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还没恢复。。。请等待整理
先看官方资料:黑衣壮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b3508d1391aafa936438db4c.jpg)
黑衣壮,壮族的分支。
相传,远古时期,布嗷、布敏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茂密,土地肥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年,忽然遭到外来人的入侵。布嗷、布敏部族一个叫侬老的首领带兵抵抗。战争中,侬老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侬老忽然发现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随手摘一把野蓝靛叶,捣烂当药敷在伤口上。谁知野蓝靛叶汁真的能消肿止痛,伤口很快神奇般地愈合了。侬老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入侵之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保住了家园。于是,侬老下令族人将野蓝靛移植到部落,视为逢凶化吉的“神草”,并号令本部族人一律穿上用蓝靛染制的黑色衣服,世代沿袭。“黑衣壮”因此而得名。
黑衣壮的变迁与历史上的战争、民族迁徙有关。唐代,广西曾经爆发过由黄乾耀领导的农民起义;宋代爆发了由侬智高领导的农民起义并建立了“南天国”。这些起义在当时有力的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统治者作出种种让步。然而,起义终于失败,统治者对起义军和他们的家族大肆绞杀,众多壮族人为逃生举家躲入深山老林,世世代代在封闭的环境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从另外的角度说,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壮传统文化和习俗沿袭至今,完好保留下来。
黑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现多数聚居在那坡县境内生态环境脆弱的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其居住的房屋为古老的石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如那坡的马独屯就是依山傍林,沿山坡建成的阶梯式排房。黑衣壮多数分布在那坡的82个村的377个屯中,现有9900余户,总人口约51800余人。占当地壮族总数的33%。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黑衣壮也开始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了。
黑衣壮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服装和佩饰。据那坡县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其次,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主要的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的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
黑衣壮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传统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的带子,以示驱鬼赶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
妇女的服装更具特色,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戴时,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围裙不仅能用来装饰,如可将裙角往上打个三角形系在前腰间,以示潇洒美丽;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这在走亲友、赶歌圩、去娘家时特别有用。在劳动时,更可以作斗形的袋子,装些菜豆、杂粮等。妇女所戴的头巾都是她们自己织染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一圈,然后翻折摆布成大菱角形的样子,罩在头上,再把头巾两头分别垂挂在双肩上,不仅看上去朴素美观,还可以当作帽子遮荫用。黑衣壮妇女聚在一起的时候,一片黑中显出庄严的美,稳重的美和协调的美。她们的衣边、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捆镶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托透出红、黄、蓝色的细线段,清雅明亮,色彩协调中更凸显层次的美和玲珑的美。黑衣壮的传统习俗很多,其中奇特的族内婚制、入赘婚俗、取名习俗、称呼习俗、饮食习俗、酒文化、岁时风俗、民间信仰、原始宗教等决定并巩固了黑衣壮的族群性。在短短的三天采访拍摄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被他们的古朴、善良和浪漫所感染。多少次,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五彩的画卷:大山里,古老的干栏式房屋前,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人,捧着自阉的腊肉、五色糯米饭、端着自酿的玉米酒、唱着古老的山歌向你走来……黑衣壮具有独特魅力的待客之道,让我们这些从北京来的客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