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柳林河 于 2014-12-4 13:28 编辑
优美的故事 动人的传说
柳林河
我们的祖先在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的绚丽多彩的文化,让我们俯身即拾,往往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地名或一个小土丘上,就有着一段优美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采辑两则,以供大家茶余饭后鉴赏。
万年桥及其来历
在紧邻斯家场镇的西头,有一个村叫万年桥村,这个村名的来历缘于穿村而过的沙刘公路上原来有一座桥——名万年桥。
这个村原来叫东风村,后来考虑到万年桥在那一带蛮有名气,桥千古流芳加之万年桥来历蛮吉祥,所以村名就改以万年桥为名。
万年桥原本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南河之上,两边都是农田;系当地望族——易氏家族率众捐资修造,建于清朝中期。桥长两丈多,宽近两丈,高一丈有余,全身用石块和石条砌成,两边有栏杆,栏板两边雕有狮、龙、虎、凤凰等吉祥动物的图案,栏杆两头是石狮。整座桥既精美又牢固,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桥工艺水品。从建起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近三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大水的冲击毫无损伤。
既然是拱桥,自然是两边低中间高,过桥时先沿着台阶逐级往上爬,约有十来级,然后再沿另一侧的台阶逐级而下。
由于离我老家很近,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到桥上去玩。记得桥上的石板被人踩踏得铮亮发光,石条的棱角大多磨圆,桥身两边及桥拱的下表面长满了青苔并附有横七竖八的藤蔓,其根足有大拇指粗细,总体给人以苍桑和古老的感觉。这座桥与众不同就体现在它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上。
可惜的是,后来修建沙刘公路时,此桥被改为钢筋水泥桥,从此,延绵了几百年的古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以致现在当地的大多数人对此根本不知是咋回事。
那么,这个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听老人们传说,当时,为了方便南河两岸人们的往来,大家决定齐心协力,捐款捐物,在河上建造一座石桥。然而,就在桥刚刚竣工时,一队迎亲的人马吹吹打打地走了过来。几位修桥的石匠就把新娘的花轿拦了下来,要讨喜糖吃。等喜糖吃过,地方的一位绅士又给新娘出了一道难题,绅士说:如果新娘能为这座桥说上一首四言八句的话就让过桥。一时迎亲队伍里的人赶忙就把喜糖撒尽,好话说绝,甚至连媒婆也把嘴巴说干了,但绅士还是没有让花轿过桥。在整个过程中,坐在花轿中的新娘倒是不急不燥,不露半点声色。此时,新娘在花轿里就开口说话了,新娘说道:“百姓出钱工匠造,架桥修路功德高;造福一方为后代,千年夫妻万年桥”。新娘说完,现场一时鸦雀无声,绅士和石匠们只得目送着迎亲的队伍走了。
其实这位新娘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千斤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有很高的素养。
从此,人们就把这座桥叫万年桥了。
虽然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万年桥并不雄伟,但是,万年桥的故事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希望万年桥村的人民珍惜地方文化,继承良好传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日子过得更幸福。
雨台岭及其来历
在斯家场镇舞龙山村有一条山冲叫七家冲,在七家冲的冲顶有一座海拔大约两百多米的山头,山顶平坦,呈长方形,面积二十来亩。它的南面山坡下是桃树湾水库,西边与赶子幽的山脉相连,东面俯对七家冲,而北面则是陡峭的悬崖,与山脚的南坪(属王家桥镇)相对落差有近两百米,所以站在南坪那边向南眺望,此山还是蛮高大雄伟的。这座山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雨台岭。其名称的由来跟当地的一个传奇人物有关。这个传奇人物就是易永述,人称“永述公”或“述公”。
永述公,何其人也?据易氏家谱记载,他是元末明初易氏家族来松的始祖贵三公的曾孙,距今已有五、六百年了。述公在世时在当地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据传他早年到茅山去学了法,得到真传,一生为黎民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老百姓对他极为尊敬,甚至将他神话为“法力通天”之人。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和传说。比如“碓码撑台阳”、“雨中晒粮”等。在此重点讲讲他“施法求雨”的事。
述公本事高强,又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自然使官府的有些人又恨又怕,便给他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关进大牢。恰缝这年又是大旱,外面求雨的锣鼓鞭炮声传进监狱,不绝于耳,述公独自哀叹。狱卒说:“你在这好自在,外面天都干红了”! 述公说:“他们都求得下雨来,那简直是粑粑不要面做”?那狱卒问:“难道你求得下雨来”?述公说:“那试试不就知道了;不过,得有个条件”。狱卒说请讲,述公说:“如果我真求得下雨来,那这牢狱之灾是否就可以免了”?狱卒立即报告县官老爷,县官老爷立刻发话,只要能求得雨来,便放述公回家。不一会,述公便开始施法,果然求得天降大雨,大大缓解了旱情。可县官老爷开始反悔:“你若让城中降雪,城外下雨,便放你回家与亲人团聚”!第二天,果然城中又是飘雪花,又是冰雹;而城外大雨滂沱。县官老爷这才认输,派人送述公回家。述公途中见家乡田地的旱情并为缓解,就在斯家场背后燕子窝的一座桥边又施法降了一场大雨。这座桥后来被称为“带雨桥”。
关于述公能否呼风唤雨,这只是传说。但述公颇有能耐,又乐善好施,一生为老百姓做好事是不争的事实。否则,人们就不会如此尊敬他、怀念他,甚至把他神化。后来,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经常设坛祭祀、施法求雨的山上修了一座庙,取名永述庙,供奉有永述公、毛氏太太(述公夫人)、雷公、闪电娘娘,吹风将军五人塑像。故后来此山就改叫“雨台岭”了。
庙内香火一直很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到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
此庙解放初期被毁。后来,易氏族人又从湖南请来工匠复塑述公像,并移到鸭子溪易家祠堂正殿供奉,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被拆。自此,述公像永远不复存在。
旧时的雨台岭,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风景秀丽,上山的道路掩映在古木之下。大跃进时代古树砍伐怠尽,山顶开成农田,山坡水土流失,石头裸露,几乎成了不毛之地。改革开放后,山林承包到户,山上的植被才逐渐恢复,但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恐怕还得要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现在,上山的小路由于多年鲜有人行走,也就几乎不成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