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01|回复: 101

[心情]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捍卫你说你的话的自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0 23: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松集团 于 2009-9-11 11:15 编辑

引言:今晚,花了点时间,重新在看当年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始末,感触颇深,特部分转摘过来,大家共赏。

梁鲁论战

一、论战的起因
     那是梁实秋从美国回来之后不久。在北京《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1927年11月,《复旦旬刊》创刊,编者向他约稿,他把这篇文章又拿来重新发表了一次。文中,梁实秋再次把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并对女子的教育问题发了一通议论。其时,恰值鲁迅刚刚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于景云裏。景仰卢梭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自然深为不满,在梁文发表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文,发表在翌年的《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鲁、梁论争的序幕。
  问题是,鲁迅对梁实秋的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不同看法扩展到"人性论"的问题,相隔仅两天,他又写了著名的《文学和出汗》一文,一个多月后,在《拟豫言》一文中,他还以杂文笔法把梁实秋著实嘲弄了一番。梁实秋在深感震惊之馀,不能不接受这一严重的挑战。应该说,对文坛前辈鲁迅,他过去一直是很敬重的。而现在,他不得不拿起笔来应战了,尽管他十二分的不情愿。
  毫无疑问,如单就卢梭问题看,鲁迅是正确的。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还是对人类思想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伟大的卢梭都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的。梁实秋出於一己的偏见,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斥责卢梭,终致引起鲁迅的愤慨,正是理有固然。鲁迅说:"做过《民约论》的卢梭,自从他还未死掉的时候起,便受人们的责备和迫害,直到现在,责备终於没有完。"显然,鲁迅不仅钦佩卢梭,而且表现出一种感同身受般的深厚同情。
  但是,使梁实秋隐隐感到不安并且很不服气的,是鲁迅进行争论时的"态度"。确实,在上列三篇杂文裏,鲁迅的文笔是有些不大客气,像"梁实秋教授"、"上海的教授"、"美国开演《玉堂春》的影片,白璧德教授评为绝非卢梭所及"一类语言,确乎会使人感到极大的不舒服。因此,梁实秋在回敬鲁迅时,不可避免地也带上了意气用事的成分。
二、论战中的意气
      梁实秋反击鲁迅时所抓到的问题,正是鲁迅先生相当敏感的一个问题。他说:"有一种人,只是一味的'不满於现状',今天说这裏有毛病,明天说那裏有毛病,於是也有无穷无尽的杂感,等到有些个人开了药方,他格外的不满;这一服药太冷,那一服药太热,这一服药太猛,那一服药太慢。把所有药方都褒贬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馀地,好像惟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来,他就没有杂感所作的样子。"
  多年以来,鲁迅在文坛上以一支笔横扫千军,所向披靡,一直慨叹碰不上一个像样的对手而感到孤寂无聊。现在,凭藉直感,他明白终於碰上了一个理想的"敌手",先生的情绪立即亢奋起来。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写出了一大批火药味更浓的文章,像集束手榴弹般朝对方掷了过去。这裏面有专门针对梁实秋"不满於现状"之说的,有针对梁实秋确实存在的精神"贵族化"倾向的。也有并不针对什麼具体问题,只是行文中兴之所至顺便捎带上的。而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的矛盾更为深化的另一个分歧,是由对翻译的不同看法产生的。
  如果论争被严格限定在以上的范围,双方虽然都动了肝火,使论战意气用事的色彩不免过浓了些,但总的说来,论战还是文艺家在文艺范畴之内进行的。但是,由於这场论争是在范围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背景下展开的,随著论争的深入,不仅范围在逐步扩大,而且性质也在微妙地发生演变。最后,不同文学思想的争论终於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从而变得愈加复杂难辨。作为个人,鲁迅与梁实秋相互的感情也都受到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三、论战的高潮
      论战进入最高潮的标志,是鲁迅那篇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发表。在这之前,创造社的冯乃超曾著文称:"然而,梁实秋却来说教……对於这样的说教人,我们要送'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的。"老辣的梁实秋马上回敬了一枪:"《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著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话说得俏皮,而且包含了用心甚深的馀意。
  据说,鲁迅先生读到此文后的反应是,先是冷冷一笑,随后道:乃超还嫩一些,这回还得我来。於是,写下了以上那篇影响深远、多年来被奉为典范之作的名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充分调动起他作为杂文圣手的一切潜能,以形象化的,又是逻辑推理式的方式,把"丧家的"用"乏"了的资本家"走狗"的套子,稳稳地戴到了梁实秋的脖颈上。文中的精彩言论几乎能使人过目成诵: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於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於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但是,话说到这种分寸,就说不上是思想分歧,更谈不上是什麼不同文艺思想的冲突了。因而,高潮实际上也即意味著结束。此后,双方你来我往的交手虽仍然时有发生,但那只能看作是一场激烈大战后的馀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23: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松集团 于 2009-9-10 23:38 编辑

再附梁实秋的《关於鲁迅》,也可让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於鲁迅的文字。为什麼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於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於他的宣传,因此对於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於是有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份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於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於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於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於相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於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裏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裏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於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於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於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能使他久於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於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裏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麼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於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麼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於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於现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著他的痒处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裏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麼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当面对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智者将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后择法改之;愚者不谋自赎,反指责对方不详细告知自己哪里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著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於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於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档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档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於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於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夥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像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裏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著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裏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裏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裏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裏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物件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裏,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馀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物件,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於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著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著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这种比较倒实在有胡搅蛮缠之嫌。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麼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於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於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於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於被共产党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 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23: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松集团 于 2009-9-10 23:27 编辑

不同的心境下看文章,感触当然不同,缘自触发点及触及角度的不同,今晚摘录以下的两段:

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
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
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裏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
第三、讽刺的物件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

不同的心境下看文章,感触当然不同,缘自触发点及触及角度的不同,今晚摘录以下的两段:

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
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
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裏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
第三、讽刺的物件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
小松集团 发表于 2009-9-10 23:20


第一这是个笼子,几乎所有的"乌鼠"都看得出来.
      虽然不钻可也得往上凑,否则如此一篇煞费苦心的"大文章"就浪费了

1.首先楼主搬出鲁迅梁实秋卡梭...等文学巨豪(申明一下:他们的书偶基本没怎么读过,连名字都只听过前两位的)
   再次抬出名词"讽刺文学"然后若无其事地摘录两段(不对是三段)把回辨者往深刻、博爱、揭露当今社会丑恶现象的责任的"杠"上台,然后计划将此高"杠"猛然抛下,手段之残忍令人发紫
    所以本人在次特别申明我是普通苍蝇,寻找有缝的蛋而已,无脸和任何懂语文的人相比,引用本论坛某鸭子的话说:只要自己开心就好.谢谢鸭子!
2.松滋人论坛是小谭,本人乃潭中小泥鳅,泡水不鼓泡的泥螺更是不少,但有时候也惊见过鲤鱼翻浪,但鲤鱼终究嫌弃潭小,所以观摩鲤鱼溯溪翻浪是本潭泥鳅、泥螺的幸事,很不幸,近来此幸事全无


第二
楼主最近几个动作骑虎难下,舆论上尽处下风,在这个节骨眼上通过重新审视自己、发觉漏洞后匆忙打补丁,突发此贴看见一斑

1.利用查IP的权限故意暗示他人隐私,利用手中封ID、IP权限多次故意恐吓当事人,
   此低级方法在多贴中可见,后在得知有Proxy后自觉放弃,嘿嘿
2.过去的事情长提嘴边,如:
未命名1.jpg

3..跨版追捕,这个其实也没什么
4.做事出尔反尔,比如告别了版聊又版聊,这个算是我调戏一下
5.和超级版主阳奉阴违,比如超级版主要求严厉打击发表情、不提倡版聊等就不严格执行,这一条是我凑字数的
6.故意等人犯规而不追问谁先犯规
   比如宾尼在5次骂"XX日X""脑残"时不出手,而在本人反1次时候就作为呈堂证供多次威胁,为什么不在对方犯规出局的那一刻就举牌呢?让人想起松滋某篮球赛场

第三给自己备好可逃后路
反复强调此乃摘录引用分享等等等等,并非与自己所想有太大关系,为自己开溜留下伏笔


对了,楼主在悄悄闭门造车之初就被我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下图可见
未命名.jpg








本来本人是在回帖的,可不知道该楼主为何反反复复关闭打开差点害我回帖全丢,在此严重鄙视一下.
幸好我防了一手,嘘,这么样他不开也得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8: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ux 于 2009-9-11 08:27 编辑

哇,好大的砖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8: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回事?成了不明真像的围观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9: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好大的砖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与梁实秋都如此,更何况这些普通人呢.看来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9: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本帖的一点点说明:
      因为本文我刚开了个头,只完成了转摘,还没给予自己个人的观感,再加第二部分中,梁先生的部分言论涉及敏感,是直接开放主题或还是做点增删再开放主题,尚在考虑,因此,暂把主题设置在非常高的一个阅读权限。
    不想,有些同学就已经迫不及待,在我转换页面的时间间隙中,就逮到部分内容开始猛烈的批判开来了;甚至把“不开放主题”这一点也作为了一条罪状。嘿嘿,有点意思;当然,这也很好,最起码,可以开拓我的思路,补充我的盲点;在此,我得说声谢谢。
    不过,没关系,我在编辑完以后,自然会完全开放主题也会以完全开放的心态供所有同学拍砖批判;届时拜托本版版主把相关批判帖与本主题帖合并,便于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楼主不必激动
      说实在的,在早晨进入论坛,初看到你的帖子标题之时,心里很是高兴,因为楼主过往的一些言论让我看到楼主还是有些思想深度的,我也希望有思想的碰撞,有碰撞才会有进步;但看完帖子后,反倒哑然了:这不是我想看到的东西,最起码,深度不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很高的个人修养,但最少应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毕竟,都是成年人了。
      我不想过早介入所谓的辩论,因为,我还要整理思路,继续完成我的主题帖呢。所以,请阅附件图片,这是我主题帖的一部分。
QQ截图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楼主不必激动
      说实在的,在早晨进入论坛,初看到你的帖子标题之时,心里很是高兴,因为楼主过往的一些言论让我看到楼主还是有些思想深度的,我也希望有思想的碰撞,有碰撞才会有进步;但看完帖子后,反倒哑然了:这不是我想看到的东西,最起码,深度不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很高的个人修养,但最少应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毕竟,都是成年人了。
      我不想过早介入所谓的辩论,因为,我还要整理思路,继续完成我的主题帖呢。所以,请阅附件图片,这是我主题帖的一部分。
小松集团 发表于 2009-9-11 09:57



激动的不是我是你
因为我摆了个很低的姿势,版主就借势做了个鸟瞰的动作,这个很好理解
看上去是很高雅地鄙夷,稍懂行的人会发现这是版主一个华丽的开溜
正是由于我没进版主布置好的笼子,版主有点懊恼+愤怒,虽然粗言秽语没有,但本质上跟阿宾的骂人出奇地一致,具体字眼请看红色部分,所以我OUT了,
我根本不相信有太多人会在综合论坛和你探研近代文学古典文学或者那啥啥啥,但我完全相信你经过包装,外观整得和有修养滴叫兽一个造型

因为版主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感觉到的光环中,在回帖中也有相当多的暗示(请原谅我们还看得着听得见):譬如职务带zhong,家里有xxx块地,X套房子,税后帐面枯工资远超10000达到五位XXXXX元,版主这样或者那样的的暗示也培养了一大批追随的尾巴,华贵的情趣贴马屁帖不绝于眼.


既然OUT了,我决定配合下和谐的主题夹着尾巴out
0.gif
请在原贴处去鼓吹去追捧,上FANS
OV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松集团 于 2009-9-11 11:14 编辑

继续(请直接从三楼下到这儿吧),中间思路被打了一下岔,呵呵

      其实,读书的时候,有门课程是专研鲁迅的,当然就免不了要关注这场非常重要的辩论了。当时这门课程我只考了83分,是所有课程中最低分了,看来,当时看问题还是不够深刻;又或许,是因为当时没机会看到梁先生的文章,因此就难免有失偏颇。
之所以想起重新回味这场所谓的世纪辩论,是因为近期论坛有点风生水起。
      BBS泡了那么多年,应该说什么样的人都见过,毕竟这林子不是一般的大;但因为自己是松滋人又久在外乡,因此就会更多地在意我们自己的论坛动向了;可有点郁闷的是,在本坛之内,我们只能算作后生小辈,前辈在说话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带着耳朵在那儿听,稍有不慎,那砖头石块瓦片就已如雪花般飞舞起来了。若是简单地拍砖砸石,也能理解,这是BBS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样元素;但部分砖头石块趋于低俗甚至下流,就很难接受了。
      BBS确如茶馆,达官贵人三教九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均可混迹于中,可三五婆娘家长里短,可漫品新茗吟诗赋词,也可烈酒高歌纵论古今,酒酣面热之际,甚至可撸袖赤膊华山论剑;但,不可当众宽衣解带玩下流,甚至当众大小便!诚然,现实社会中,也有一些所谓的非主流,会玩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内容之稀奇古怪令人咋舌,但毕竟本坛还不是此类的专业论坛,本坛目前还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的普通平凡人群,没必要拿无耻做深沉,玩下流充潮流。
      在梁鲁之争中,我看到了坦荡胸怀,也看到了素质;可骂走狗不骂娘,可为论敌不为仇敌。
      无论辩论政治还是谈纯文学,我们都永远无法企及梁鲁两位的高度,因此只能高山仰止,自然更不能评论对错;但对梁先生的坦荡比较推崇,因此,将其引用的一句话,作为了本帖的标题。
      而将这句话充作标题,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目前忝做版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宽泛;
二是坛内个别同学,对于被禁言的所谓“论敌”的支持,让我欣赏。

是以转摘,并加附感言,以期分享。
主题结束   不惧质疑,欢迎拍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1: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伸一腿进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1: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论总是难免的.不怕有人争,就怕争不到点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1: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论总是难免的.不怕有人争,就怕争不到点上
风过无痕 发表于 2009-9-11 11:37

我都没说完(都还没发出来呢),他就在叫了 呵呵 没办法
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他都没弄明白 就又开始表演人身攻击了
无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松滋人网 ( 鄂ICP备2023004758号-2 )

GMT+8, 2025-2-10 0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