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上将家世籍贯之迷
发表时间:2008-2-15 9:18:08 来源:中国宜昌三峡传媒网-三峡商报 编辑:吕志权
贺炳炎简历
贺炳炎,1913年生,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三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一军军长。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贺龙元帅含悲书送挽联:“卓越功勋传千古,革命精神永长存!”
四川成都市磨盘山公墓原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的墓碑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1960年7月为其撰写的碑文。碑文起首写道:“贺炳炎同志,湖北省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人”。然而,自晚清以来,以松滋县刘家场为治所的都、乡、区、镇的行政区域内,却没有“姜家湾”或同音字“江家湾”的地名。而贺炳炎在其档案中对本人籍贯的两种写法:“湖北松滋刘家场人”、“湖北省松滋县第九区刘家场人”,均未写明更为具体的籍贯地。松滋、宜都史志工作者在其撰写的贺炳炎传记中,对其出生地又各执一词:1985年刊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共松滋县(今松滋市)委党史办干部撰写的贺炳炎传,称贺生于“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1987年刊于《解放军将领传》第4集(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由中共宜都县(今宜都市)委党史办干部撰写的贺炳炎传,却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其后出版的有关贺炳炎的党史军史人物传,或沿袭“中传”之说,或沿用“解传”之说,莫衷一是。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贺炳炎碑文上的具体籍贯地“姜家湾”又是从何而来?他究竟是“松滋刘家场人”,还是“宜都江家湾人”?其家又经历了怎样的迁徙历程?这一切,在读者眼中都成了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谜团。
1982年以来,宜都县(市)委党史办干部跑遍了贺炳炎的祖居地和参军前的居住地,走访了250多位贺炳炎的亲友、战友和知情老人,收集了380余件有关贺炳炎的家谱、碑文、生庚帖、档案、日记、笔记、回忆录、照片等。众多翔实的口述、文字、实物史料,清晰地呈现了贺炳炎的家世源流及迁徙之路。这些史料能否解开贺炳炎的家世籍贯及家庭迁徙之谜?
众多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均称贺炳炎是“松滋县刘家场人”,而其母为何葬在宜都?当地群众为何又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 宜都县委党史办对贺炳炎家世籍贯的调查,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所触发的。1982年,宜都县委党史办干部向从辉、刘忠武、胡益强、于宏发等在宜都县松木坪镇公社(今松木坪镇)进行党史普查时,贺炳炎婶婶之妹胡德英,外甥女刘兴秀,儿时伙伴杨凤章、刘兴贵等亲友纷纷向其反映贺炳炎生于松木坪江家湾。党史办干部杨庭良等人在邻近的黎家坪公社(今属枝城镇)进行党史普查时,从贺炳炎姑表兄胡虞宽口中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而在此之前,宜都党史工作者和绝大部分宜都人民一样,根本就不知晓贺与宜都有任何联系。同时,党史办干部还在与江家湾相邻的柳林河向家茔山(今属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一组)发现贺炳炎母亲的坟墓。墓前的五镶石碑,是贺炳炎1951年11月偕同夫人姜平、次子贺陵生回乡探亲时出资所建。墓碑正中镌刻着“向母晏孺人墓”几个遒劲的楷体大字,碑右“孝男、女”之下并排刻着贺炳炎的哥哥“向从新”、嫂子“刘氏”,“贺炳炎”和妻子“江平”,姐姐“向氏”、姐夫“刘家德”等人的姓名、姓氏。令人不解的是,贺母为何不随贺姓,而称“向母晏孺人”?众多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均称贺炳炎是“松滋县刘家场人”,而其母为何葬在宜都?当地群众为何又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面对这些谜团,宜都县委党史办决定从调查贺、向、晏三姓的家族历史入手,去寻根求源。
据笔者从枝江市马家店镇拽车庙村贺昌锐家征集的清宣统三年(1911年)版《贺氏家谱》、宜都市九道河贺家茔山发掘的贺氏墓碑记载和贺炳炎姑表兄胡虞宽、堂弟贺明清等人的讲述,贺炳炎祖籍江西。明朝成化二年(1467年),先祖荣一、荣二、荣三公由江西南昌县铁楼巷移居湖北枝江县董市枣儿林。明末,荣二公的一支后裔又迁至枝江县长江以南的九道河(1955年划归宜都县,今属宜都市枝城镇)定居。贺炳炎是九道河贺氏的后代。清乾隆年间,从贺炳炎上溯五代的先人贺大智起,贺氏按“大贺文宗,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启世家”20字排辈。贺大智之后,贺炳炎的历代先人依次为贺伟、贺文贵、贺宗德。
贺宗德是贺炳炎的祖父,居九道河巫家堰(今属枝城镇纸坊冲村三组),佃农,与妻郑氏共生育三子五女。长女乳名丙玲,嫁九道河白云寺农民胡远贵为妻。长子贺学文,次子贺学武,三子贺学志。贺学文是贺炳炎的父亲,生于1878年,10余岁即给人帮工,在宜都县郑家垴、江家湾等煤窑挖煤、背煤,冬闲则帮人杀猪。幼时,父母为他娶本地农民杨必元之女为童养媳。后来,因杨氏一直未能生育,贺学文与杨氏离婚。其离婚时间应在1906年8月以后,因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所立的贺学文堂叔贺宗和的墓碑上,“贺学文”的配偶还是“杨氏”。贺学文离婚后,在距九道河30余里的宜都县江家湾与寡妇向晏氏结婚。向晏氏本姓晏,乳名兰儿。她就是贺炳炎的母亲。
《辞海》等辞典对“籍贯”的释义是:“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贺炳炎的祖居地在宜都,他的出生地又在何处。据宜都市诰赐山兰花冲(今属江家湾村四组)贺炳炎老外公晏昌祖墓碑记载和贺炳炎的舅表姐晏忠玉、晏忠秀,姨表兄兰良诗,姨表弟兰良礼,女儿贺雷珍等人讲述,晏兰儿娘家世居诰赐山兰花冲,父亲晏国柱是诰赐山栖云寺庙田的佃户,母亲唐氏。晏国柱夫妇生育子女5人。长女晏兰儿;儿子晏祥祯,当过吹鼓手、扎纸匠,后在宜都县城定居;三女晏三秀,生于1885年,嫁本地农民兰贤志为妻(住地今属江家湾村三组);次女、幺女早夭。在贺炳炎老外公晏昌祖的墓碑上,还刻有宜都鸾凤岭人、黄埔军校教官、“宜邑贡生姚亚英拜撰”的碑文。而这位家居宜松边界宜都境内,碑文中自称“宜邑贡生”的姚亚英,不知何故也被《松滋县志》(1986年版)立传,说成是松滋县人。
贺母晏兰儿生于1882年,嫁江家湾佃农向允香为妻(住地今属江家湾村五组)。公公向士贵, 公婆晏氏,夫弟向允年,弟媳胡氏(乳名玉莲,后取名胡德秀)。公婆是晏兰儿的嫡亲姑妈,向允香与晏兰儿是表兄妹结亲。据笔者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向从绎家征集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版《向氏家谱》载,向允香祖籍五峰县渔洋关,自先祖向均禄始按“均必秀胜永,文明系东邦,宗大愈宏秉,元士允从光”20字排辈。明朝年间,向均禄曾孙向胜光迁居宜都向家畈、江家湾,至向允香一辈,向氏在此落籍已历15代。晏兰儿到向家后,于1903年1月4日生女福秀,后取名向从秀,1905年4月18日生子向从新(乳名望生,号玉山)。他俩是贺炳炎同母异父的兄姐。
向晏氏结婚不久,公公、公婆相继去世,数年后,就在夫弟向允年和弟媳胡德秀成亲的当天,丈夫又不幸病逝。向晏氏强忍悲痛,将丈夫遗体用破被裹住,秘不发丧,照常为夫弟操办婚事,直到宾客散去,方才安埋丈夫。她年轻守寡,独力抚养一子一女,生活凄苦。此段经历正如“向母晏孺人”墓志铭所言:“当斯时也,室如悬磬,生活维艰,倘稍萌异志,则向氏之宗祝墟也。夫人茹苦含辛,誓死靡他,又恐独力难支,画虎不成,因是乃与贺君学文结合,组成新家庭。”因而,在农历戊午年二月二十三日(1918年4月4日)所立的贺学文堂叔贺宗福的墓碑上,“贺学文”的配偶已是“向氏”。贺学文与向晏氏结婚是作为“上门扶子”,到向家入赘的顶门女婿,按当地习俗和向氏族规,其所生子女须承继向姓。因此,贺炳炎1913年2月5日出生后,即按《向氏家谱》排辈,取名向从炎。直到其母病故后,父亲才按《贺氏家谱》排辈,将他改名为贺明炎。此名至少沿用到1939年11月,因为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弟分别在1937年、1939年11月15日的笔记、日记中仍称他为“贺明炎”。由于“明炎”、“炳炎”谐音,后来在传呼笔录中就演变成了“贺炳炎”。贺炳炎在1953年8月的“自传”中称:“乳名明言”。由于贺炳炎文化水平低,“自传”系秘书李泮根据贺炳炎的口述记录整理,其“言”实是“炎”字同音之误。
上述史实表明,贺炳炎的祖居地是宜都市九道河、江家湾。目前,还未见史志界的专家学者和同仁对此提出异议。
当笔者追问贺是否生于黑冲子口时,兰良镜有些厌烦地说:“黑冲子口在河田坪对门,看这又隔到哪里去了,没有听说他在黑冲子口出生。贺炳炎的事,来找我调查的没有回数,你们七说不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在江家湾生的”
《中共党史人物传•贺炳炎》称:贺学文,原籍宜都九道河,“到了江家湾才给一位寡妇作了顶门女婿……结婚不久就迁到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一年后,生下了贺炳炎。”但宜都县委党史办采访的众多贺炳炎亲友和知情老人,却发出了与此不同的声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贺炳炎的哥哥向从新、婶婶胡德秀、姐姐向从秀3位重要见证人都在1980年4月以前逝世,1982年才得知内情的宜都县委党史办未能采访这3位老人,但健在的贺家亲友和知情老人仍为贺炳炎的籍贯、出生地的认定提供了大量史料。
松木坪镇松木坪村老人胡德英生于1893年,是贺炳炎婶婶胡德秀的幺妹。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贺炳炎是在江家湾生的,我还记得他妈怀他时吃羊肚子炖萝卜菜的事……晏兰儿丈夫死后,贺学文就上门扶子。我家也住江家湾,贺家住卷沟河(亦称洞河)边坪里,我家住贺家屋后半坡上。我们下河挑水、洗衣服都打贺家门口过。有年八九月间(农历),我下河洗衣服到晏兰儿家借棒头,这时晏兰儿就怀上贺炳炎了。她喊我:‘幺妹,你来吃萝卜菜哟!’我说:‘萝卜菜有什么好吃的。’她说:‘我就想羊肚子吃,昨日学文给我提了个羊肚子,我把羊肚子炖哒吃了,汤来下萝卜菜,这就蛮好吃哟。’晏兰儿怀了儿,想吃鲜味,不久就生下了贺炳炎。”
生于江家湾的贺炳炎原配妻兰良秀(1909年11月2日生,乳名花儿)和其大哥兰良鉴(1904年生)、二哥兰良镜(1906年生)均回忆贺炳炎与兰良秀是贺、兰两家同居江家湾时结的“娃娃亲”。兰良鉴在松滋刘家场家中接受采访时说:“原来我家住江家湾朴树屋场,与贺家隔个河沟。我爹与贺学文一起挖煤,两家都穷。贺炳炎生了后,贺学文对我妈说:‘亲家(兰、向两家是姻亲),把你的花儿配给我的幺(贺炳炎乳名)沙。’我妹妹大贺炳炎三四岁。我妈说:‘我的姑娘大这些岁数。’贺学文说:‘哎,欢喜就是亲戚。’这么两家就订了亲。”
兰良镜在松滋桃树乡四方岭村家中接受采访时,不仅证实其妹与贺炳炎是儿时在江家湾“拿的八字”(旧社会男女订亲要合“生庚八字”),同时肯定地说:“贺炳炎在江家湾生的”。当笔者问他是如何知道贺生于江家湾时,兰答:“贺炳炎生的时候,我家在江家湾朴树屋场住,离贺家没好远,都在一堆住,还不知道啊!”当笔者追问贺是否生于黑冲子口时,兰良镜有些厌烦地说:“黑冲子口在河田坪对门,看这又隔到哪里去了,没有听说他在黑冲子口出生。贺炳炎的事,来找我调查的没有回数,你们七说不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在江家湾生的!”同时兰良鉴亦称不知贺生于黑冲子口。兰良鉴、兰良镜分别长贺炳炎9岁、7岁,贺出生时,他俩已到记事的年龄。兰良镜说,他近10岁时,其家才由江家湾迁至松滋梅溪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