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治泉《《太上感应篇》讲座节要》(连载)
应辽宁省铁岭市“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群邀请,湖北省松滋病友协会(松滋市民协会)弘化部在“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群举办”真修实学《感应篇》,依教奉行渡红尘“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是继“学《弟子规》、做合格人”、“人生箴言”、《别字歌》、《人生十二悟》及”真修实学《弟子规》,以身作则教儿孙“修学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公益活动。结合现实社会、个人实例,全程语音讲解,扩展延伸,图文并茂。从2017年10月15日开始,每周星期日晚上20:30---21:10进行,历期一年。
主持:齐美凤 主讲 :姜治泉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为什么要修学《太上感应篇》? 2、我曾起过什么坏念?结果有什么报应?
2017/10/15为什么要修学《太上感应篇》?其一,这部书是讲因果的,对于我们改过修善是有极大作用的。我为什么感兴趣?是因为我读高中时的一次动念及报应,在我大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学校建房钉瓦板时,动念开玩笑捶断椽掴线索吓唬同学,结果捶到手指。从此吸取教训,不动一个恶念,所以一生顺遂,快乐幸福。印光大师极力推荐这部书。我们净业学人要想成就,必须扎好三个根:儒--《弟子规》,道--《太上感应篇》,佛--《十善业道经》。其二、是挽救世道人心的需要。现在社会人心不古,贪嗔痴慢、灾难频繁。要救此世,除了因果教育,别无良策。其三、天下太平之根本在于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因果道理。“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尽此一生,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域矣。”过去,彭际清居士家里就是把《感应篇》奉为日课,所以,代代进士贤达,他父亲是兵部尚书,他本人也是进士,没有做官,在佛教上有大成就。我们计划每个礼拜讲一次,估计要一年左右讲圆满。不求快,求稳,求扎实。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学东西快而杂,结果学佛二十年,一事无成,烦恼习气仍很难伏住。修好《太上感应篇》,一生够矣,世出世间均会圆融成就。古文精典,语言文字非常美,儒释道的精华都在这里面。多读多诵,把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把心浮气躁的毛病对治下来。 《太上感应篇》不算很长,只有一千三百多字。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南宋峨嵋令王湘为何死而复生、寿102岁?卫仲达为什么未能拜相?2、当今之世,是善缘多还是恶缘多?为什么说最救急的救世法唯弘《感应篇》?
2017/10/22 先解上讲思考题:为什么要修学《太上感应篇》?普劝同人。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南宋峨嵋令王湘。绍兴三十一年。发心誓行此篇数十事。一日因病闷绝。男女环泣。湘觉身在半空。闻哭声细如蜂蝇。少顷有神云。王湘方欲力行感应篇。宜速放还。后寿一百二岁。
南宋遂宁府周篪。日诵此篇。又好与人讲说。绍兴二十一年仲春。暴死。经日还魂。谓妻曰。我至阴司。见左右皆乡里饿死者。殿上一官呼我谕曰。汝本在饥馑籍中。因虔奉感应篇。为人讲劝。闻而回心行善者甚多。今改注尔禄寿。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不复来此矣。出遇一吏。戒曰。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求嗣求寿求禄求仙。皆在此经云。
明河间杨守业。日诵此篇。六十无子。万历六年。病死忽生。谓家人曰。至冥见一官。持簿点名。言我无子。因恒诵感应篇。当增禄寿。赐一子。明年果生男。养老送终。且登科第。太上,这两个字是尊称,含义很深。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不是某个人讲的。如果我们以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那就错了。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看到,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个话是真话,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所以,经题上冠上“太上”两个字,是性德的流露。这是要我们警觉不可以疏忽。“感”,好比种植。“应”好比开花结果。有感必有应。自性在时空上是不分的,即自性是没有时空的,不会因为时空而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发是感,全身不舒服是应。了解这个,才懂得所谓:种瓜得瓜,种果得果。感是因,应是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在我们周边,恶缘多,善缘少。古人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也讲的感应之理,是真理,是事实真相。佛经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篇文字的总纲领就是前面四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前二句是主,后二句是陪衬,说明感应道交的原理。这四句参透了,你就能够成圣成贤。佛法所说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悟是能召,苦乐是所召。智乐是福,迷苦是祸。佛在大乘经上说:佛不度众生,是众生自己自作自受、自悟自度。惟人自召啊!世间物理现象中,光电的速度最快,但心里念头的速度,比光电不知要快多少倍。念头一起,就遍及虚空法界。六祖在《坛经》里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我们的念头。就是说吉凶祸福都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造作所招感的。我们做事,与性德相应的,才能做。与性德不相应的,就不能做。因为六道凡夫,性识不定。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我们做不到境随心转,实在讲是心随境转。所以,不能不选择修学环境。《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开端这四句话,要记在心里,常常提醒我们,警示我们。天灾人祸都是恶业召感而来的,只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去断恶修善。《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必,必定。也就是说,因果报应是肯定的事实。《感应篇》的功用,可以作为超凡入圣的阶梯,转祸为福的关键。在中国古代,依照这篇修行的人很多,感应的公案事迹不胜枚举。印光大师以《感应篇》作为修学净土的基础,很有道理。印祖一生高度地提倡修学《感应篇》,是他高度的智慧,我们要依教奉行,认真落实断恶修善,才是很好的报答。存心厚道的一定有厚福;存心刻薄的,纵然目前环境还不错,但必定会衰退败坏。当今好多富人,欢乐享受,能过几天?过完之后,沦落到三恶道,是一种大家所忽略的更大的苦难啊!相反,现在贫穷,但恪守清贫,不起妄心,甚至代众生苦,将来往生净土,是多人不知不见的大福啊!世间人颠倒,只看眼前,没有往深处看。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成就圣贤的事业,就是用这颗慈悲心,思亲尽孝,见物存仁。一念真诚,一团和气,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孔子处世为人就是:温良恭俭让。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当今五浊恶世,世风日下,杀业邪淫严重。印光大师觉得,儒家的教育来不及,佛教的大道理也来不及,比较应急的就是《感应篇》。所以,印祖极力推行《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祸福无门,无门,就是不定,没有定法,都在人心一念之间。我的正报(心念)转了,依报(环境)就随着转,依报随着正报转。佛经说,一切法为心想生,惟人自召,就是这个意思。古德说凡人妄想太多,可以分为三类:过去妄想(追忆回想)、现在妄想(犹豫不决)、将来妄想(名闻利养)。宋朝有一个卫仲达,在翰林院任职。有一天,被阎罗王抓去。判官查看他一生的善恶,结果恶业卷宗堆积如山,善业只有一卷,也就是他一生造的善只有一桩事情。他对判官说,“我还只有四十岁,哪有这么多恶?”判官对他说,这些都是你的造作和心念,你起一个恶念,阴曹地府,就有一个档案存在那里。如果造作,罪责就更重。阎罗王命拿秤来,结果,他那么多的恶业比那一善还轻。他问:“我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么?”答曰:彼时帝欲造工程,须劳民伤财,但又没必要,他上奏劝帝莫做,念善且大,所以重。帝虽未听,你也有功,帝若听了,你的福报就更大了。你命中当拜相做宰相,因为你恶业多有了障碍。他最终官至吏部尚书,相当于民政部长,降了一级。所以,善恶的造作,讲的是三业:身语意。印光大师特别推荐这部书,就是让我们有一个修行的下手之处,这就是方便为门。如果明白感应的道理,就是自求多福。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恶缘?为什么对非议、诽谤甚至陷害我们的人不仅不能怨恨、而且还要感恩他们?2、天神和鬼神具有哪五种神通?为什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2017/10/29第二大段经文是天神鉴察世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天神跟鬼神都有五通,天耳、天眼、神足、他心、宿命通,是报得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有两个天神日夜跟随,在左右肩膀上,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也叫善恶童子。一个记善,一个记恶。我们累世累劫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烦恼习气严重,若今生今世继续随顺这些烦恼习气,必定会遭天地鬼神惩罚。除了同生同名以外,记载我们言语造作善恶的鬼神不计其数。【昨天,湖北松滋爵伦艺术学校到八宝长青藤敬老院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敬老行孝综艺活动,这是在10月26日操办“荆州好人开讲”活动后的又一次大型活动,非常成功。(欢乐重阳 教益盛会 ------爵伦艺校施孝长青藤敬老院纪实http://mp.weixin.qq.com/s/a2I5kCaX-Eg3gTum3RkzEQ)但是,该校吕静校长,感觉非常累,有些灰心丧气。因为遭到许多非议,心里想不通。活动落阵后,给我打电话寻求咨询,通话32分多钟。我就告诉她:要感恩那些诽谤甚至诬陷你的人,因为他们牺牲自己的福报,成就我们修忍辱波罗蜜,增加了我的功德福报。】能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才是爱自己。放下执着分别妄想就可以超越天地鬼神。明朝王用予先生公案,让世人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三代积德,克尽孝悌,心地纯正,感得无比殊胜的功名果报。宋朝光孝寺安禅师在定中见到两个出家人谈话,起初旁边有天神拥护,而后天神走了,恶鬼来了,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俩人起初谈的是佛法修行,尔后就谈家常,继而谈名闻利养。说明你一念真善,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你恶念一生,就招来魔鬼。当今世人,见面就谈名闻利养,所以这个世界法弱魔强。弘法利生哪有不遇到障碍的,只要我们心正行正,不间断,就会顺利、兴旺。“举头三尺有神明”,绝对不是妄语。
{:7_345:}好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道教《玉枢经》里说:假如一个人不能修善因,心术不善、行为不良,必定有鬼神来捉弄他,使他神魂颠倒。您信吗? 2、“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缘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是谁作的对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17/11/5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一生没有大善大恶,就如定命。如果有善恶造作,命运的吉凶祸福报应就会有加减乘除。孝养,深广无边,证得如来妙觉果地,孝养奉事才做得圆满。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达到佛的最低标准。今天活在世间的,几个人有安全感?只有修学佛法,明白道理,理得才能心安。人皆恶之。道教《玉枢经》里说:假如一个人不能修善因,心术不善、行为不良,必定有鬼神来捉弄他,使他神魂颠倒。我们世间人常讲,低姿势的人总是容易得到大家的同情,天道亦如此啊!所以,忍辱负重,受天护佑。逞凶造恶,天神会处罚他。知道过失就开悟,把过失改过来就叫修行。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对造恶的人何必计较呢?贪嗔痴,一定要断。造恶必定折福折寿。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必定增加福寿。刑祸随之。这比前面人皆恶之较重。美国纽约寿冶老和尚的讲堂有一副对联: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缘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福报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也不是天地鬼神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修的。现在地球污染严重,根源在于人心被污染了,依报随着正报转。要治理环境污染,就必须先让心清净。人心不净,如何让环境清净?佛经义理,深广无边,永远也读不厌。这个世间什么人有福?天天读经的人有福,天天亲近佛菩萨的人有福。(推荐:姜治泉在子媳婚礼上的讲话、签赠及实验http://mp.weixin.qq.com/s/zVeny3yJKVmVju6QSwp2aQ )
一切众生的果报,都是自作自受。与其迷信科学,不如迷信古圣先贤。因为古人的教诲是经过历史的验证的。城隍管理这个地区,他有资料,而且比我们阳世的还要完整,一切众生的善恶造作都有记录。天神也管理我们这个世界,佛在经上说,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管辖的范围是这个娑婆世界。换言之,我们在六道里面作众生,管我们的人太多了。鬼神和天神管我们太细太复杂了。四圣法界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如来,天地鬼神管不到。为什么管不到四圣?因为四圣无我。即,“有我”就被鬼神管,“无我”鬼神就管不到。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神鬼神都尊敬你。所以,佛称为天人师。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二战时德国的西特勒为什么早亡?三台北斗神君及三尸神主要管什么事?2、今天,本群于宏老师【早安分享】的内容是什么?“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是什么意思?
2017/11/12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二战时期,德国的西特勒,有大福报,如果不发动战争,以善心对待人民,他的寿长得很。但他用心不善,杀死五千多万人,受害的人达两亿多人,福报一下就大大折损了,短短几年,战争还没结束,就福尽人亡。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现在好多人不清楚、不明白,是非不明啊!把善的看成的恶,把恶的看成是善。究其原因,是善根不足,遇缘不同。“孝”字的含义包括虚空法界,根本的事理,无穷无尽,诸佛如来无量劫都讲不尽。佛法建立在孝道上,孝道是一切法的根本。连等觉菩萨的孝道都不圆满,只有妙觉如来,孝道才做圆满了。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求出离三界的。因为,人世短暂,天人福大寿长,但也有限,容易堕落。人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与人为善。对待恶人,也要善待。看到他作恶,要同情他、怜悯他愚痴,如有可能,要尽量劝导他弃恶从善。如果有不善的念头,要赶紧忏悔。否则,就要堕三恶道。如果在这个世间,你要争名闻利养,你就准备下三恶道。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有鬼神看到记录。三台北斗,是民间道教供奉的四尊神明。“上台”管人的生死。(命运)“中台”管人的福报(地位)。“下台”管人的禄命(财富)。他们管辖,只是监察执行,实在讲,他们不能主宰,真正主宰者是自己的心念造作。“北斗”星君主管人死,“南斗”星君主管人生。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一月或二个月,来人间巡视一次。《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寸。”一个人心地善良,头顶上有光,入定的人能见到。有各种颜色,最好的是金色黄色,最不好的是灰色黑色。我们受灾祸病痛等恶报,是先世或前生的业报,要欢欢喜喜接受,报了就消了业障。孔老夫子在陈绝粮,释迦牟尼佛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都是前世的业因,这个时候缘成熟了,成佛都没有办法逃过果报。修行人遇到恶缘很清楚,该还债的还债,该还命的还命,欢欢喜喜还,还了业障就消了,利于往生。人要往远处看,远处是来生来世。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现在很多人,年轻的,也有中年的,看到这些话,都认为是迷信,实是不明白啊!西方催眠术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前世,证明确实有六道的轮回存在。三尸神住人的体内,是姐妹三个,上尸神在头上,教人胡思乱想、眼花、落发。中尸神在肠胃,叫人好吃、健忘、做坏事。下尸神住脚里,叫人好色、好贪、好杀。三尸神,希望人早一天死,死了之后,他们就变成鬼。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三尸神最清楚。一个甲子60天,里面有一个庚申日。在庚申日,三尸神就到天上(四王天、忉利天)去告状。古人也说,三尸神就是人的三魂。人有三魂七魄。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清净经》讲:“人神好清。”人的欲望让人的心不清净,此人就成了凡夫。今天,本群于宏老师【早安分享】就讲得很好: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金刚经》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李老师讲,从前的阿公阿婆不识字不读经,但信念佛,终成正果。虽是愚人,但“愚不可及”,他那种愚笨,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他头脑清净,没有妄想,无需听经,一句佛号念到底。所以,学佛最容易成就的是上上根人和下愚的人,最难成就的是中间这大部分自以为是的人,刚强难度。趋吉避凶,人皆希望。怎么趋吉避凶?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把爱欲放下,把嗜欲放下。对于三尸神这些,有些人说,“这些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这都是错误的。实在讲,你信则有,不信也有。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是谁写给我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为什么说年轻人享福绝不是真福?俞净意居士是如何修来真福的?
2017/11/19先交流下上次的思考题。胡经之写给治泉: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晦之日,灶神亦然。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灶神是监察一个家庭的神。过去民间每家都供奉灶神。灶神龛有对联:上天做好事,下地保平安。习俗是腊月二十四,灶神升天去报告这一家人这一年所造的善恶。现在人家里不供灶神,灶神同样管理监察。一个家庭里面,鬼神很多啊,不但有灶神,还有门神……明朝俞净意居士遇灶神记,是他的同乡记录的,全都是事实。灶神知道俞净意是个读书人,平常言行似乎都是行善,但念头不是真善,灶神点化他。明嘉靖年间,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每试必高等’,可见他确实有聪明过人之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馀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後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正与妻女枯坐凄凉相吊的时候,忽然有人敲门。他点腊烛开门,看到一个人‘角巾皂服’。从前角巾是一般隐士用的,它不是一顶帽子,是一块方的布,扎在头顶上,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皂服”,“皂”是黑色。穿著黑色的袍子。‘须发半苍’,看年岁大概总有五、六十岁了。‘长揖就座’,很有礼貌,向他一间讯作揖,就坐下来了。介绍自己姓张,并说:从远路而归,走到你家门口,听到你家里有愁叹的声音,特地前来慰问。这是说明来意。先生说:我对你家里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诉我。
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现在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诸位要知道,名号含义很深,名号就是提醒自己“顾名思义”,他要把“净意”两个字做到。所以,你要学佛了,归依时,师父给你取一个法名,意思就是告诉你,要把名号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号”。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他遇到灶神,经灶神一番开示之后才改过自新,到晚年就有这样的效验与果报。我曾说过,晚年所享的福报才是真实的“福报”;年轻人享福,老实说绝不是福。年轻时发达过早容易迷惑颠倒,造罪业。因此,年轻的时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过自新之事,毫无隐瞒的写出来,教训他的子孙。
身享康寿。八十八岁。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灶神说俞净意先生,意恶很多,专顾虚名。在私居独处时,鬼神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偏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这些都是意恶。都给你记录下了,你逃祸无暇,哪里还能求得福?这对俞净意是当头一棒,把他打醒了。好在俞能相信,知过悔改。他求灶神帮助,灶神要他断除一切恶念。为了果报去行善,你的意已经不善了。不求名、不求利、全心全意帮助别人,才是真善。只要有真善心,你有什么需要,助缘马上就到。
俞净意回过头来后,依教奉行。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生。这样,他一切顺利,功名成就,丢失的儿子不期而遇,后来儿孙满堂,他活到八十八岁。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儒家的君子、贤、圣和佛家的阿罗汉、菩萨、佛是怎样的对应关系?窦燕山三十岁时还没有儿子,他的祖父在梦中怎样教他才有了“教五子,名俱扬”?2、为什么说“与其养一个儿子学科学造高科技的武器,不如养一个弘法利生的儿子”?为什么现在夫妻离异的多?小孩叛逆的多?
2017/11/26 夺纪,夺是减损,纪是十二。 古德说:“非义而动”那就是过。义,是应当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善心善行就是“是道”,恶心恶行就是“非道。” 佛法上,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就是是道,与性德相悖的就是非道。标准降低,则五戒十善是是道,破戒十恶是非道。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履,指身体动作。邪径,邪知邪见、邪言邪行。欺,是明知故犯。暗室,是人所不见之处,其义为人之念头。这两句是儒家讲的君子的标准。读书志在圣贤,君子是圣贤的基础。儒家的君子、贤、圣分别相当于佛家的阿罗汉、菩萨、佛。世间人过去都知道为子孙求福,可是现在人做到的少了。唯有教育,才能弥补先天之不足,才能完成宿根的光大。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是从事教育工作。与其养一个儿子学科学造高科技的武器,不如养一个弘法利生的儿子。积德累功。三教公认的,无论修学哪一个道门,都是以“积功累德”为根基。存心是德,落实在事相上叫功。德不积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诸佛菩萨无量劫来所做的就是积德累功。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定一个期限,如期完成,才能进步,收到效果。如果是无限长的时间,心就涣散了,没有结果。在佛法里面,也要克期求证,才能见到显著的效果。例如,佛七,就是七天七夜专心致志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布施,放下,决不要怕人们的讥笑,动摇我们的信心。魔王波旬的子孙出家就是为了破坏佛法,我们要不理会,避免障碍。低姿态去做,为什么为大众做好事还要低姿态,是因为要避免嫉妒障碍。《三字经》上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人是五代时候的人,三十岁时还没有儿子,有一天,他梦见祖父告诉他,你命里没有儿子,而且会短命,教他要修善,要修积功德。他真的如法修行,善心善行,最后生了五个儿子,而且个个成才。《了凡四训》里面讲:“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近代人不读古书,不明道理,自以为是,自以为善,往往不知道自己造孽。世间罪孽,觉悟的人明白是自己造的,迷惑的人往往推给别人。谈禅法师布施30万给福建一座寺院的住持老和尚,那寺的一个和尚见财起心,杀了老和尚,盗取资金,逃往北方,后被抓回枪毙。谈禅法师知道后,说他罪有应得。法师布施是纯善,有纯善的因果。那个和尚造孽,是他的因果。各是各的,各受各受的,互不影响。因此,我们行布施,不要纠结被施者会怎么去用,我施是我的果报,他如何用是他的果报。纯是济世之心,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纯善。当今灾难频繁,灾难是怎么形成的?共业所感。共业又是怎么形成的?失教。堕胎,实是杀人,台湾一年几十万起,怎么得了?这些被堕的婴儿冤魂能够放过世人吗?实在说,现在父母爱子女的心比不上过去啊!借工作挣钱之辞,父母把子女委托给别人照顾,造成小孩从小缺失父母之爱,更缺失父母之教。这些父母的存心和做法,不要以为小孩不知,小孩清楚得很。为什么现在夫妻离异的多?小孩叛逆的多?都是果报!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钟离欲教吕洞宾 “点铁成金 ” 法术,为什么吕洞宾不学?怎样理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2、松滋市民协会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说市民协会是病友协会的分会?
2017/12/3行善别人知道,这是阳善。作恶,别人不知道是阴恶。行阴善,积阴德,这比阳善的福德就大了。作了恶,能发露忏悔,其罪就小或减了。若作恶隐藏,甚至被人指出时还狡诈,其罪就大或增了。其实,别人指责我们好啊,帮助我们求忏悔,那是真正的善知识。可是,有几个人能接受指责,指责就会结怨,所以世间人见面都是赞叹说好。佛法里面也有人情面子,只有夏安居圆满的时候“自姿法会”,这一天,可以接受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指责。平时,都是没有别人说你,都是教你自己忏悔。不知是非善恶的人,世尊称之为“可怜悯者。”善恶里面论是非,古人有个标准:“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流弊是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如王龙舒居士汇集《无量寿经》,改动了原经的字,改得很好。按理说是善,但印光大师说是恶。为什么?因为改动经文,其流弊太大,一旦后人效法,佛经岂不面目全非了。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能用他的智慧理论来治国平天下,但是,各国诸侯只恭敬他,而没有一个用他,他只好回家教书。为什么孔子当时不起义推翻朝政而建立自己的政权?他要如此做,是有能力的,但他没有做。因为一旦起义,就要伤害很多无辜百姓。他不起义而回去教书,是大善!吕文懿公,当时的宰相,退休回家,乡里都对他尊敬。有一人酒醉后,对他粗言恶语,他没有计较。听说这个人一年后犯罪判了死刑,吕公感觉很难过,认为当时他辱自己时,若能将其惩治,就不至于他日后犯如此重罪。当时吕公忍让,反而成为恶了。有的善行后面是恶事,乃正中有偏。恶行后面是善事,乃偏中有正。遇事能够明辨善恶是非,当机立断,这就是功夫啊!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做不到。好善好德是因,缘是好学,果就是成就。《易经》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于灭身。”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天下为公”、“仁民爱物”、“推己及人”,纵然一时迷惑,短时间有灾难,毕竟都能恢复。有一信徒,在寺庙烧香,供养2文钱,但是她的心真诚,住持老和尚亲自为她消灾。后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再到寺庙来,烧香还愿,供养千金,老和尚派小和尚给她消灾。女施主问,我过去只供养2文钱,您住持亲自为我消灾,如今我供养千金,为何只派一个随便的出家人为我消灾。老和尚答:你过去的心真诚,现在的心不如过去啊,现在有骄慢之心啊!从此可见,善,有满有半。吕洞宾,八仙之一,早年遇到钟离。钟离教吕一法术:点铁成金。吕问,我点铁成金,这个金会不会再变成铁呢?钟说,五百年后会。吕说,这岂不要害五百年之后的人?这个法术我不学。钟赞吕说,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一念心,三千功德就圆满了。现在人,别说五百年后的人不害,就是眼前的人他都害啊!善的大小都在一念至诚方面来分辨。一念为众生,善就大。一念为自己,善就小。宋朝的卫仲达,官做得很大,一次被小鬼抓去见阎王,看档案,他善的档案只有一张,恶的档案一大堆。拿秤一称,善的比恶的还重。其原因是他曾上奏皇上别做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皇帝虽未从,但他的一念之善犹在,且其善大也。他又问,我仅四十岁,哪有那么多的恶事?阎王答:你的恶念多也。古人讲经,都很含蓄,点到为止,听者豁然开悟。现在人聪明好像是超过古人,实为世智聪辩,智慧远远不如古人。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最难克服的地方,你都克服掉了,其他的就容易了。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就从哪里着手。喜欢贪财,就从布施开始。喜欢贪色,就从远离美色开始。知道自己的过,就是觉悟,知过能改,就是功夫。佛家不忌讳讲生死。死是转到不同时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天人鬼神生活在四维五维多维空间。六道存在,时空维次不同。行善虽好,但古大德又教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最重要的是心清净。这是从修行往生的角度讲的。好事做得多,得的是人天福报。若要往生极乐净土,就要放下万缘,善恶都不作,保持中道,无挂无碍,才能成就。修道的人生活愈简单愈好,心清净,修行才得力。【分享《观婚礼实验 悟幸福理念------原来幸福这样简单》】《了凡四训》中有一句:随缘济众。随缘济众就是为众生服务。常处善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不能相处的。人不能跟我相处,不要责怪别人,要反省自己,不能把过失推给别人。佛说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见解。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证得阿罗汉。在证得阿罗汉之前,不能离开佛菩萨,不离善知识,也就是不能离开经教。成人之美,自他不二。这个人是广义的,包括一切众生。兴建大利。凡是有利于社会和众生的,都是真实的利益。能够救济众生的危急是大利,能够防范种种灾害的是大利。教育是最大的利益。中国古代,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来办教育,不但影响当代,而且影响历史,直到现在,还会逐渐扩大影响。古印度,释迦牟尼佛也是做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是从教五比丘起步的,后来才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我们松滋病友协会及其分会松滋市民协会也是以平民的身份办教育,扬正抑邪,调伏身心。佛说,娑婆世界是妄,极乐世界是真,六道轮回是病,往生净土是药。病友协会包括六道,市民协会只是其中一道(人道),所以,市民协会虽含全体市民,但其范围还是小,只是病友协会的六分之一。】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慈与爱有何异同?如何理解“慈心于物”?2、尧舜之道是什么?为什么说“忠孝做到圆满,就是人中之佛”?您相信“孝行能让你年轻”吗?
2017/12/10 《感应篇》第十句是:慈心于物。物,是一切众生。向下这一段经文是讲养性。佛法里面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德,方便是功。佛法里面讲慈悲,是爱而不说爱。慈悲生于智,爱生于情。佛心特征,一是纯善,二是纯爱,三是纯利益于一切众生,真正做到舍己为人。这三点通于各种宗教,是根本法。慈悲能够化解一切不祥。卫生,是保卫生理,讲求卫生是治标,调心是治本。慈悲是最重要的调心。中国佛教提倡素食始于梁武帝,他读《楞伽经》,佛在经上劝导不食众生肉,他很受感动,自己率先采取素食,劝勉出家人吃素。全世界的佛教徒,只有中国的吃素。而且,全世界的佛教徒,也只有中国的在头上燃香烧戒疤,名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条现在已经废止)。身上燃不燃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记住佛“舍己为人”的教诲。荤菜是五辛,不是肉类。五辛是葱、大蒜、小蒜(藠头)、洋葱(兴渠)、韭菜。五辛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忠孝友悌孝是诚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孝道上。古德对忠孝特别重视。“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心孝引申为为一切众生尽孝,尽忠引申为为一切人民服务要尽忠。一念不生是谓诚。忠心就是一心。人如果能够守住常道,就是佛菩萨。人如果丧失常道就是凡夫。忠孝两个字没有了,人伦的根本就消失了。天台大师讲《法华经》:十法界展开为百界千如。每一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人法界里面,忠孝做到圆满,是人中之佛。忠孝做到五成以上,是人中之菩萨、缘觉、声闻。忠孝做到一二成,是人中之人。做到三四成,是人中天人。如果忠孝做不到,是人中畜牲、饿鬼。完全违背,大逆不道,就是人中地狱。“使为臣不忠,则君复何望于臣?为子不孝,则父复何望于子?畜生禽兽之不如,安可言人乎?”“孝”,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说明父子、先辈后人是一体啊!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忠孝”这两个字,你认识,能开悟;能做到,就证果。“人虽应登仙品必须多历岁年,唯至忠至孝,今日谢世,明日便生天界。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岂知尤为超度之本哉?”《感应篇》是道教经典,道教追求的是生天。此言表明,人能尽忠孝,不必修行,死了就生天。换言之,如果不忠不孝,虽修十善、四无量心,也不能生天。同理,不忠不孝,念佛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儒佛讲的心,都是讲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遍一切处,心包太虚。《楞严》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心想纯正,就是忠。“知耻近乎勇。”勇,即精进。我们样样比不上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大耻辱。深心,就是好德好善。存心是德。存什么心?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言谈举止表现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就决定能够成就。果然肯学,用心去学,你一定得受用,这个受用不只一生啊!忠,形状就是中、心,即用心中道。相是心的相分。《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相是一真法界。学佛菩萨从哪里学起?从拓开心量学起。凡夫心量小到只知自私自利,怎么会没有灾难呢?自私自利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你也和佛菩萨一样,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无量无边。有人说死了就了了,实际上,死了怎么会了?死了才不得了啊!生死只是生活空间维次的转变,这个转变,有转好的,有转差的。转得好与差决定于你如何修行,由业力作主。所以,没有生死是真话。诸佛菩萨三十三应,生死转变自在,就是因为忠孝做到了。孝是根本,忠是起用。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关涉很大,无边无际。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其意思很广很大,包括有情的人和动物、无情的植物和矿物以及一切自然现象。十善业道的圆满,是大孝,是孝道的圆满。孝之体就是一念圆满的自性,孝之相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一切都包容在其中,孝之行就是止于至善、佛行菩萨行。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就要像照顾婴儿一样,饮食起居无微不至。修行真正有成就,这是大孝。【分享我的讲座《孝顺会让你更有福气》http://mp.weixin.qq.com/s/eyGKN3CTvb0RlbWwPcAnRA陪伴比啥都好 孝行让你年轻 ------廖氏姐妹行孝纪实http://mp.weixin.qq.com/s/5fVKO4AXDFEo5scrWSaVpw】人在社会一定要有所事事,要有一个正当的行业工作,为社会工作,为家庭工作,更是为自己工作。中国古代常讲:“求忠臣于孝道人家。”不忠不孝之人,前途是三恶道。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让”有几种类型?其境界层次如何?2、“正己”从何处开始?为什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也”?
2017/12/17 《感应篇》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忠孝友悌。孝是大方广,忠是佛华严。诸佛菩萨一切教诲都是忠孝的扩大与发挥。忠孝两个字做圆满了,就是无上菩萨,就是如来究竟果地。大孝便是顺亲养志。天地同根,万物同体。顺,是顺性,不是顺情。在情里面,通情达变。现在的很多父母知道疼爱子女,但不知道照顾,花钱请人来照顾。子女从小得不到亲情的照顾,长大之后才会不孝悖逆,给社会造成重大的灾难。儒家的教学只教导我们三桩事情:第一、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即伦理。第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三、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佛法的教学也是这三种,比儒家教学的范围大,横遍十方,无边无际;竖穷三际,无始无终。忠孝要落实,就要懂得让。“三让”是我们的性德,是美好的德性。你处于幼弱时,忍让;平等时,礼让;强大时,谦让。天子是对领导人一个很好的尊称,是提醒国王替天行道。存天心,就是无私之心;行天道,落实忠孝。小不孝的原因:娇惯、习惯、纵欲、忘恩记怨。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谁能做到?孝子能做到。净空法师在中国大陆建了十所中学,都取名为慈光中学,纪念他的老师李炳南居士,因净空法师在李炳南居士的慈光图书馆住了十年。在贵州铜仁办了一所庆光中学,纪念当时净空法师在贵州读中学时的李庆光(邦道)校长。在方东美教授家乡安徽桐城建了一个“东美电脑教室”,纪念方东美老师。在山东济南建一个“李炳南电脑教室。”还有南京的“(涂)世泽电脑教室。” 为什么这么做?尊师重道,不忘师恩。友悌,包括在孝道里面,教导我们行孝的方法。正己化人。要想教化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智慧。《无量寿经》正文第一句就是“咸共尊修普贤大士之德。”正,确不可易。化,自然而然。从哪里修起?从“不妄语始”。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必去打听,“知事多时烦恼多”。要特别谨慎维护自己的清净心。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传播是非。常论正法,有护法神围绕。常常讲是非、论短长的,周围都是妖魔鬼怪。修行人,虽然不是领导人,但是义务的教育者,不领导大众,但要教化大众。世出世间一切大圣都是从事教学,教化众生。教学是直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学释迦牟尼佛,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把自私自利连根拔掉,舍离四相,才能教化众生。【分享《观婚礼实验 悟幸福理念 ------原来幸福这样简单(附/讲话记录)》http://mp.weixin.qq.com/s/CDRgOgk3oGWiQU7_4ORBJw】随缘,决不攀缘。善才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是三大士: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表心量、文殊表智慧,普贤表落实。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正己,不但得到大众的尊重,而且得到鬼神的尊重,冥冥之中有许多好处。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怎样化解情缘?为什么要“处忙时更当以闲”?2、何谓“五福六极”?怎样求得五福、避免六极?
2017/12/24识大体的人就能够舍弃自私自利。“处忙时更当以闲”,忙才不至于乱。遇到急难的时候,心尤其要平静,稳住阵脚,这是高度的智慧。闲的时候,要有定慧。真正有能耐的人,用人不疑人,底下都是人才。古时候的管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做宰相,帮助齐桓公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才能,各方面都不如手下的人,但他有权,善用人才。结善缘,决不结恶缘。平常人修行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各方面的情缘,要学会化解。感情之人变化无常,性情之人就是佛菩萨。把情缘化解,化成法缘,就能够得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由心想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真正觉悟人,不会有成见,不会有门户之见,更不会有教派法门的隔阂。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八个字是教我们行仁尽忠、推己及人。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林长,给各个养老院、孤儿院的每一个人都专门发一张请帖,请他们来参加温馨晚会,共3800位,使每个孤寡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人家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曾国藩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起心动念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那是轮回心造轮回业。现在社会污染严重,真正能免疫解毒的方法是断贪嗔痴。五福是善因善果,六极是恶因恶果。儒家经典《尚书·洪范》记载说: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平安,四是遵行美德,五是老而善终。人生有六种不幸:一是早死,二是多病,三是多忧,四是贫穷,五是丑恶,六是愚弱。今天是西方节日平安夜,在此,祝大家五福临门!现在全球有灾难,要全力劝导众生如何避难。每天精进修行,魔鬼就不得扰身。一旦用功松懈,冤亲债主都会找来,让你不得安宁。有佛法、有龙天善神、有护法神在的地方,就没有灾难。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昆,义大。虫,义小。唯有无畏布施,果报才健康长寿。见到蚊虫蚂蚁,动不动就把它们弄死,没有什么道理,是恶的习气所致。一般讲,动物愈小,越是愚痴。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像蚂蚁蜜蜂,都有它们自己的组织,并不愚痴。决定不能认为杀害蚊虫蚂蚁不会受果报。世界战争的根源,就是吃众生肉。中国佛教吃素,是梁武帝提倡的,这是随顺佛的教诲。佛制定戒律,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克服障碍,要让性德现前,儒家所说的“克念作圣”。不杀生,得长寿的果报。不恼害众生,得康宁的果报。善根深的人一听经教,就明白,能做到不杀生。福德厚的人,虽听不明白,但相信,能做到不杀生。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过年了,为什么说“最高兴的是又圆满地度过了一年”?养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2、佛教人哪三桩事情?为什么不能随意评价一个人?
2017/12/31 今天是2017年最后的一天,明天就是新年元旦,在此,感恩修学路上一路相伴的各位同仁、群主、老师和朋友!祝大家元旦快乐,新年吉祥!上次讲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情与无情是一个共同的生命体。不仅要爱护动物,而且要爱护植物。佛说法时,有一个小蚌蛤,也在听经,不小心被人踩死了,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作忉利天王,然后再来听佛陀讲经,证得阿罗汉果。花有花神,草有草神。你对花草好,它就长得好,报答你。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是行仁。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都是行义。世出世法,离不开因果。理不出心性,事不出因果。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士活得有意义,义字所在,决不苟且偷生。怜悯不只是用心,是要拿出行动来。疾病的根源是五毒:贪嗔痴慢疑。如何养生?清心寡欲。起心动念,就是攀缘。佛菩萨从不起心动念,只是应众生之感,只“应”而已,永远的是被动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才应,无感则无应。如果主动起心动念,就是凡夫了。转凡成圣是彻底奉献、奉献自己身家性命在所不惜。现在我们的依报环境不好,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自己的存心不好、人没做好。要彻底地改过自新,为一切众生救苦救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把这个道理推荐给有缘人。世间再大福报的人,那是他的事,我们不向他开口求一分钱,我们向佛求,向佛求是正理正法。佛教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们就学三桩事情。《感应篇》一千多字,把善恶集中在这里,句句都是佛说的,这就是佛经。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世人见人之得就生嫉妒,见人之失就生欢喜心,如此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口业,批评别人,诽谤三宝,常常可见,佛菩萨看见很痛心,谓之“可怜悯者。”古德说:谣言止于智者。判断一个人是善是恶,很难的,不能随意评价一个人,所谓“盖棺定论”,盖棺了才能定论啊!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怎样理解“人之有短,如闻父母之名”? 何谓默摈?为什么要默摈?2、您相信“忧能使人老”吗? 朋友要借钱,如何对待?
2018/1/7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人之有短,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古礼中,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成人,其“名”只有父母老师可称,兄弟朋友等只能称其“字”。如果他有德有贡献,尊称其“号”,如果还有大的德行,最极尊敬的称“地名”。如李鸿章,被称为“李合肥”。隋朝智者大师,法名叫“智凯”,称“智者大师”已经很尊敬了,因他住在天台山,被极尊为“天台大师”。更进一步,(对父母名)耳亦不可得闻则更上也。我们只听别人的好言好行,不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记别人的好处,不记别人的坏处,保持清净心。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今天我们把这些断掉,舍弃自己的成见和妄想,修清净心、平等心,完全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这个心一转变,就是大觉醒,就是转凡成圣,就不是凡夫了。诸佛菩萨所说全是自性的流露。什么是自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就是自性面对灾难,不惊不怖,提升境界,至大圆满。人一生当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谈人之过,这是极大的罪业,《地藏经》上说此罪业果报是拔舌地狱。宋朝的韩琦、王素、文征明,都是读书人,有度量,能包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把人的小过,渲染成大错,会铸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对于小过之人,只能避人而规劝,一次二次,他还不改,才默摈(不再理)。自己的优点,要藏起来,韬光养晦。自己的缺点,应该暴露,披露忏悔。要想得清净心,就得省事。事情太多太繁,就难得清净心。多做善事,是修福,福再大,但与了生死不相干。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忠厚和善,一字不识,样样让人,一句佛号,自在往生。别人以善行对我,我以善行对人;别人以不善对我,我还是以善行对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当年魔王波旬劝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就是要他死,他就入般涅槃。感化魔王,否则,佛法被灭得更快。遏[è]恶扬善。遏,音[è],义阻止。诸佛菩萨不但诸恶莫作,而且造恶的念头都没有。不但造恶的念头没有,而且行善的念头也没有,没有起心动念。凡夫造业,是无始劫来的习性所致。这些习性害得凡夫生生世世苦不堪言。禅宗教人:“莫思善,莫思恶。”菩萨度众生,善恶事都有,那只是事,心里没有半点念头。怎样不动念?念头才起,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取代,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有罪,自然有国家法律制裁他。我们不是执法的人,去惩罚他,自己就造业了。扬善,劝勉大家效法。如钟茂森居士,二十几岁,发九条大愿,断恶修善,尽孝修行。净空法师将其发表在《佛陀教育杂志》,就是扬善。推多取少。这一句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懂得谦让。多元文化教育家,在这个社会有能力竞争获得名闻利养,但他们放弃竞争,过着清贫的生活,是因为他们眼光远大,深明因果,慈悲度生。朋友要借钱,借不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定。若借,绝对不要指望他还,借了就要想成是送给他了。他还,当然好;不还,也不生怨。《遗教经》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谚语说:“忧能使人老”。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何谓“三轮体空”?世上最大的事业是什么?2、善人的标准是什么?做善人有哪些好处?
2018/1/21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是非人我、贪嗔痴慢都要放下了,你的心才清净啊。清净生智慧。把布施者我、接受布施的对象及布施的财物都放下,这叫三轮体空。心施,深义是真心布施,浅义是有心施而能力不足。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心施。出家人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为人演说。佛菩萨不疲不厌,是因为喜悦。我们做事情常常疲倦厌烦,是因为没有喜悦。朝代的灭亡不是制度问题,而是末代帝王昏迷享乐、不作为乱作为。战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美国对朝鲜作战花了一百八十亿美元,对越南作战花了一千八百亿美元,都没解决问题,只是结下了冤仇。美国若把这些钱财无条件布施给朝鲜越南,那将是多大的恩德,会结下多好的情谊!亡国灭种是小事,道统断绝是大事。把圣贤的道德和智慧传下去,是世上最大的事业。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善人之实,始于是非不谬,则智勇兼尽,终于人我两忘,则仁恕兼行。佛经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是净业三福。能够做到第一条是下善,能做到一二两条是中善,三条全做到是上善。况其立心用意,待己待人,内而五常百行,外而事物机宜,无一之不尽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止于至善。善意,真诚纯正;善行,五戒十善。世出世间圣贤自行化他,都离不开善意善行这个原则。天人善,我们相信。鬼王善,是菩萨化身。现在世人善少恶多,其原因是不讲学、不改过,不行道。讲学是解门,改过是行门,解行相应,定慧等学,这才能够超凡入圣。等觉菩萨尚在改过,何况凡夫。等觉菩萨知道自己还有一品无明未破,这就是过失,而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
今天《感应篇》修学的思考题:1、为什么新加坡居士林兴旺?怎样建设一个好的道场?2、所愿必成和好事多磨两种说法有矛盾吗?如何转魔障为助力?
2018/1/28 新加坡居士林为什么兴旺?天天有人讲经,天天有人念佛。有的地方想请法师讲经,但有顾虑:怕讲经法师拉走他的信徒、拿走信徒的供养。如果我们解除他们的顾虑,不和他们的信徒接触,一切供养归常住,这样就有地方请法师讲经了。发菩提心,是上善之人。菩提,是觉悟。千年暗室,一灯照亮。这是告诉我们长劫累世无量无边的罪过,如同暗影。我们一念回头,即为慧灯。光照暗影,就转凡成圣。最不好的习气是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一脑袋的是非人我。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这是善人的果报,自然得到。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一段文字,科判写作“成所作”。所愿必成和好事多磨两种说法有矛盾吗?不矛盾。魔障来自无始劫来的业力。如何转魔障为助力?这是智慧,真诚感化,惟一实心行善,如世尊把魔王转换为护法。一个人与你有杀父之仇,若他当前正在为广大众生服务,如当个县市长,你暂时不能报仇,而且还要帮助他、成就他,这不是为他个人,是为了众生。等到他退休了,再去报仇不晚,就不会影响众生的利益。神仙可冀就是可以作神仙,就是道家所讲的愿望得以实现。道家修学的最高目标是成仙,佛教的是成佛,儒教的是成圣贤。神仙没有出三界,所能伏住的烦恼是见思。定中能超越时空,看到六道。佛教心净,功夫更高,净中光极通。宋朝李端愿问达观禅师:“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禅师答:“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花。太尉就有里寻无,手捞水月”。佛菩萨遇到善人,他很善,善人信了;遇到恶人,他更恶,恶人服了,这就是见机而度,善巧方便,但他的心纯正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