育和
高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还未形成规模和品牌,存在诸多影响发展的
体制性障碍;优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城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亟待改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青黄不接,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改革出现瓶颈,受经济实力所
限,体制改革难有新突破;受环境政策影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难有新进展;
教育投入仍严重不足,而且来源渠道越来越窄,与教育快速发展矛盾突出;终
身教育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建立良性循环
的互动机制;实施素质教育没有取得深层次突破,独生子女、单亲学生、留守
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成了学校全新的课题。
三、“十一五”期间松滋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1、松滋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展望。办高质量、高水平、让人民满意的教
育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育竞争将愈加激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将是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教育系统的
内部改革,特别是教学和课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将成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
重点;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会将逐步形成。
2、松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
松滋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
涵发展道路,使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更加适应松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求教育更加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于新
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市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国民素质;要
求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实现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权
利?努力完成“构建体系、培养人才和知识贡献”三大任务。
四、“十一五”期间松滋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
为本,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教育;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持续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实现向教育强市
的跨越。
2、发展目标。到2007年,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6%以
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左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以上。到2
020年,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和终身教育体系。
五、“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1、扎实优化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巩固提高“两基”成
果。继续坚持“两基”为普通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基本方针,努力由“两基”
变“两高”。在普及程度上,重点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落实“两免一补”政
策,设立特殊教育学生助学基金,拓宽中小学贫困生救助基金筹资渠道,依法
保障进城务工和外来客商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的
教育管理。二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改造薄弱学
校;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农村山区倾斜;启动学校建
设“五化”工程。三是完善城区教育格局。加快筹建市职教中心、黄杰小学和
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普教、职教,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科学合理的城
区教育格局。四是集中力量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战。大力发展优质高
中,2006年,松滋一中成为省级示范高中;2010年,二中、四中成为
省级示范高中,三中、炳中、言程成为荆州知名特色高中。
2、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
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工作。坚持在“实践中体验自我,感悟中塑造人格”的德育理念,注重德育七
个环节沟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新格局。二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加大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挖掘整
合松滋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努力创建“平安
校园”。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
入学制度。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内容与方式。积极推进学校、教师和学
生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机
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3、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技能为本
的就业培训制度。从松滋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
宗旨,努力构建与松滋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实施职
教资源的优化重组,建成市职教中心。二是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培训为重点
的成人教育。大力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发挥乡镇成
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
地。
4、实施“网上教育”,拓展发展内涵。一是实施“松滋网上教育”建设
工程。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主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工程;继续推
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增强管理的透明
度,提高管理效益和决策水平。二是加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至2007年,
全市90%以上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
学的整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意
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实施教师教育,提升队伍水平。一是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教
师和管理队伍素质。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
划,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实施“名师工程”,培养更多的学术
带头人,完善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研修制度;实施“达标工程”,开展
多种形式的教师基本功竞赛和岗位练兵,组织教师进行教材过关考试和课堂教
学达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
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按照一岗一聘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教师职务聘任,严
格聘任程序,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逐步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
统一。严格实行新进人员公开考试考核招聘制度,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
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任职培训和任职交流制度,积极推行校长任期目
标责任制。
六、实现松滋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与保障体系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和重视教育。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3、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
入力度,努力实现“三个增长”。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教育外部环境。
5、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6、加强教育科研,促进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系松滋市教育局局长)
</pre></td></tr></tbody></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