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q 发表于 2018-11-15 09:24:29

2014/9/21110111 112佛菩萨知道他为什么来伤害我,蚊子来叮我,知道他来找我,是我欠他的。绝对不会伤害他。他伤你,你伤他,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痛苦不绝。贪瞋痴断了,免疫能力就圆满,外面虽有瘟疫,感染不上。灌顶有四种:瓶灌、密灌、慧灌、大手印灌。德行很重要。要想做菩萨做佛,首先要学会做人。真正是经本中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学佛就有真正的受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但一定的形式还是有必要的。老师把教理讲给你听,你听明白了,依教奉行,这就是灌顶。你把《无量寿经》念一遍,就是十方如来为你灌一次顶。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字字句句,都是甘露法水。宗门,即禅宗,和密宗都需要人传,没有老师都不能成就。教下没有老师依照经典能成就,尤其是教下的净土宗。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中国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属虎的。释迦牟尼佛过世,是周穆王五十三年。灌,即大悲护念。顶,佛果最顶。《无量寿经》就是佛果最顶。真正发心修净土的众生,都是发大心啊!净土是大法,不是小法,净土是大成就不是小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不是证阿罗汉和菩萨果位。你成就了,你就跟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毗卢遮那是一样的,同样的地位。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地位最低,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十二劫。这十二劫我们看起来很长,在极乐世界很短的,寿命是无量寿,这十二劫,还不就象十二天一样。这是到极乐世界成佛最慢的。最快的到那里就成佛。110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量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通权达变。佛教在今天,用今天的礼节。佛教在外国,用外国的礼节。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人心常在定中,容易开智慧。心浮气躁,怎么可能有智慧?“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龙、象。行、说都很慢。普贤行知道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心外起修,即成有漏。听经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大幅度的提升品位。不论面对什么灾难,不惊不怖。纵然在这个灾难中死亡,阿弥陀佛就来接你,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放下是要真干的,从哪里做起?持戒,吃苦。吃亏的人有福,吃苦的人有福。这是真理!无论怎么富裕,也不可浪费,也要节约。不可有贪心,知止就近乎道。我们一切都知足,将来就可以生兜率天,百分之百的知足,就成佛了。“以无量功德,不外自心”。人到无求品自高。善修自心,功德就圆满。常常保持自心清净平等。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譬善幻师,现众异相。”是普贤行。“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是文殊智。江味农居士,四十年专攻一部《金刚经》。周止安居士,一生专攻《心经》,花四十年写成一部《心经诠注》。这两位都成就了,最后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生到实报庄严土。

jzq 发表于 2018-11-22 09:59:01

2014/9/27112113 114幻师是有心想的人,自作自受。虽不是证悟,解悟也能让你看得淡。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佛用性相、理事、因果,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说尽了。《圆觉经》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于幻相无着无碍。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此方即净土。当下即过去未来。修行修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就突破了空间维次。我们学佛要记住,真正要求往生,要持戒,要苦行。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但是精神、物质的本体。能生能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如来,就是自性。我们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回归自性才证得妙觉果位,究竟圆满的佛果。世间法,即六凡染法。出世间法,即四圣净法。供养诸佛,开导群生。烧香,表和佛菩萨沟通信息的。如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烧狼烟,是为了传递信息。花果供养,花代表因,果表果报。供水,表清净平等。饮食供养,表不忘本师当年托钵,不忘本。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持戒从哪里做起?《弟子规》、《感应篇》。中国的儒道不亚于佛教小乘。所以用儒道代替小乘,然后再修大乘。唐肃宗曾立一碑:三教九流是一家。又供养分三种: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兴供养云,云表不着相。自行化他。开导,开是开启,导是引导。开导群生,即教化众生。

jzq 发表于 2018-11-29 09:52:17

2014/9/30115化现其身,犹如电光。法身菩萨都已经证得三明六通。我们修习净土,真正放下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八千人都这样,地球就有救。 2014/10/8 国庆长假七天在大悲寺参加法会,颇有收获。川鄂莲友相聚松滋大悲寺参修《阿弥陀经要解》今天请海青到家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往生愿的成就(录音)--刘妙音老师讲于贵阳回龙寺04, 05你如果有深信切愿,就是零散念佛,也能往生;如果没有信愿,即使念佛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愿非常重要。信愿行三者绝对不能割裂开来。无常观是修学的一个法门。这个世界所有的人、物、事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什么你都保持不住,这就是无常。如果没有无常观,你念佛的力量哪里来呢?若要人不知,除非莫动念。只要你一动念,就有众生收到你的信号,举头三尺有神明。你一发愿,这个心念一发,就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相应。佛法中的忏悔效力很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旦泉,今天发愿,一定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成佛,一定在今生搞定。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享福,你就在造业,至少是造贪心业。所以修行的人要有个准备:吃苦!其次就是要学会感恩。如果你贪着这个世界的享受,你的道心就是很淡的。我们不会说话,伤的是自己。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安住在佛菩萨的三宝上,你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欢喜无比。你一定要每天都有和三宝独处的时间。这个世间的乐是假象,很暂时的,因为他不能一直进行下去,所以,此乐为坏苦。所以我们不要贪图享受。吉祥卧绝对不会堕三恶道。高垫叩首礼拜是不好的,背对佛也是对佛不恭敬的。绕佛要顺时针方向绕(右绕),顺时针绕就有功德,逆时针就有罪。在大殿、广场行走散步也是一样。盘香燃烧的走向也要顺时针。穿脱海青不能在大殿或师父面前进行,要在僚房换。

jzq 发表于 2018-11-30 09:11:29

   时值旦泉《素简近学》连载100期及发愿往生4年1月21天!阅读量突破5万3千人次。
      市民协会秘书处及弘化部全体同仁辛苦了!感恩众亲一路相伴!感恩诸佛菩萨!

jzq 发表于 2018-11-30 09:21:16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感恩美术大师、市民协会高级顾问杜海华(宗华)居士赠送篆印并诸大德贺辞!

赞旦泉居士宏著《素简近学》
素简近学
化性良方
字字珠玑
语语法要
甘露普洒
功德无量
———杜海华

赞市民协姜主席

弘扬佛学讲经课
修心修行成正果
慈善言行福报多
教诲众生成佛陀
    ———邱家才

一个居士学佛,却把佛学精典传播于海内外,让诸多红尘众生迷途知返,找到归家的路。骄傲!我们居士学佛人!
         ———吴德林

jzq 发表于 2018-12-20 15:06:46

   江南春
2014.11.12
   旦泉
紫竹林,冬日映。
华雅聚信士,香洁荡佛音。
珍稀舍利灌吾顶,断恶扬善度众生。

jzq 发表于 2018-12-27 15:13:41

2014/11/15
    前天请到佛舍利塔,将紫竹林寺所赠佛舍利装藏入塔供奉。
      梅泉山舍装藏佛舍利入塔供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长老舍利弗尊者! 南无摩诃目犍连尊者!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真,从缘得觉,就是从缘开悟了,这叫缘觉。
佛菩萨不一定现人身,能现风雨身等自然现象。
观比闻厉害,闻的是知识,观的是智慧。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悟达国师因为接受皇帝送的沉香宝座而起傲慢心,护法神就离开了,冤亲债主来了。让他膝盖上长一个人面疮,几乎送命。是因为十世前他嫉妒一个同事,陷害那个人,现在那个人找来了。后来一个乞丐让他求一个人(阿罗汉迦诺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才治好。
世界宗教是一家,所有宗教圣人都是一个真人的化身。
大士就是大菩萨,即法身菩萨,住实报庄严土。没有身,叫法身,能现一切身。
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在中国表大慈大悲、笑面迎人、平等对待、和谐相处。放得下,提得起,放下提起是一不是二,这叫妙法。和大众和光同尘而一尘不染。
解脱,即自在之意。解,就是解除烦恼,脱,即了脱生死。

jzq 发表于 2019-1-24 10:59:48

2014/11/22120诸佛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理念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凡夫一生圆成佛道,只有这个念佛法门。这个法门,百千万劫难遭遇。“万修万人去”,总而言之一定要懂得放下。凡是带不去的都要放下。只有业力功德能够带去。善立方便。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方便就是适宜的很好的方法。真实即为明心见性。涅槃即是真实,不生不灭。脱离十法界,一真法界现前。体就是真性,真性就是体。相有非有,真空不空,即寂。法身大士,专志佛果,不住灰灭。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修普贤行。极乐世界完全是修普贤行。彭际清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换言之,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

jzq 发表于 2019-2-21 10:34:09

2014/11/23121,122“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修行还想贪着、还想控制、还想占有,说好听一点是修一点人天福报,说难听就是古大德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断送别人的法身慧命比杀他身命罪还要重。“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至少十年不变。这部经《无量寿经》,每天至少念两遍,当作早晚课,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天天听经,每天至少听四个小时,十年不中断。你要真的这么做,大概三年到五年,你就得三摩地,你就证得念佛三昧。再有个二、三年你就开悟了,开悟是这经的意思你自然贯通,一经通了一切经通。心定不下来,是放不下。布施就是叫你放下。布施就是舍,舍什么,不仅仅是钱财,这些是鸡毛蒜皮,主要舍妄想、舍牵挂、舍忧虑、舍烦恼,把这些舍掉,清净心就现前。“唵阿吽”就是十善业道。“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圆满,就是十善业道圆满。“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念佛、读经都是修定。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心是万事万法的主宰。放下了就转:转第六识(分别)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执着)成平等性智。只要这两个在因上一转,其他的连带就转了,阿赖耶(第八识)自然就转成大圆镜智。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她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两三年,她就走了,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阿弥陀佛”就是无量觉。轻慢别人就是轻慢自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把不善的念头去掉,心存纯善,你就身心健康,百病不生。邪不用正。素食,不杀生,念佛,就不会被病毒感染。学习普贤菩萨,头一条,礼敬诸佛,对一切人事物,要生恭敬心。    父母呼,应勿缓。延伸出去,就是一切人呼,都要回应。称赞如来,称赞与善相应的。礼敬和供养都是平等的,不论善恶,都礼敬供养。但称赞就不同,只能称赞善的。“又陀罗尼,梵语,此翻为持、总持、能持、能遮”。即一切法的总的纲领。遮,是止住、控制。能持,集种种善法。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命不是老天给的,是自己造的。你去求佛菩萨,佛菩萨就是把道理“讲”给你听。印光大师,七十岁之前没人知道,住在普陀山藏经楼,默默无闻。他老人家一生弘法利生,用文字。以后聚集成《印光大师文钞》,八十岁圆寂。十年弘法,中国近代一百年中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放下贪瞋痴,戒定慧就成就了。三昧全是心相应时出现,陀罗尼有心相应也有心不相应。三昧只是定,陀罗尼是慧。人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即“火烧功德林”,而陀罗尼不会因烦恼而丧失掉。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能分别执着妄想都放下,一真法界就现前了,不在别处,就在眼前。种种变化是识,真心不会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人入定了,就没有分别执着,就可以看到一些事实真相。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经教的根本是《华严》。其他一切经是这个树上枝叶花果。《华严》最终的趣向是《无量寿经》。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普贤菩萨无尽的行门都落实在极乐世界。一切大德都遵普贤之行,所以这品叫“德遵普贤”。《无量寿经》的核心是第六口,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核心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归到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所以,这句“阿弥陀佛”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是一切佛法的最高峰,是一切佛法的究竟处。这句名号是圆满的自性的德号。六度万行所感的果,行成果满就是佛华严。彼此俱亡,能所斯绝,即为三昧。

jzq 发表于 2019-3-28 09:57:57

2014/11/28124   【本周开始背诵《无量寿经》第六品,真正发心背,似乎也不难。】好色坏德是一病。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任何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专心系爱是一病。憎欲令死是一病。冤家宜解不宜结。怎样化解?读圣贤书、读佛书,你念多了就有智慧,就知道怎样处理了。学佛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警觉性。纵贪蔽过是一病。毁人自誉是一病。批评人,他不接受,就不要批评,免结冤仇。擅变自可是一病。学贵以专。一门学好了,再学第二门。124—97 2014/11/29124,125    体弱性柔是一药。待人接物要柔和,不能用强势的态度。言语忌讳命令式。心宽心和是一药。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佛知道众生肉食断不掉,劝人吃“三净肉”是不得已!三净肉乃不听杀、不见杀及不为我杀的肉。虽憎犹爱是一药。【吾待junhua者是】。 大势至菩萨说:念佛要都摄六根,静念相继。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首楞严,意为健相,即德坚固。自性里面没有大小、对立、时空,坚固成就。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虚空就是三昧。

jzq 发表于 2019-4-18 09:05:29

2014/12/3125,126天台大师说:十法界里的佛是相似即佛,无明还没断。无明断了,转八识成四智了,就超越十法界,成为真佛。佛有二义:觉和智。智是体,觉是用。智有三种:一切智(阿罗汉辟支佛证得)、道种智(菩萨证得)、一切种智(佛证得)。故知深定,实是理定,非仅事定也。对万事万物不起心动念,就是理定,也叫性定,自性本定。自性本定没有识。识是什么?识就是阿赖耶(起心动念)、末那(执着)、意识(分别)。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起行,就是日常生活所有行为,要依无心,即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用妄心,就是真心。有了妄心,真心就不见了。你的心是真的,看的就是一真法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的心是妄的,看的就是十法界六道。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佛也是凡夫。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谓分证即佛。破执着,就超越六道轮回;破分别,就超越十法界。净宗学人修什么法门?修普贤法门。本经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贤”。善财童子教我们活学活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就是做到、落实。“说”,音“悦”,义亦是快乐。

jzq 发表于 2019-4-25 08:44:01

2014/12/6126,127享福不修福,福就享尽了,即为无福。“教之道,贵以专。”东北和四川各有一位,十年成功了。除了睡眠四、五个小时,其他的时间,不是听经就是念佛。我相信一定不只两位,这些都是我们修净土念佛同修最好的榜样。我心即佛,佛即我心。念头主宰境界,境随心转。净宗法门妙极了,真正不可思议。科学家、哲学家为什么把宇宙人生讲不清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放下分别执着,缘不到自性。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每天都可以来看看你的家亲眷属。学佛的人有福报啊!这个话里面,意思很深很长的啊。一饮一啜,莫非命中注定。你什么时候念到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时,你就能去极乐世界了。只要行善法,就能往生。做了恶事,忏悔后,也能往生。念佛是根之根,本之本。了了分明是智慧,如如不动是三昧。“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佛讲经说法不离二谛:真谛、俗谛。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个念头。一念顷即一刹那。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接受教育,能够觉悟。曾国藩先生:一念不生是谓诚。发菩提心,即是真诚、不虚伪、心里没有杂念。

jzq 发表于 2019-5-9 16:48:42

2014/12/7127,128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非常好。在佛法里面,又闻到大乘,闻到净土,这个缘可以说无比殊胜。能深信不疑,是善根深厚。能真干,即修诸功德,信愿念佛,是福德深厚。五十岁真干,六十岁成就。六十岁真干,七十岁成就。七十岁真干,八十岁成就。这样的榜样不少啊!值得佩服。若遇到善根福德不足,就要补。从哪补?从经教上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三昧,亦名海印三昧。“名为印者,举体齐彰。”“犹如大海,同时影现种种差别之相,形象千差,水体无别。”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灾难来了,我们能不死吗?也死,不惊不怖,去处不同啊。于一念顷,遍游佛土,非二乘所能测。结归念佛三昧也。一切诸佛刹土依正果报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西方极乐世界比其他诸佛刹土殊胜的地方,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怎样修福报?诸佛如来是最大的福报。供养佛就是最大的福报。怎样供养佛?法供养,依教奉行就是供养。你要是依佛陀教诲认真去做,你的福报可大了。你那些福报是不是佛给你的?不是的,佛什么也没给我们。我们所得的福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全是相对的。我们有一分修持,诸佛如来加持一分。我们有十分修持,诸佛如来就加持十分。修行不是迷信,是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不是念经,不是拜忏,而是从起心动念上修,叫根本修,效果非常大。不从根本上修,效果就不大。世出世法的根都是孝道。参禅要上上乘根性。上上乘根性就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分别执着。不管是什么念,念一起就阿弥陀佛,念到不起念也是阿弥陀佛,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成功了。你得念佛三昧,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善根+福德=功德。有功德,才能往生。只有福德,不能往生,只能享受人天福报。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一生随缘度日,没有一样不好,养成没有一样不喜欢,我们往生才有把握。持戒、学经,会开智慧。不持戒,就入不了定,定能开慧。五十岁以前的年轻人,要好好地学戒定慧,老实念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来不及了,专念阿弥陀佛,能行!什么是佛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佛法。真能念十年,十年开悟了。开悟了还有寿命,再教化众生。讲经,末法这九千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阿弥陀经》是第一经,只有这部经能度众生。别的经做不到。128
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一个山谷的禅房里有一位老禅师,他发现自己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奋,不管是去化缘,还是去厨房洗菜,这个徒弟从早到晚,忙碌不停。 这小徒弟内心很挣扎,他的眼圈越来越黑,终于,他忍不住来找师傅。 他对老禅师说:“师傅,我太累,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老禅师沉思了片刻,说:“你把平常化缘的钵拿过来。” 小徒弟就把那个钵取来了,老禅师说:“好,把它放在这里吧,你再去给我拿几个核桃过来装满。” 小徒弟不知道师傅的用意,捧了一堆核桃进来。这十来个核桃一放到碗里,整个碗就都装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你还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里放吗?” “拿不了了,这碗眼看已经满了,再放核桃进去就该往下滚了。” “哦,碗已经满了是吗?你再捧些大米过来。” 小徒弟又捧来了一些大米,他沿着核桃的缝隙把大米倒进碗里,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进去,一直放到都开始往外掉了。小徒弟请加捌零柒叁玖三才停了下来,突然间好像有所悟:“哦,原来碗刚才还没有满。” “那现在满了吗?” “现在满了。” “你再去取些水来。” 小徒弟又去拿水,他拿了一瓢水往碗里倒,在少半碗水倒进去之后,这次连缝隙都被填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这次满了吗?” 小徒弟看着碗满了,但却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师傅是不是还能放进去东西。 老禅师笑着说:“你再去拿一勺盐过来。” 老禅师又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去。 小徒弟似有所悟。老禅师问他:“你说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和尚说:“我知道了,这说明了时间只要挤挤总是会有的。” 老禅师却笑着摇了摇头,说:“这并不是我想要告诉你的。” 接着老禅师又把碗里的那些东西倒回到了盆里,腾出了一只空碗。 老禅师缓缓地操作,边倒边说:“刚才我们先放的是核桃, 现在我们倒着来,看看会怎么样?”
   老禅师先放了一勺盐,再往里倒水,倒满之后,当再往碗里 放大米的时候,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而当碗里装满了大米的时候,老禅师问小徒弟:“你看,现在碗里还能放得下核桃吗?” 老禅师说:“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当碗中全都是这些大米般细小的事情时,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么放得进去呢?” 小徒弟这次才彻底明白了。 如果您整日奔波,异常的忙碌,那么,您很有必要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先将核桃装进生命当中呢?如果生命是一只碗,又该怎样区别核桃和大米呢?” 如果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核桃是什么,生活就简单轻松了。我们要把核桃先放进生命的碗里去,否则一辈子就会在大米、芝麻、水这些细小的事情当中,核桃就放不进去了。 生命是一只空碗,但是应该先放进去什么呢?什么才是你的核桃呢?我的核桃就是修行!

jzq 发表于 2019-5-16 09:15:24

2014/12/8129,130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间。如果能转八识成四智就成佛了。四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真正持戒,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先修礼敬。对别人不恭敬,就是对自己不恭敬,自他不二啊。把别人都看成是佛菩萨,这是对自己恭敬,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才能有成就。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小成就就是阿罗汉,中等成就是菩萨,最上乘的成就就是成佛。如果有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就难成就。德性的源头就是孝亲尊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真的不假!章嘉大师为什么每次送我走的时候就就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三年说了几十遍。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啊!今天人要修福,哪种福报最大呢?帮助一个人在一个清净的环境下修行,成就戒定慧。如来得四无碍智。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义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明心见性后善能分辨一切众生语言。一切法不离自性。应机说法,欢喜说法。善应根基,广宣妙辩。故曰:得佛辩才。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根本教。一个字“佛”或任何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真功夫是离不开戒定慧的。有戒定慧是真的佛法,是出世间法。没有戒定慧是假的佛法,是世间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欢喜啊!

jzq 发表于 2019-5-30 09:41:08

2014/12/11130,131    【12月10日微博:昨晚至今,约4个小时,读完这本《觉海慈航》,收获很大! 这本小册子,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结合实际,问答精辟,是初教佛者理想教材。 推荐给你!可以网上百度,亦可寒舍请书。准备本周六把我的第一届(84级农学班)学生代表请来,素食闻佛。告诉他们:能人若学佛,犹如带角虎。】    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学净土的人不修普贤行不能往生。真正发了菩提心,还没能做到,也能往生。古人苏东坡,今人梁启超,是搞佛学的,没有戒定慧,虽能成佛学大家,但不能往生。根本戒是四条:杀、盗、淫、妄。每个宗教都讲究这四条根本戒。不饮酒这一条不算。【从今年端午节开始,发心吃长素,严守五戒,忏悔业障(决不再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之人,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沙弥律仪十戒:除五戒(杀盗淫妄洒)外,另有五条苦行:不睡高广大床、不戴花缦首饰涂香、不观看唱歌跳舞、不带金钱财物、日中一食(午后不食)。普贤行(普贤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最大的供养法供养)、忏悔业障(不再犯)、随喜功德(破嫉妒障碍)、请转法轮(请善知识讲经弘法,请别人难,请自己来讲,为正法久住、苦难众生、求生净土)、请佛住世(全心全力培养下一代)、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同事,引导他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性相一如、法界一体)、普皆回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这一生,放下万缘,只要发心,诸佛菩萨欢喜加持,决定往生。“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康僧铠译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佛讲的单位世界是银河系。其中心就是须弥山(黑洞)。共业所感灾难来临,只要念佛,就不惊不怖,灾难就会减轻。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诚则灵。这非常重要。修行有功夫,才能超度别人。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戒定慧。《影尘回忆录》记载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后,就能超度冤鬼,只答应就行,看到鬼魂踏着他膝盖和肩膀就升天走了。没有任何形式,只答应就行,凭的就是《八载寒窗读楞严》的功德,八年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画符,一笔呵成,不起一个妄念,这个符就灵。否则不灵。念佛念咒念经也是如此。不起妄念,就是功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有神。无论依报正报,都离不开色受想行识。人若坚固地执着,人会变成石头。自性里面没有时间和空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欲修身,读《素简近学》; 欲齐家,读《中国家风》。