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 发表于 2009-3-13 16:35:51

文笔不错。



但是松滋的历史一定要写进去,那才是最美的。

li2992 发表于 2009-3-14 09:11:52

写得真好!!

林夕相心 发表于 2009-3-14 18:36:38

懒没把丑陋的火车站写漂亮一点咧~

阿傻 发表于 2009-3-14 21:51:58

楼主放屁好臭!张静,洪文革给你什么好处了!?

kiefer 发表于 2009-3-16 02:20:27

笑死我了!这是本论坛最好笑的帖子(之一?)

浮萍 发表于 2009-3-16 15:17:45

没有西斋的说明啊,那可是一个好地方,可惜火车站搞到了张家畈。

北河 发表于 2009-3-17 09:32:39

看过之后才感到自己原来是这么的幸福,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是我们的荣幸!

山东人在松滋 发表于 2009-3-17 10:41:08

没有夸大其词吧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4:44:45

回复

谢谢楼上各位朋友的抬爱,当然也包括在文字中提到张静……等文字的朋友。说实在话,现在松滋的市长是谁我还真不知道,见笑了。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4:52:10

美丽的松滋21

   荆州屋脊柳林冲   
公元2007年10月13日,我到刘家场镇柳林冲村采访,第一次踏上了位于鄂西南山区的崄桥。
    崄桥毗邻五峰、宜都,属三县(市)交界的插花地带,境内大部分山脉都在800米以上,素有荆州屋脊之美誉。她山明水秀,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的花子洞、黑风洞等大型天然溶洞,保持着自然生态的原始风貌。省道沙渔线横穿全境,旖旎的的高山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崄桥披上了一件神秘面纱。
   自有记载以来,崄桥一直为重要集镇,据《松滋县志》行政区划记载,民国初即隶属于第四区,名峻极乡,辖现在的刘家场和卸甲坪等地,后为西屏乡,都是极具险峻、动听的名字;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均设立为公社(乡),是松滋市西南部盛产煤炭、煤矸石等矿产品的主要产地。

[ 本帖最后由 双荆李子 于 2009-3-24 18:45 编辑 ]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4:54:51

美丽的松滋22

       养在深山人未识
   “崄桥,我们来了。”我在心底激动的呼喊着,换上面包车马不停蹄的向目的地进发。
    崄桥有一种自然纯美的天生丽质,不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出其中独特的韵致的。当车过我三十年前曾到过的三望坡之后,山,便陡然变高了;路,转弯就变陡了;树,也眨眼间变绿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时已仲秋仍山峦叠翠的奇妙丹青。一座座碧玉镶嵌的峻峰,恰似一尊尊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初春少女的俊俏模样,在多情的召唤着我们,在热情的迎接着我们。
    迎着那热切的目光,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扑向了她温暖的怀抱。

[ 本帖最后由 双荆李子 于 2009-3-24 18:46 编辑 ]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5:00:49

美丽的松滋23

神秘险峻黑风洞
说崄桥险峻,我更是有着深刻的体会。下午,仍是秋雨菲菲,但我们探险的兴致丝毫没有减弱半分,一行人冒着麻风细雨怀着激奋的心情向那黑风洞奔去。
到了,到了,很规则的半圆形有十来米宽的大拱门,像一扇小窗开在山半腰,正平地对接着我们来时的冲底,就好像一个农家小院,门前总有一条与外面精彩世界相连的路。进得洞府,真是别有洞天。黑风洞主人也许是嗔怪人们来得稀疏,或许是给我们新来的贵客开一个小小的玩笑,亦或许是寂寞难耐而与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擎着火把举着电筒走走停停,那边走不通了又折转再走走停停。我跟随着大家一个劲地只顾着往前闯,根本无暇顾及观赏眼前的景致,往下,再往下,好像走到了大山的地脚下,走到了地球的纵深处。
渐渐的,地势平缓了;又行了一截路,有了潮湿的沙滩样的溪沟;再往前,有了流水;继续前行,随着地理条件的变化,有了哗哗的水声和水中间圆圆的石头,有了过不去的水和大面积的沙滩,前面带路的又担当起搬石头铺点架桥的重任。这里的空间比先前高多了,我们已经不需要再顾头顾脑的提心吊胆走路了,就像行走在漆黑深夜的山沟小溪里一样的感觉。
    这里一尘不染,溪水清澈见底,有同行者用电筒一照,竟如所愿真的发现了几条寸余长的小鱼。我曾到过几个相当有名气的且有水的溶洞,有植物的都不多,还没听说过有动物的,在这也许是亿万年都不见天日的溶洞深处竟亲眼所见水中畅游的鱼儿,着实大开了一回眼界。尽管当时我的右小腿干在回转的途中因跨一道溪水时不小心跌破了一大道口子,还是顾不得疼痛的用电筒在不深的溪水里仔细搜寻并观察着这罕见的尤物。只见它圆头大口小眼睛,短短的四肢加上扁扁的小尾巴,棕黑色的颜色与褐色的沙粒很接近,一村民用手抓了两下就抓住了一条。更可贵的是在水中抓鱼时触动了沙子,水儿也不见一丝混浊,远胜于山外面任何一个地方。回来后查资料得知这是一种两栖动物,学名为大鲵,俗称“娃娃鱼”。我想,也许这里离山外的出口真的不远,这些珍奇的小生命才得以迎着溪水游进洞府并繁衍生息。

[ 本帖最后由 双荆李子 于 2009-3-24 18:47 编辑 ]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5:04:18

美丽的松滋24

地造天设自生桥
崄桥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600余年的银杏在沙鱼公路边目不转睛的关注着人世间的峥嵘岁月和沧桑巨变,崄桥寺的钟声仿佛依然响彻在崇山峻岭,千层石砌墙身、块块片石当瓦依山傍岭而成的几十户农家石宅,构建起崄桥老街千年不朽的石文化,老街上细腻光滑、铮铮发亮的青石板,依稀留有青石板街过去的繁荣与沧桑……
崄桥险,崄桥峻,难怪我们的先民把她称之为峻极之乡。在崄桥,横看成图侧成画,不识崄桥英俊样,只缘身在峻极乡。“双崖倚天立,万仞丛地劈”, 崄桥最为著名的当属天生桥,当地人都习惯的叫做自生桥,现在亦多称之为险桥,因其在深山之巅,崄桥即由此而来。高耸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天生桥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鬼斧神工的感觉,若不是汽车鸣着汽笛在山间穿过,真的就能让人产生出一种远离尘嚣之感。你不妨随着那十里画廊走一遭,一山一道风景,一岭一轴画卷,真是叫人流连忘返,恨不能将此山占为己有,只是恐遭后人指骂或当前就被纪委立案追查而已。
松滋的地理自西向东由高而低,将平均海拔在800米的崄桥称之为金松滋的西域屏障,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最恰当不过的。但是,她在我的眼里,又恰似一道天然的碧翠屏风,为拥有84万乐乡儿女2235平方公里土地的礼仪之邦彰显出和谐大家庭的典雅风范。西屏,古已有之的美誉,最最贴切的称谓,沐浴着今日退耕还林等惠民政策的春风,一定会名副其实地真正成为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
峻极的西屏山峦雾霭,险峻的崄桥如诗如画,崄桥的奇山异水令人陶醉,崄桥的石街名洞叫人流连忘返,……

[ 本帖最后由 双荆李子 于 2009-3-24 18:49 编辑 ]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5:07:20

美丽的松滋25

    路通人和天地宽
    素有“乐乡”之美誉的松滋地处湘鄂边陲,东临荆州,西接宜昌,南承武陵,北滨长江,与五县二市毗邻,是湖北省的“南大门”。
    在金松滋2235平方公里广袤富庶的大地上,省道红东线、沙渔公路、雅澧公路等星罗棋布的公路穿境而过,73条辐射全国的客运线路和54条农村客运班线及与之配套的1个四级客运站、5个五级客运站、88个候车亭和118个招呼站构筑起密如蛛网的运输服务体系。
    在这里,无论你是乘车从乡镇到城区购物办事,还是到邻村走亲访友,都会感受到井井有条的良好运输秩序;也无论你是乘豪华空调大巴外出打工谋生或者长途旅游,还是坐中巴回乡省亲、打的出门办事,无处不享受到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无时不感受到热情周到的运输服务。
    和谐的交通运转让人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幸福徜徉,设施齐全的道路运输网络形成的立体交通圈又推动着全市产业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 本帖最后由 双荆李子 于 2009-3-24 18:50 编辑 ]

双荆李子 发表于 2009-3-18 15:12:47

美丽的松滋26

       四通八达村村通
    松滋西接巴蜀峥嵘千峰,东承荆楚沃野万顷,北倚长江水秀鱼肥,南抵湘澧堆金涌银,现辖2个省管开发区和16个乡镇,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曾经的驿站古道在这块皇天后土扬起过无数沧桑岁月的风尘。
    五湖四海今胜昔,天翻地覆属我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松滋的山山水水也旧貌换新颜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之后,为积极推进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的出行提供服务,中短途客运、市内短途客运、农村客运形成了合理的纵横网络并达到无缝对接。
    昔日的驿站古道早已遗迹了无,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多结构立体交通网络。驰骋时代,铸造辉煌。几十年的交通体制犹如凤凰涅盘令人刻骨铭心,近几年改革的辉煌成就却让松滋人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路通、车通给大家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以及潜藏的巨大活力。


[ 本帖最后由 双荆李子 于 2009-3-24 18:51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美丽的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