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61|回复: 1

[心情] 转发别人:大楚网 对邓大姐的专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1 12: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谢亮 于 2012-8-31 12:15 编辑

这是一位农村的大姐,一个喜欢写作的人,一个把生活写成诗行的人,一个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人。

笔耕不辍 作家梦已26年

邓继琼是松滋人,写作26 年了,最近出了几本书。

这年头出几本书不算什么,但她不容易,因为她是个农民。

记者去看她,在松滋新江口镇民主路步行街。邓继琼是她的真名,她的笔名叫冰凌。

邓继琼在步行街一侧租了间小门面,卖十字绣,代写文案、打字复印。顾客不多,她很清闲。小店一角的书架上,整齐摆放她的作品集《漂泊他乡的岁月》《冰凌诗文集》《那乡那村那人》……都是她在这里写的,边写边还跑出去招呼顾客。

记者很拘谨,因为她当过记者、编辑,采访别人是家常便饭。

她也拘谨,因为她是头一次接受别人的采访。

“我喜欢用笔来释放自我,写下文字,成为我感情的寄托。”她说,原来公开发表的作品不多,而且都是散文、诗歌。记者看到,她的作品,更像是日记。

她走出校门的最初几年,写得多是诗歌和散文,大多只给自己看,根本没往外投,投出去的,也石沉大海。

记者感觉到了,她很孤独。

常人的梦想,都在人与人之间,她的梦想,在笔尖上。

辗转漂泊 负债追梦14 年

是什么让一位农民大姐走上文学之路呢?

邓继琼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的作文就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念,于是,写作的种子便在心中悄悄萌发,不可抗拒。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小时候很孤僻,她不像别人那样喳喳哇哇,心里有话,她都记进日记里,写作就这样从一种倾诉开始。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贫,她从卫校辍学了,帮做建筑的父亲在白云边酒厂做零碎活。邓继琼喜欢每天去工地给父亲送饭,因为可以去看白云边酒厂办的墙报,墙报上贴有诗歌、散文。每次她都从地上拣起烟盒纸,把那些散文诗歌抄下来。就这样,她越来越喜欢读书了,《红与黑》《简·爱》《张爱玲作品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余秋雨、海子、徐志摩,她被吸引了。

一边读书,一边练笔,在报读鲁迅文学院函授班后,她写得很勤,或记录周围的人和事,或构思几个情节简单的故事。16岁时,她的处女作《难忘那段情》被《鸭绿江》杂志刊登,领到第一笔稿费,她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稿件开始不断地在当地电台播出。

后来,她像其他农村女孩一样,结婚、生子、种地,过着普通农村人的生活。

不同的是,她生活里多了写作和思考。在每个宁静的夜里,人们都在睡梦中了,她还在伏案写作。老公心疼她,但她不认为这是辛苦,她觉得很快乐。

1998 年,家里决定把3 年前买的旧房子拆除重建,本就不富裕的家不仅家徒四壁,而且债台高筑了。4 万多元债务对她而言,是个天文数字。仅靠在家种田根本不能应付开销与还债,于是,她决定去打工。

打工对她而言,一举几得,一方面挣钱还债,一方面换个环境,体验不同的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

在工厂打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下班了同事都去冲凉休息,她将一个鞋盒反扣在膝盖上,写作。

难以想象,浮躁的年代,燥热的南方,喧嚣的都市,一个农村姑娘既要打工挣钱,还对年少的梦锲而不舍,这种坚守,需要一种怎样的力量啊。

她贩过水果、当过工人、做过会计、设计过服装……从后勤到文案,折腾到2009 年,还清了债务。

这几年的薪水稍稍丰厚了,但孩子要读书,老人要赡养,自费5 万余元出了3 本书,又两手空空了,盖起已十几年的房子,仍没装修。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人说作家是贫穷的富有者,不知这是褒扬还是贬损,中性地讲,用在邓继琼身上,很贴切。

目前邓继琼已写有百万字的作品了,先后在《百花》《江门文艺》《前卫》《佛山文艺》等刊物上发表。

2006 年开始,她的作品集《冰凌诗文集》《那乡那村那人》《漂泊他乡的岁月》相继出版。

出书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称她为“农民作家”,她赢得了朋友们的支持,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尊重。但也有人冷笑、讥讽和打击。

这些她都不管,她只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全心面对稿纸,尽情倾诉和表达。

自费出3 本书,花掉5 万多元,这些书部分通过销售赚点成本,部分赠送给朋友和同事。有人收到签名赠书如获至宝,也有人连句恭维的话都懒得说。

更多的人是不理解,既然家境不殷实,为何还要自费出书,然后白白送人呢?

邓继琼说,出书的想法起于2005 年她的一次摔跤,那次险些瘫痪,病床上的两个月,让她深感生命的脆弱。看着自己的文字,她想做个归类,于是联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了第一本《冰凌诗文集》;第二本《那乡那村那人》是她在报纸上发表过的作品集。与农村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出书后大都是送给农民朋友;第三本《漂泊他乡的岁月》是她十年打工的经历与见闻,希望能让打过工或正打工的朋友看到,更主要的是留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打拼的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农村,舞文弄墨不一定能赢得尊重。不少人认为,一个农妇能写出什么?面对质疑,她的精神压力无处不在。

“作家梦”一做就是26 年,有人劝她放弃。她说她不是“作家”,“作家”二字是神圣的,仿佛夜空中可望不可及的晶亮的星星,她永远只能仰望。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写作。目前,她又在准备第四本书,诗集《心中的红土地》,还有另一本小说集《此爱如灯》。她说,每个人活法不同,她想把梦做下去,直到生命尽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3: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8180599815479093398_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松滋人网 ( 鄂ICP备2023004758号-2 )

GMT+8, 2025-2-8 0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