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更重要的是,雍正改革赖以成功的条件和他改革的目标是根本相悖的。雍正要惩治的是腐败,反腐败的力量是他的特权,而特权又恰恰是腐败之源。没有特权,不会滋生腐败;没有特权,又无法惩治腐败。这是一个死结。在封建专制的王朝时代,没有人解得开,雍正爷不例外。
还有一点,也是雍正想不到的。他改革的阻力,并非只是一批顽冥不化或居心不良的官员,还有强大的传统势力,这种势力是一种文化力量,并非哪个人可以扭转和对抗。比方说,他不能不让人们讲人情,讲面子,讲世故?不能。那它就无法根除这些现象:请客送礼、拍马奉迎、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争风吃醋、损公肥私、敷衍搪塞、扯皮推诿、人情大于王法等等。这些东西部铲除,政治的清明和官吏的廉洁最终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被整治的腐败迟早也会死灰复燃。
雍正当然不可能反对特权,反对人治,反对传统文化。
所以,雍正他成不了赢家。”
这是一易中天《品人录》里关于雍正反腐的总结语。在《解放日报》的网络版里,上面四段的后三段被删掉了,我不得不在家里一个字一个字把它们敲上来。
就这被删去的那几段,让我对易中天刮目相看。
从古至今,历史无外乎两种,一种正史,一种野史。在专制时代,正史就是统治者的历史,各朝各代都有修史官,他们得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撰写历史、修改历史文献。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基本都是所谓的正史,也只有正史才会被一代代完整保留下来。而野史就是民间人士所写,是民众眼中的历史,虽然里面搀杂了许多谣言、传说、八卦猜测,但是里面的含金量应该不能被忽视。
但是,文人想留名千古,而且要光宗耀祖,就非得去修正史不可。写野史不敢留名。再说,许多文采飞扬的文人都寒窗苦读考功名,或者出于为国为社稷之心,已经成了朝廷要员。所以修史的官也可以说是当时对文字对历史理解得最强悍的一批人。这一批人,如果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没有抱负也就罢了;可偏偏许多人都个性鲜明。如司马迁、班彪班固一家子,当然最有名的可能是出镜频繁的纪晓岚。他们修史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是照统治者的旨意修史呢,还是照自己的意愿写?
这个问题很伤脑筋。如果按当朝皇帝的意思,惟上意是承,肯定是皇帝喜欢谁就吹谁,皇帝不喜欢谁就贬谁。尤其涉及到当朝历史,涉及到当朝政事,那就更要斟酌了。一不小心就有杀头的危险,哪怕皇帝老儿做错事了杀错人了,你也要给他掩盖过去。但是这跟史家常常是不合拍的。史家力求准确,不偏倚,就算出处不明,也要按自己的理解去写。所以,执拗的史家被杀的很多(最早如春秋时代的董狐)。而有些聪明的史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借古讽今。
这是很无奈的。好的建议、好的事物,你不能直说,直说了是要掉脑袋的,你只能曲线说史、曲线上谏。
我们再回头看那几段,易中天明显在借古喻今,向中国的决策者提个醒!
在最后的一章《文化与人》里,易中天对中国政治进行了一番总结,认为“德治”、“礼治”、“人治”都不可能成功,因为没有一个可行的同一标准,未来只能是“法治”,而且前提是每个人要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要人人平等。
他是如此看重“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他甚至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决定“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只有这种自由发展,才有“健全的文化”,才有“健全的制度”,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这便是我们新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这是他的呼吁。人人都以为他只是在讲历史,在讲笑话,其实他骨子里在谈社稷。由此看来他也是一个传统的文人。
至于是否根除腐败就必须推翻传统文化,这有待商酌。因为正是文化决定了民族意志,文化是我们聚集在这个国度的“契约”,是我们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征貌。如果我们的文化被推翻,那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有什么值得维系的?还有什么是我们自己的?
说穿了,易中天想象的路,或者说呼吁的路是由成功先例的。那就是美国人走得路。这种事情美国人成功了,不能证明只有这一条路,不能证明有文化底蕴的我们也适合走。因为美国人建国的时候,的确空空如也,他们是一张白纸。要想把我们涂抹掉再来描绘美国的路,最后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然,成与不成也是我们的猜测,易中天的胆识却实在值得我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