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80|回复: 18

贺炳炎是宜都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1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传承革命精神 湖北宜都松木坪镇炳炎小学正式挂牌[/td]
通讯员:明建中 2008年06月18日 09时43分 来源:湖北宜都网[/td]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 查看留言 进入论坛 搜索:
[/td]
6月12日上午,宜都市松木坪镇炳炎小学正式挂牌。 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是著名独臂将军贺炳炎的出生地。1993年,宜都市教委、松木坪镇人民政府和将军家乡的人民为了纪念贺炳炎上将,更好地以将军的革命事迹教育、激励后人,将江家湾小学命名为炳炎小学。贺炳炎夫人姜平为此专门题词赠画致贺。近年,炳炎小学生源日益减少,被合并到徐家湾小学。 为永久纪念这位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卓越功勋的独臂将军,传承革命精神,3月20日,经市政府批准,市教育局发文决定由徐家湾小学承继“炳炎小学”校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1: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都市政府办的湖北宜都网将贺炳炎列入宜都名人当中,

宜都党史办还专门搞了一个《贺炳炎上将家世籍贯之迷》的考证文章,怎么没见松滋这边有任何回应? http://www.hbyidu.com/2008-04/15/cms45021article.shtml [ 本帖最后由 新江口的人 于 2008-8-19 11: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1: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炳炎上将家世籍贯之迷

贺炳炎上将家世籍贯之迷 发表时间:2008-2-15 9:18:08 来源:中国宜昌三峡传媒网-三峡商报 编辑:吕志权   贺炳炎简历   贺炳炎,1913年生,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三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一军军长。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贺龙元帅含悲书送挽联:“卓越功勋传千古,革命精神永长存!”   四川成都市磨盘山公墓原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的墓碑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1960年7月为其撰写的碑文。碑文起首写道:“贺炳炎同志,湖北省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人”。然而,自晚清以来,以松滋县刘家场为治所的都、乡、区、镇的行政区域内,却没有“姜家湾”或同音字“江家湾”的地名。而贺炳炎在其档案中对本人籍贯的两种写法:“湖北松滋刘家场人”、“湖北省松滋县第九区刘家场人”,均未写明更为具体的籍贯地。松滋、宜都史志工作者在其撰写的贺炳炎传记中,对其出生地又各执一词:1985年刊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共松滋县(今松滋市)委党史办干部撰写的贺炳炎传,称贺生于“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1987年刊于《解放军将领传》第4集(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由中共宜都县(今宜都市)委党史办干部撰写的贺炳炎传,却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其后出版的有关贺炳炎的党史军史人物传,或沿袭“中传”之说,或沿用“解传”之说,莫衷一是。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贺炳炎碑文上的具体籍贯地“姜家湾”又是从何而来?他究竟是“松滋刘家场人”,还是“宜都江家湾人”?其家又经历了怎样的迁徙历程?这一切,在读者眼中都成了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谜团。   1982年以来,宜都县(市)委党史办干部跑遍了贺炳炎的祖居地和参军前的居住地,走访了250多位贺炳炎的亲友、战友和知情老人,收集了380余件有关贺炳炎的家谱、碑文、生庚帖、档案、日记、笔记、回忆录、照片等。众多翔实的口述、文字、实物史料,清晰地呈现了贺炳炎的家世源流及迁徙之路。这些史料能否解开贺炳炎的家世籍贯及家庭迁徙之谜? 众多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均称贺炳炎是“松滋县刘家场人”,而其母为何葬在宜都?当地群众为何又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 宜都县委党史办对贺炳炎家世籍贯的调查,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所触发的。1982年,宜都县委党史办干部向从辉、刘忠武、胡益强、于宏发等在宜都县松木坪镇公社(今松木坪镇)进行党史普查时,贺炳炎婶婶之妹胡德英,外甥女刘兴秀,儿时伙伴杨凤章、刘兴贵等亲友纷纷向其反映贺炳炎生于松木坪江家湾。党史办干部杨庭良等人在邻近的黎家坪公社(今属枝城镇)进行党史普查时,从贺炳炎姑表兄胡虞宽口中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而在此之前,宜都党史工作者和绝大部分宜都人民一样,根本就不知晓贺与宜都有任何联系。同时,党史办干部还在与江家湾相邻的柳林河向家茔山(今属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一组)发现贺炳炎母亲的坟墓。墓前的五镶石碑,是贺炳炎1951年11月偕同夫人姜平、次子贺陵生回乡探亲时出资所建。墓碑正中镌刻着“向母晏孺人墓”几个遒劲的楷体大字,碑右“孝男、女”之下并排刻着贺炳炎的哥哥“向从新”、嫂子“刘氏”,“贺炳炎”和妻子“江平”,姐姐“向氏”、姐夫“刘家德”等人的姓名、姓氏。令人不解的是,贺母为何不随贺姓,而称“向母晏孺人”?众多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均称贺炳炎是“松滋县刘家场人”,而其母为何葬在宜都?当地群众为何又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面对这些谜团,宜都县委党史办决定从调查贺、向、晏三姓的家族历史入手,去寻根求源。   据笔者从枝江市马家店镇拽车庙村贺昌锐家征集的清宣统三年(1911年)版《贺氏家谱》、宜都市九道河贺家茔山发掘的贺氏墓碑记载和贺炳炎姑表兄胡虞宽、堂弟贺明清等人的讲述,贺炳炎祖籍江西。明朝成化二年(1467年),先祖荣一、荣二、荣三公由江西南昌县铁楼巷移居湖北枝江县董市枣儿林。明末,荣二公的一支后裔又迁至枝江县长江以南的九道河(1955年划归宜都县,今属宜都市枝城镇)定居。贺炳炎是九道河贺氏的后代。清乾隆年间,从贺炳炎上溯五代的先人贺大智起,贺氏按“大贺文宗,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启世家”20字排辈。贺大智之后,贺炳炎的历代先人依次为贺伟、贺文贵、贺宗德。   贺宗德是贺炳炎的祖父,居九道河巫家堰(今属枝城镇纸坊冲村三组),佃农,与妻郑氏共生育三子五女。长女乳名丙玲,嫁九道河白云寺农民胡远贵为妻。长子贺学文,次子贺学武,三子贺学志。贺学文是贺炳炎的父亲,生于1878年,10余岁即给人帮工,在宜都县郑家垴、江家湾等煤窑挖煤、背煤,冬闲则帮人杀猪。幼时,父母为他娶本地农民杨必元之女为童养媳。后来,因杨氏一直未能生育,贺学文与杨氏离婚。其离婚时间应在1906年8月以后,因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所立的贺学文堂叔贺宗和的墓碑上,“贺学文”的配偶还是“杨氏”。贺学文离婚后,在距九道河30余里的宜都县江家湾与寡妇向晏氏结婚。向晏氏本姓晏,乳名兰儿。她就是贺炳炎的母亲。   《辞海》等辞典对“籍贯”的释义是:“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贺炳炎的祖居地在宜都,他的出生地又在何处。据宜都市诰赐山兰花冲(今属江家湾村四组)贺炳炎老外公晏昌祖墓碑记载和贺炳炎的舅表姐晏忠玉、晏忠秀,姨表兄兰良诗,姨表弟兰良礼,女儿贺雷珍等人讲述,晏兰儿娘家世居诰赐山兰花冲,父亲晏国柱是诰赐山栖云寺庙田的佃户,母亲唐氏。晏国柱夫妇生育子女5人。长女晏兰儿;儿子晏祥祯,当过吹鼓手、扎纸匠,后在宜都县城定居;三女晏三秀,生于1885年,嫁本地农民兰贤志为妻(住地今属江家湾村三组);次女、幺女早夭。在贺炳炎老外公晏昌祖的墓碑上,还刻有宜都鸾凤岭人、黄埔军校教官、“宜邑贡生姚亚英拜撰”的碑文。而这位家居宜松边界宜都境内,碑文中自称“宜邑贡生”的姚亚英,不知何故也被《松滋县志》(1986年版)立传,说成是松滋县人。  贺母晏兰儿生于1882年,嫁江家湾佃农向允香为妻(住地今属江家湾村五组)。公公向士贵, 公婆晏氏,夫弟向允年,弟媳胡氏(乳名玉莲,后取名胡德秀)。公婆是晏兰儿的嫡亲姑妈,向允香与晏兰儿是表兄妹结亲。据笔者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向从绎家征集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版《向氏家谱》载,向允香祖籍五峰县渔洋关,自先祖向均禄始按“均必秀胜永,文明系东邦,宗大愈宏秉,元士允从光”20字排辈。明朝年间,向均禄曾孙向胜光迁居宜都向家畈、江家湾,至向允香一辈,向氏在此落籍已历15代。晏兰儿到向家后,于1903年1月4日生女福秀,后取名向从秀,1905年4月18日生子向从新(乳名望生,号玉山)。他俩是贺炳炎同母异父的兄姐。   向晏氏结婚不久,公公、公婆相继去世,数年后,就在夫弟向允年和弟媳胡德秀成亲的当天,丈夫又不幸病逝。向晏氏强忍悲痛,将丈夫遗体用破被裹住,秘不发丧,照常为夫弟操办婚事,直到宾客散去,方才安埋丈夫。她年轻守寡,独力抚养一子一女,生活凄苦。此段经历正如“向母晏孺人”墓志铭所言:“当斯时也,室如悬磬,生活维艰,倘稍萌异志,则向氏之宗祝墟也。夫人茹苦含辛,誓死靡他,又恐独力难支,画虎不成,因是乃与贺君学文结合,组成新家庭。”因而,在农历戊午年二月二十三日(1918年4月4日)所立的贺学文堂叔贺宗福的墓碑上,“贺学文”的配偶已是“向氏”。贺学文与向晏氏结婚是作为“上门扶子”,到向家入赘的顶门女婿,按当地习俗和向氏族规,其所生子女须承继向姓。因此,贺炳炎1913年2月5日出生后,即按《向氏家谱》排辈,取名向从炎。直到其母病故后,父亲才按《贺氏家谱》排辈,将他改名为贺明炎。此名至少沿用到1939年11月,因为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弟分别在1937年、1939年11月15日的笔记、日记中仍称他为“贺明炎”。由于“明炎”、“炳炎”谐音,后来在传呼笔录中就演变成了“贺炳炎”。贺炳炎在1953年8月的“自传”中称:“乳名明言”。由于贺炳炎文化水平低,“自传”系秘书李泮根据贺炳炎的口述记录整理,其“言”实是“炎”字同音之误。   上述史实表明,贺炳炎的祖居地是宜都市九道河、江家湾。目前,还未见史志界的专家学者和同仁对此提出异议。   当笔者追问贺是否生于黑冲子口时,兰良镜有些厌烦地说:“黑冲子口在河田坪对门,看这又隔到哪里去了,没有听说他在黑冲子口出生。贺炳炎的事,来找我调查的没有回数,你们七说不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在江家湾生的” 《中共党史人物传•贺炳炎》称:贺学文,原籍宜都九道河,“到了江家湾才给一位寡妇作了顶门女婿……结婚不久就迁到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一年后,生下了贺炳炎。”但宜都县委党史办采访的众多贺炳炎亲友和知情老人,却发出了与此不同的声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贺炳炎的哥哥向从新、婶婶胡德秀、姐姐向从秀3位重要见证人都在1980年4月以前逝世,1982年才得知内情的宜都县委党史办未能采访这3位老人,但健在的贺家亲友和知情老人仍为贺炳炎的籍贯、出生地的认定提供了大量史料。 松木坪镇松木坪村老人胡德英生于1893年,是贺炳炎婶婶胡德秀的幺妹。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贺炳炎是在江家湾生的,我还记得他妈怀他时吃羊肚子炖萝卜菜的事……晏兰儿丈夫死后,贺学文就上门扶子。我家也住江家湾,贺家住卷沟河(亦称洞河)边坪里,我家住贺家屋后半坡上。我们下河挑水、洗衣服都打贺家门口过。有年八九月间(农历),我下河洗衣服到晏兰儿家借棒头,这时晏兰儿就怀上贺炳炎了。她喊我:‘幺妹,你来吃萝卜菜哟!’我说:‘萝卜菜有什么好吃的。’她说:‘我就想羊肚子吃,昨日学文给我提了个羊肚子,我把羊肚子炖哒吃了,汤来下萝卜菜,这就蛮好吃哟。’晏兰儿怀了儿,想吃鲜味,不久就生下了贺炳炎。”   生于江家湾的贺炳炎原配妻兰良秀(1909年11月2日生,乳名花儿)和其大哥兰良鉴(1904年生)、二哥兰良镜(1906年生)均回忆贺炳炎与兰良秀是贺、兰两家同居江家湾时结的“娃娃亲”。兰良鉴在松滋刘家场家中接受采访时说:“原来我家住江家湾朴树屋场,与贺家隔个河沟。我爹与贺学文一起挖煤,两家都穷。贺炳炎生了后,贺学文对我妈说:‘亲家(兰、向两家是姻亲),把你的花儿配给我的幺(贺炳炎乳名)沙。’我妹妹大贺炳炎三四岁。我妈说:‘我的姑娘大这些岁数。’贺学文说:‘哎,欢喜就是亲戚。’这么两家就订了亲。”   兰良镜在松滋桃树乡四方岭村家中接受采访时,不仅证实其妹与贺炳炎是儿时在江家湾“拿的八字”(旧社会男女订亲要合“生庚八字”),同时肯定地说:“贺炳炎在江家湾生的”。当笔者问他是如何知道贺生于江家湾时,兰答:“贺炳炎生的时候,我家在江家湾朴树屋场住,离贺家没好远,都在一堆住,还不知道啊!”当笔者追问贺是否生于黑冲子口时,兰良镜有些厌烦地说:“黑冲子口在河田坪对门,看这又隔到哪里去了,没有听说他在黑冲子口出生。贺炳炎的事,来找我调查的没有回数,你们七说不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在江家湾生的!”同时兰良鉴亦称不知贺生于黑冲子口。兰良鉴、兰良镜分别长贺炳炎9岁、7岁,贺出生时,他俩已到记事的年龄。兰良镜说,他近10岁时,其家才由江家湾迁至松滋梅溪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炳炎上将家世籍贯之迷

江家湾老人杨凤章(1913年生)说:“贺炳炎是在江家湾生的,他家就在我家隔壁住,两家只隔一条屋檐沟,我们从小就在一起玩,是衩裆裤朋友。”杨凤章还指着右手食指上的小疤,说这是贺炳炎小时用子弹壳和鞭炮火药,仿照大人打猎的火铳做的小“手枪”,玩枪走火留下的伤痕。杨凤章还告诉笔者,1949年冬,贺炳炎曾从青海给他家开的“杨春和”杂货铺写信,向他打听家乡亲人的情况。因江家湾地处边远山区,国民党残余势力尚存,杨未敢回信。 据贺家亲友和知情老人回忆,贺炳炎出生约两年左右,贺家迁离江家湾,但不是迁往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而是迁到宜都诰赐山   除上述老人的回忆外,散居宜、松两地的贺炳炎姑表兄胡虞宽(1898年生),舅表姐晏忠玉(1902年生)、晏忠秀(1905年生),姨表兄兰良诗(1910年生),姨表弟兰良礼(1919年生),嫂子刘家淑(1901年生),儿时朋友刘家宾(1912年生)等10余位贺家亲友和知情老人亦或称贺“是在江家湾生的”,或称贺“是江家湾人”。同时,贺炳炎姐姐的女儿刘兴秀(1934年生)、上门女婿张明礼(1925年生),婶婶胡德秀的侄女胡永秀(1920年生)等亲友亦听长辈讲述,贺炳炎是在江家湾出生。   据贺家亲友和知情老人回忆,贺炳炎出生约两年左右,贺家迁离江家湾,但不是迁往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而是迁到宜都诰赐山。 诰赐山位于江家湾以东约5里,海拔520米,是宜都、松滋两市的界山,但两市边界线不是在山顶的分水处,而是在山头东南面松滋一侧的半山腰,整个山头及明代建于山顶的栖云寺均属宜都地界(今属江家湾村三组)。此界自晚清以来均未变动。   据住在诰赐山宜都一侧的贺炳炎姨表兄兰良诗,姨表弟兰良礼,舅表姐晏忠玉、晏忠秀和郑清科(1904年生)、郑盛科(1906年生)、周家兴(1906年生)、刘维武(1908年生)、兰良典(1912年生)、刘维秀(1915年生)等10余位知情老人回忆,在诰赐山租种栖云寺庙田的贺炳炎外公晏国柱去世后,贺家就从江家湾搬到诰赐山宜都一侧垛儿岩下的“垮屋子”种庙田。   兰良诗说:“贺炳炎的母亲是我的大姨妈,从我知事起,还未上学(兰7岁多上学),贺学文他们一家就在诰赐山上种庙田,大概种了三四石课的庙田(约合4至5亩),还喂了几只羊子、一头小牛。他们是从江家湾搬来的。听我嘎嘎(外婆)说,嘎公(外公)以前也在诰赐山种过庙田。嘎嘎只有一个儿子,她和媳妇搞不好,以后也和大姨妈一家在山上‘垮屋子’住。我家在山下,离‘垮屋子’只隔两里多路,我经常上山和从新、幺(贺炳炎)一起玩。”兰良诗生于农历庚戌年二月初二(1910年3月12日),如从四五岁开始知事记事,贺家应在贺炳炎2岁左右或2岁以前就来到诰赐山。   郑盛科说:“我没读过书,小时经常在诰赐山上放牛、打柴。那时庙田的佃户有张崇德、贺学文、刘隆和、刘兴胜、王德柱等几户人家。庙里佃户都是受穷没有办法的人,看到庙田的课收得少些,就在山上种庙田。贺学文一家在山上垛儿岩‘垮屋子’住。我们在贺学文屋头田边放牛时,贺学文有时扔石头赶牛,怕我们的牛吃了他田里高粱,喊我们放牛娃:‘你们不要在这里搞呀!’。贺学文种田是用挖锄挖的,他们喂了一头小牛,还耕不起田。”   郑盛科又说:“贺学文有一个姑娘,两个儿子。姑娘向从秀、大儿子向从新不是他亲生的,贺学文是上姓向的门。小儿子向从炎是他亲生的,以后又叫贺炳炎,出去参加红军当了军长。我放牛时,贺炳炎只有六七岁,热天、秋天打条胯(未穿裤子),还在地上玩泥巴。”郑盛科并引领笔者等人现场指认了贺家所居“垮屋子”旧址。 刘维武说:“我的父亲叫刘隆和,我12岁时(1920年),我家从松滋蔡家坪搬到诰赐山种庙田,住的‘垮屋子’。‘垮屋子’是庙产,用石头垒的墙,茅草盖的顶,中间撑的木柱子,起大风时墙上的石头晃晃地响,还掉小石头下来,都喊‘垮屋子’。我家搬到‘垮屋子’之前,是贺学文一家在这里住,我们上去时,屋里已经没有人了,田已荒了一两年。”按刘的回忆,贺家应在1918年或1919年就搬离了诰赐山。 当笔者1991年11月12日再次采访贺雷珍和丈夫胡文寿时,贺雷珍对父亲出生地的说法却发生了改变。她对笔者说:“我们听老人讲,父亲生还是在宜都生的。”   由于时隔50多年,以上知情老人仅凭记忆,已不能准确地说出贺家在各个居住地来去的具体时间和时限,且各位老人回忆贺家在同一居住地来去的时间、时限也有差异,但众多知情老人对贺家在各个居住地来去的大致时间、时限的回忆基本一致,且前后互相印证。根据贺家亲友、知情老人的回忆和比照贺炳炎在自传、履历表中对自己家世、少儿时期经历的记述,可以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贺炳炎出生后贺家的迁徙路线和在各地居住的大致时限:贺炳炎约在两岁左右或两岁以前,由宜都江家湾迁到诰赐山——约5至6岁迁到松滋河田坪台子屋场——8岁多迁回宜都江家湾——9岁至12岁左右,在江家湾幺妈家和松滋干沟河父亲的帮工地来回流动居住——12岁左右至15岁左右,本人在宜都松木坪、九道河帮人放牛——15岁左右至16岁参军前,在松滋干沟河居住、刘家场打铁学艺。从1941年5月12日贺炳炎《我的自传》里“因母亲去得早,我8岁在家,12岁(至)15岁就帮别人放牛,后来帮别人学徒打铁”这句话中,也可看出8岁、12岁、15岁是贺炳炎儿时生活经历的3个转折点。   行文至此,那么,贺“生于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之说又是从何而来?笔者曾借赴省培训之便,面询《中共党史人物传•贺炳炎》的作者:“‘贺炳炎生于刘家场黑冲子口’之说的依据是什么?”其作者回答:“这是贺炳炎的女儿贺雷珍说的。”由此得知宜都、松滋两市党史办所掌握的贺“生于黑冲子口”之说的主要来源是一致的。贺雷珍不是父亲出生时的见证人,也无文化,只能是长辈口述的转述者。她又是听哪一位长辈讲述的呢?1986年8月25日,贺雷珍在刘家场镇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这是听我妈(兰良秀)说的。”对此,兰良秀又是如何讲述的呢?   1982年4月1日,宜都县委党史办干部向从辉、刘永贵在刘家场镇贺雷珍家中同时采访了兰良秀、贺雷珍母女。兰良秀在回答贺炳炎出生地的问题时说:“向允香一死,贺学文和我婆佬结婚后才生贺炳炎,怀我丈夫据说是在诰赐山、江家湾,生他是在黑冲子,我也不清楚。”为了弄清这一含糊的说法和贺家在宜松两地往返迁徙的过程,笔者于1986年8月26日、1987年3月7日两次前往松滋县万家乡雷井口村对兰良秀进行了录音采访。当笔者询问兰良秀是如何知道贺生于黑冲子时,兰说:“贺炳炎小时在黑冲子住。我妈死后,大哥把我送到黑冲子婆佬家当小媳妇玩了几天的,只去了几天,大哥就把我接回来了。”   当笔者询问兰到贺家贺炳炎有多大年龄时,兰说:“我去时贺炳炎有四五岁、五六岁了,蛮撩人嫌,醒得打人,拿起棍子赶的赶的打人。”由此得知,兰良秀的回忆只能证明贺炳炎5岁左右其家在黑冲子住过。因贺炳炎在此居住时年龄尚小,使兰良秀误以为这是贺的出生地。其时正处于贺家由诰赐山向河田坪台子屋场迁徙的时段中,而黑冲子口(今属河田坪村4组)距台子屋场仅400余米,与台子屋场隔一条20余米宽,除发洪水时外,均可涉浅而过的洛溪河。两地均位于江家湾至刘家场之间,北去距江家湾约7.5里,南去距刘家场约5.5里。采访中,兰良秀亦称听哥哥讲过,她与贺炳炎是小时在江家湾订的亲。 兰良秀的回忆,提供了贺家被雷和尚赶下诰赐山后在河田坪的又一个居住地。而贺家在此居住的时间可能较短,因为家居台子屋场、长贺炳炎12岁、与向从新共同生活了30多年的刘家淑和绝大部分贺家亲友,均不知贺家曾落脚于黑冲子,连在黑冲子口及其附近居住的杜时刚、杜时金、杜红军等几位1913年以前出生的当地老人,亦不知贺家曾在黑冲子口住过。此外,贺炳炎所有的档案材料也从未提到黑冲子或黑冲子口。   然而,当笔者1991年11月12日再次采访贺雷珍和丈夫胡文寿时,贺雷珍对父亲出生地的说法却发生了改变。她对笔者说:“我们听老人讲,父亲生还是在宜都生的。”原来,1990年,贺雷珍应邀前往钟祥县荆钟磷矿化工厂,参加了贺炳炎母亲的侄女晏忠秀孙子的婚礼,听晏忠秀(1905年生)讲述了贺炳炎在江家湾出生后,其家搬到诰赐山种庙田的经过,因而改变了以前对父亲出生地的说法。当笔者询问她是否听父亲讲过自己的出生地时,贺雷珍说:“父亲老人家没有讲到这高头去,我们又没问,也没想到这上面来。不但父亲,幺婆婆、姑妈在的时候我们也没问,只听幺婆婆讲,父亲他们在诰赐山种了庙田后就到松滋这边来了,先在黑冲子住,后在河田坪老电厂台子(即台子屋场)上住。”同年11月16日,其娘家住宜都诰赐山的晏忠秀,在荆钟磷矿化工厂儿子刘仁忠家中接受笔者录音采访时,也讲述了贺炳炎在江家湾出生后其家搬到诰赐山种庙田的经过。   当贺炳炎夫人姜平得知“姜家湾”隶属宜都管辖的实情后,即将枝城市(今宜都市)委党史办撰写的纪念贺炳炎逝世30周年的文章,推荐到成都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主办的《党史资料》刊物上发表,1998年9月又将此文收入自己编著的《戎马一生——记贺炳炎上将》一书   众多贺家亲友和知情老人的回忆基本理清了贺炳炎出生后其家的迁徙历程,那么,成都贺炳炎碑文上“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人”之说又是从何而来?   1990年以前,宜都县委党史办(1988年至1998年改称枝城市委党史办)对此并不知情。1990年3月5日,笔者在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党史办偶见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该书贺炳炎条目写道:“贺炳炎(1913-1960),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3年2月5日生于湖北省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笔者询问该书编写组成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编研室的孙志渊同志:“贺炳炎条目上出生地的依据从何而来?”孙说:“这是贺炳炎的夫人姜平提供的。”1990年3月和1991年3月,姜平在北京先后接受枝城市(今宜都市)政协干部刘忠武和笔者等人的采访时,对此予以确认,并说:“贺炳炎是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人,成都贺炳炎墓碑上也是这样写的。碑文是贺炳炎的老战友余秋里、王尚荣、贺彪、傅传作等人主持起草,成都军区政治部写的稿子。”当姜平得知“姜家湾”隶属宜都管辖的实情后,即将枝城市委党史办撰写的纪念贺炳炎逝世30周年的文章《百战忘我丹心为民》,推荐到成都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主办的《党史资料》刊物上发表,1998年9月并将此文收入自己编著的《戎马一生——记贺炳炎上将》一书(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1年3月29日又写信约请中共枝城市委组织撰写贺炳炎长篇传记,信文首句即称:“枝城市是贺炳炎的家乡”,以后又将贺炳炎生前遗物军袄、毛线衣、军用水壶等捐赠给枝城市,并请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克上将为江家湾村炳炎小学题名。姜平1951年曾随贺炳炎回乡探亲,贺与家乡亲属的来往信件均由姜平代笔、代读,她对贺家乡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1: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炳炎上将家世籍贯之迷

1992年5月,笔者为撰写贺炳炎长篇传记,前往成都收集贺炳炎史料,采访了贺炳炎的老战友、松滋街河市人、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文清少将。李文清将军听了笔者的自我介绍和来访目的后,诧异地说:“贺炳炎是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的人,松滋县老早就派了几个人在成都住了一个多月搞贺炳炎的材料,到我家谈了好几次,现在材料早就搞好了,书都出版了。是不是姜家湾现在划给宜都了,贺炳炎的材料归你们宜都搞?”当笔者说明江家湾自晚清以来就属宜都管辖的实情后,将军又说:“那松滋党史办的同志说姜家湾属松滋管呀。既然姜家湾属宜都管,那你们怎么现在才来调查贺炳炎的材料?”笔者对此作了解释,并问:“贺炳炎是江家湾的人吗?”将军肯定地回答:“姜家湾的嘛,离刘家场不远,出煤炭的地方。有一句话嘛,‘姜家湾出煤炭,挖出来一身汗。’”笔者又问:“贺炳炎自己说他是江家湾的人吗?”将军再次肯定地回答:“贺炳炎自己说的,他老婆姜平也知道,还有好多老战友也知道。他老家还有一个女儿,五几年到成都来过,都知道他是松滋姜家湾的人。”将军还告诉笔者:“贺炳炎的事情碑文上写得很清楚,碑文是经过贺老总(贺龙)审查了的。”最后,李文清将军认真审阅了笔者的采访记录,在上面签署“属实”,并签名盖章。   李文清老家分别距刘家场、江家湾40余里、50余里。他1930年在松滋参加贺龙率领的红四军,革命战争年代常与贺炳炎在一个部队战斗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贺任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时,李亦历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与贺互以“老乡”相称。因此,姜平和李文清的回忆已经确凿无疑地说明了贺炳炎碑文上“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人”的来由。此外,成都军区档案馆保存的、1960年7月成都军区撰写的《贺炳炎生平》,亦写明贺是“松滋县刘家场姜家湾人。”   贺炳炎所指籍贯地“姜家湾”,事实上就是宜都的江家湾,由于贺炳炎弄错了具体籍贯地江家湾的行政区划归属,致使“松滋县人”之说以讹相传。那么,贺炳炎为何弄错了江家湾的行政区划归属? 然而,经查《松滋县志》、《松滋县地名志》、刘家场地区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等资料和访问了刘家场地区数十位老人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晚清以来,以刘家场为治所的都、区、乡、镇的行政区域内根本就没有“姜家湾”或同音字“江家湾”的地名。贺炳炎所指籍贯地“姜家湾”,事实上就是宜都的江家湾。那么,贺炳炎为何弄错了江家湾的行政区划归属?笔者愚见,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边界地域的影响。江家湾与刘家场所辖区域毗邻,由江家湾贺家屋场南去700余米即进入松滋县境,与松滋县仅隔一道名为龚家坳的小山坳,坳顶分水处即为县界。地域临界,区划归属容易混淆;   二是人员交流、家庭迁徙的影响。江家湾盛产优质原煤,自清朝同治以来,这里就开有煤矿。据杨凤章老人回忆,民国时每日来煤矿做工、运煤者不下400人,松滋边境农民每天都有上百人过境来矿做工,早来晚归。同时贺家在宜松两地往返迁徙,贺父在距江家湾4.5里的松滋干沟河谭家帮工时,贺炳炎在父亲帮工地和江家湾幺妈家来回流动居住。两地人员交流频繁、家庭往返迁徙模糊了贺炳炎的县界意识;   三是经济向心力的影响。民国时,管辖江家湾行政区划的治所松木坪只有店铺、作坊二三家,无集市,且与江家湾隔着一条400多米高的山岭。而刘家场是松滋、宜都、五峰3县边界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店铺、作坊近百家,市面繁华。由江家湾至刘家场仅13里,江家湾村民一般都到刘家场赶集、做生意,也有不少人去帮工、学艺,并沿袭至今,形成对刘家场经济上的向心力。   上述因素淡化、模糊、混淆了少儿时期贺炳炎的县界意识,加上他年少离家,长期在外,参加红军前其家已迁居松滋县刘家场干沟河,参加红军后习惯以刘家场来概括其影响的地域范围,使他形成了错误的区划归属概念。而众多党史军史人物传记、回忆录又以此为据,循循相引,遂使“松滋县人”之说以讹相传,几乎众口一词。   那么,贺炳炎碑文为何把江家湾写成了“姜家湾”?笔者认为,这是同音字引起的笔误。贺炳炎“幼年时代因家中生活贫困,没有受到什么学校教育”(贺炳炎《自传》),文化水平低。他的自传、履历表、信件等均由秘书或夫人姜平代笔。因此,在口述者和记录者之间发生同音字误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仅以贺1953年8月的《自传》为例,万余字篇幅同音字笔误就有37处之多。如将中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写成“夏希”;湘西军阀陈渠珍写成“陈其曾”;湖北襄北(襄河以北)写成“湘北”;贺炳炎断臂的长征瓦屋塘战斗写成“瓦五堂战斗”等。巧合的是,贺的碑文将江家湾写成“姜家湾”,而他的兄姐1951年受贺之嘱为其母墓立碑时,则在碑上将贺妻姜平的姓名刻成“江平”。此可说明双方执笔人都在根据各自的惯用字来理解对方的人名、地名。 顺便指出,贺炳炎不仅弄错了自己籍贯地江家湾的行政区划归属,而且也弄错了负伤断臂地的行政区划归属。贺炳炎在《自传》中将负伤断臂地写成“云南瓦五堂”,其实应为湖南省绥宁县瓦屋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1935年12月国民党《陆军第六十二师在绥宁县属瓦屋塘剿匪之役战斗详报》,明确记载了瓦屋塘的行政区划归属和12月22日在此“截剿肖(克)、贺(龙)股匪”的战况。 根据贺炳炎本人的认定,他毫无疑义的应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人。而贺炳炎本人确认的籍贯地“姜家湾”,就是对“生于宜都江家湾”之说最有力的证明。事实证明,宜都江家湾就是贺炳炎的出生地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籍贯一般由本人认定。因此,根据贺炳炎本人的认定,他毫无疑义的应是宜都市   根据贺炳炎本人的认定,他毫无疑义的应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人。而贺炳炎本人确认的籍贯地“姜家湾”,就是对“生于宜都江家湾”之说最有力的证明。事实证明,宜都江家湾就是贺炳炎的出生地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籍贯一般由本人认定。因此,根据贺炳炎本人的认定,他毫无疑义的应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人。而贺炳炎本人确认的籍贯地“姜家湾”,就是对贺“生于宜都江家湾”之说最有力的证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置身贺炳炎出生地争议双方之外的人们,自然希望全面了解双方不同结论的依据。遗憾的是,1991年以来,笔者先后在《史志文萃》、《军事百科通讯》、《湖北方志》等省级以上刊物多次发表关于贺炳炎籍贯考证的文章,但不知何因,至今未见证明贺“生于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的考证文章回应。   此外,贺炳炎“生于宜都江家湾”,也不是宜都市委党史办单方面的调查结论。除前述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创作组梁立真等人撰写的《独臂将军》,明确记载贺炳炎幼年时期家居宜都的事实外。1984年11月4日,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贺龙传》编写组组长刘雁声和资料员韩俊亚,来宜都、松滋收集贺龙史料时,查阅了宜都县委党史办征集的贺炳炎家世、出生地等原始资料,在松木坪等地亲自采访了贺炳炎幺妈之妹胡德英和儿时伙伴刘家勇等知情老人,随后前往松滋刘家场进行了采访,确认贺炳炎生于宜都江家湾。刘雁声回京后寄来贺炳炎《自传》,供宜都县委党史办撰写贺炳炎传记,并将《贺炳炎传》推荐给解放军出版社,在《解放军将领传》第四集发表,1987年8月解放军建军60周年之际,又将宜都县委党史办撰写的另一篇贺炳炎事迹文稿推荐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军事生活•解放军将领雄风录》专题节目中播出。   前文所述表明:贺炳炎将军对本人具体籍贯地的确认,众多贺家亲友、知情老人的回忆,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史料和军史部门的调查结果,为贺“生于宜都江家湾”之说提供了充分、确凿的依据。事实证明,宜都江家湾就是贺炳炎的出生地。   作者附注:在本文撰写之前,松滋、宜都两市(县)史志部门和史志工作者(包括本文作者)在撰写有关贺炳炎的文章时,因种种原因,都有意回避了贺少儿时期其家曾在对方区域居住的事实,并对贺家在各自区域内的迁徙过程也予隐去。这种做法不仅使贺少儿时期的历史记载失真,也影响了对这位杰出军事人物的研究。因为不了解出生于赤贫的雇农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贺炳炎少儿时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饱受土豪、恶僧、老板欺压,屡遭富人白眼的苦难生活,就不易理解贺在刘家场红军召开的群众会上,听了贺龙“土豪劣绅是我们的对头!穿泥巴裤子的是我们的朋友!没有饭吃的跟我们走!……”的演讲后,为什么扔下铁锤奋然投军;就不易理解贺参加红军后,对土豪劣绅及其豢养的反动军队如此仇恨,作战如此英勇;就不易理解贺身居高位后,对工农群众、基层官兵如此亲近、如此关心,对家乡帮助、照顾过他的亲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不能令人信服地从贺炳炎成长的典型个例中,提炼出众多开国将帅之所以投身革命,从食不裹腹的穷孩子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普遍规律。因此,正视历史,实事求是、尽可能地还原贺炳炎少儿时期生活历程的本来面目,是宜松两地史志工作者不能回避的责任。      (作者单位: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滋刘家场镇有个贺炳炎中学,就是原来的松滋第五高级中学 传说松滋市原领导人是贺炳炎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3: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我就去过江家湾,就是贺炳炎的那个村子。去了才知道贺炳炎是那个村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3: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上,江家湾是在宜都松木坪还是在松滋刘家场?

松滋这边说贺炳炎是刘家场黑冲子人,这个黑冲子在什么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3: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哟,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是刘家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5: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家湾这个地方 在松木坪镇与刘家场之间, 松木坪属宜都,刘家场属松滋, 很早前看过一本 传奇故事,上面就有写到 贺炳炎将军少年时 来往于松木坪到刘家场之间的故事。 现在宜都与 松滋的分界线在 猴子洞西北面一公里处,从地域分属来讲,姜家湾这个地方应该是属于宜者管辖的,但这个地方的人如果去赶集 肯定是去刘家场,而不会去松木坪。 贺炳炎到底出生在哪里不好判断,但少年青年时代在刘家场生活过 是可以肯定的,正因为如此,刘家场的五中 后来才改成了贺炳炎中学, 由于中学名有了,宜都就只好搞一个贺炳言小学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100 收起 理由
爱在他乡 + 10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6: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7: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臂将军,当年何等威风[xnyucai (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1: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因为将军故里因为行政区划变动,原属宜都,后属松滋,或者原属松滋,现属宜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04: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松滋人网 ( 鄂ICP备2023004758号-2 )

GMT+8, 2025-2-8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